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艳梅 《求实》2004,46(4):33-35
在技术与价值问题的讨论中 ,传统的技术中性论夸大了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取缔了外在对象的存在价值 ,而晚近兴起的技术非中性论则将技术力量宗教化 ,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 ,二者最终都走向了厚此薄彼、无视其他的绝对主义。实际上 ,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介的技术 ,不仅具有作为手段与工具意义的内在“求真价值” ,还具有不可疏离的外在“社会价值” ,在价值负荷上 ,是中性与非中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李明 《世纪桥》2009,(19):58-59
本文从科学技术中性论和科学技术价值论,以及科学技术善恶价值的动态过程论的比较、对立,形成对科学技术善恶价值的新思考。科学技术负荷着人类的善恶价值,科学技术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特定的人赋予其特定的善恶价值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3.
王耀德 《求实》2004,4(12):14-16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 ,技术的产生、发展是客观的、必然的社会过程 ,技术本身是有生态价值的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环境问题的批判是和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统一在一起的。因此 ,技术一生态问题解决或人与自然的协调 ,不是纯技术问题 ,不能单纯地对技术进行批判甚至贬抑。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思想贯穿于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整个思想进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分析与对全球化进程的分析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研究相对应的是他对于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形式的预测,这一预测分为马克思早年的“共同胜利论”和晚年的“跨越论”两个阶段。马克思这两个阶段的理论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跨越论”是“共同胜利论”的逻辑结果,而其内在的逻辑动因则是全球化。  相似文献   

5.
李潇 《唯实》2008,(8):59-62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都对技术对人的奴役作出了犀利、深刻的批判。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理解为一种手段和工具,而海德格尔则把技术理解为一种真理或展现;马克思把技术对人的奴役归之于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海德格尔则归之于技术的内在本质。二者相比较,马克思在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的批判更为彻底,并由此找到了真正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李潇 《唯实》2008,(9):59-62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都对技术对人的奴役作出了犀利、深刻的批判.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理解为一种手段和工具,而海德格尔则把技术理解为一种真理或展现;马克思把技术对人的奴役归之于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海德格尔则归之于技术的内在本质.二者相比较,马克思在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的批判更为彻底,并由此找到了真正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对技术价值的伟大批判这一论旨.比较了他们的技术本质观由于海德格尔无视马克思的"技术"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的分析,而将不可言说的"存在,,视为一切技术行为的可能性条件,这就决定了海德格尔无法发现马克思讨论"技术问题"的"揭示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主导倾向,无论明言与否,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生产和技术关系的思考,其思想的公分母乃是所谓的"技术"本质归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自然"关系,这种对"技术,,的"解构",与马克思的"技术的逻辑"具有很大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平等思想在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深入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块举足轻重的"敲门砖"。《论犹太人问题》这篇文章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研究马克思平等思想的重要依据。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所实现的作为公民的权利平等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马克思在批判布鲁诺·鲍威尔的基础上认为,只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时,才能真正实现实质平等。  相似文献   

9.
芬伯格试图在对马克思技术批判理论的批判与超越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技术批判理论,在产品批判和技术过程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技术批判理论中暗含的第三种批判即设计批判。但芬伯格没有认识到劳动过程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中生产技术的二重性。芬伯格以"苏联模式"的失败作为论证自己"技术非中性"观点的依据,并将"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对西方的方法和技术不加批判地应用。芬伯格对马克思技术批判理论的批判存在着诸多狭隘的、片面的理解,严重地低估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生态问题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技术之思”的生态意蕴内涵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技术始终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是关系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从多个方面揭示了技术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技术与生态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技术实践造成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在生态危机的形成问题上,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技术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生态—社会”视角的技术批判敲响了环境危机的警钟。在生态危机的解决上,马克思认为危机的产生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社会关系,技术进步仍然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然出路。科学理解马克思“技术之思”的生态意蕴,对科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技术发展,加快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图景的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规范大众价值,从而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2.
劳动价值论是劳动者的经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人本质的核心要素,在人的存在中起着决定和主导作用。劳动者是经济和社会的主体,不是“生产要素”或“资源”。现代劳动形式比马克思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劳动价值论也要相应地发展。我们要概括现代劳动者的经济意识,从揭示现代商品经济矛盾中,发展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3.
王平 《理论学刊》2012,(5):4-7,127
马克思恩格斯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社会主义价值思想,包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的特征、本质、实现方式和目标等,一些反映社会主义特征、本质的重要概念也表达了深刻的价值思想.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价值思想,对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贾英健 《理论学刊》2007,3(12):59-63
马克思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生成本质的。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立足于实践基础之上的人类公共意识。在阶级社会,它总是表现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并服务于维护一定阶级利益需要和统治的目的。马克思在对以往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展开深入批判的基础上,确立了一种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公共旨趣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5.
在供需不平衡时商品的市场价格差别很大,有人因此怀疑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正确性。如果以马克思基本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就会发现,等价交换的依据是实效价值,积累价值等多种因素影响市场价格。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的思想渊源是西方的人学思想,虽然西方的人学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但是由于脱离了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决定了他们的人学思想陷入空想。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确立了实现人的自由的最高价值目标。为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政党理论与韦伯政党理论在政党本质、政党社会基础、政党政治立场、政党使命任务和政党民主等方面存在着不同,这是基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开展政党研究的目的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等多种原因形成的。开展马克思政党理论和韦伯政党理论比较研究对丰富政党理论研究和指导我国政党建设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学说是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个学说既表达了人的解放旨趣,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的承诺,又表达了人的解放的历程,即对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过程的探索。人的解放的价值理想是贯穿马克思全部思想的一条红线。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研究地租理论时发现,广大的农产品的消费者购买农产品不是以价值量为基础,然后认为农产品的价格是由购买者的需要和支付能力决定。他研究地租理论首先从供给的角度出发,碰到理论逻辑矛盾后转向需求的角度。从供求双方的角度研究自然水资源价值的决定,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是建构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无产阶级伦理观.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科学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回答了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等根本性意义的伦理问题;马克思关于异化的思想蕴含着深厚的伦理意义,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异化实质是阶级利益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观念与方法贯穿于<资本论>始终,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积累、分割等理论,都有对传统(资产阶级)价值观、伦理观的批判和全新(无产阶级)价值理念、道德理念的构建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