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荣琦  田平 《求索》2013,(5):269-269,216
《心理语言学》作为英国威多逊先生的代表作闻世,在学界引起很大争论。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心理语言学是对语言的心理过程的探索。它与语言学的其他分支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从理论上讲,心理语言学倚重于语言学各个流派提出的各种语言理论,可以为这些理论提供事实证据,促进其完善;从方法上讲,心理语言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可以用于普通语言学研究,这将语言学研究建立在更科学的基础之上。威多逊认为语言意识被看作是用于分析理解不同语言文化承载者言语句特点的工具或客体。他通过批判传统心理学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主要表现为独具一格的心理语言学方法论。并行、交叉的思维和言语关系论,社会历史的、活动的言语功能论,对立统一的言语结构论,动态发展的言语过程论。  相似文献   

2.
佟和龙 《前沿》2010,(6):115-118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自创立以来,50年发展中的巨大变化已是语言学界的共识。本文在回顾了其理论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从语义、描写性充分与解释性充分的矛盾及经济性原则等几方面探求其发展的动因。笔者认为,生成语言学理论在发展历程中其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观点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3.
模糊语言学从理论的视角解释了语言的模糊性,为第二语言教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崭新思路,其发展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发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二语言教师的教育思想的发展、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真正内涵的思索,以及对第二语言学习材料的选择。介绍模糊语言学理论和实证研究发展以分析模糊语言学对第二语言教学的革命性启发,提出:从事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和研究者要具有一定的模糊思想意识;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要在模糊的语言中寻找语言学习的真正内涵;第二语言教学所使用的材料应基于自然语言。  相似文献   

4.
何丽 《求索》2008,(2):62-64
索绪尔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严格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认为语言是潜存在人们脑子里的语法体系,属于个人现象;言语则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行为,属于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事实和心理系统。结构主义学派为求得抽象同质的语言系统而忽略现实中异质的语言现象以及欠全面的研究方式均会导致研究的瓶颈和障碍。现代社会语言学在对结构主义学术范式否定的基础上把研究重点放到了被长期忽视的“言语”上。本文力图通过分析社会语言学和其它学派的关系,更深入的综观和思考社会语言学派,并阐释社会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言语幽默的语言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观语言学中对于言语幽默的研究,研究者们从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不同角度研究言语幽默。分析这些研究方法的利弊,除了把幽默看作是语言表达、语义或语用等某个方面的非一致现象以外,还应看到言语中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等层次的非一致也是导致幽默的原因,并具有认知本质。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包括两个学派:形式学派和意义学派。学者们一般把形式学派称为第一代认知语言学,把意义学派称为第二代认知语言学。两派都属于认知语言学,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反对物理主义-行为主义,主张通过语言研究来研究人的思维过程、认知策略。近十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在理论演绎与描写分析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认知语言学已成为自然语言分析与研究的一种重要理论。本文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及其研究重点的论述,整理出了其研究方式的理论特征,以期对其理论导向与发展趋势作出分析与推测。  相似文献   

7.
黄健 《当代广西》2015,(3):57-59
<正>王力先生是当代杰出的语言学家和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一代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他学贯古今,汇通中外,在继承我国2000多年语言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国外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建立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科学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第一个以西方诗律学为参照系、用技术定量分析手段总结现代汉语诗歌写作的人,为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8.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首次区分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虽然这两者的区分在语言学研究中具有方法论的价值,但是我们今天仍然要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两者的差别和联系。我们要避免过于绝对地理解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之间的对立,在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的共时研究中应适当关注历时的研究,以共时为主;在汉语历史语法的研究中又要兼及断代的共时研究,以历时为主,两方面兼顾,分清主次,这样才不至于违背语言研究的科学规律。  相似文献   

9.
易立新 《人民论坛》2010,(6):282-283
美国语言学经历了两个高峰时期,一个是布龙菲尔德时期,另一个是乔姆斯基时期。布龙菲尔德奠定了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是现代语言学的一场革命。这两个时期紧密相连,不仅是美国语言学的高峰,也是世界语言学的高峰。  相似文献   

10.
范继花 《人民论坛》2010,(8):234-235
过去三十年中,我国语言学快速发展,研究成果、研究主题和研究人员都明显增多。中国的语言学研究已成为国际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研究多侧重于国际语言学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缺乏理论创新,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批评,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1.
张金福 《求索》2011,(7):132-134
语言哲学于哲学与语言的相互碰撞中形成,以弗雷格量词理论为代表的现代逻辑学的诞生使语言哲学成了具有本体地位的一门显学。而后,语言哲学发展经历了"语言学转向"和"语用学转向"两次历史性转型。第二次转型期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等研究成果构筑起了语言与哲学对话的新平台,促成了现代语用哲学的形成与日臻完善。"语用学转向"作为一场语言哲学思维发展的重大变革,促成了语形、语义、语用三个语言哲学维度的完全对接,为社会实在性构建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并为社会政治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人类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梁珊珊 《前沿》2013,(6):129-130
"定型看法"(Stereotyp)这个概念自20世纪初引入社会学领域之后,便逐渐成为了社会学、语言学、跨文化等学科所关注的研究对象。其中,语言学领域对定型看法的研究起步比较早,但由于其内部存在的不同分支,使得语言学对定型看法的研究视角也各有侧重,其探讨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词汇)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侦查语言学",具有明确的学科定位和双重研究目标,能够促进本学科不断发展;其研究对象外部界限明晰、内部性质同一,研究内容广泛而丰富,并随着社会语言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其基础理论不仅反映学科特性,而且对侦查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侦查语言学"从学科性质上说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在学科归属上属于应用语言学。  相似文献   

14.
颜红菊 《求索》2007,(4):195-196
语义场理论是结构语义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但也有局限性,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既能发展语义场理论自身,更大地发挥其对语言结构的解释能力,也能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邓小琴 《前沿》2010,(24):181-184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不仅成功促使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同时也对20世纪语言学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语用学的"言语行为""合作原则""语用关联"等核心理论根植于维特根斯坦对"使用中的语言"的执着思考;社会语言学的"交际互动""言语变异"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两大灵魂:语言游戏、生活形式的启发密切相关;维特根斯坦对传统"范畴观"的变革为方兴未艾的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的建立注入思想的生命活力,并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张松松 《前沿》2014,(5):155-157
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原则应用到二语教学改革,主体现在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和教师课堂角色两个方面,有利于在课堂上酝酿一种应用认知语言学原则指导下的二语教学法。具有应用认知语言学二语教学观的教师,充分运用从应用认知语言学视角编写的大学英语教材,可以营造一种启发式的课堂学习语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科学中较新的一个流派。然而 ,有些语言学者往往因过于强调其新颖性 ,否定认知语言学与结构主义存在任何关系 ,进而否定索绪尔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这种片面的观点主要是因为他们一方面没有认清结构主义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没有深入探究索绪尔的思想 ,从而错误理解了索绪尔理论。本文通过细致分析索绪尔理论并将之与多种语言观作对比研究 ,旨在揭示索绪尔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 ,同时帮助弄清语言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和历史叙事学中一直以来的思辨主义流派和实证主义流派不同,以海登怀特为代表的语言学转向意义上的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表明,历史叙事所借助的认识论意义上和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模式,是历史学家赖以组织历史材料、赋予诸多历史事件以历史意义的基本工具,正是借助语言学的诸多模式,历史学家才能表达其对历史的思考。因此,在以海登怀特为代表的后现代历史叙事的语言学流派中,语言学侵入了历史学并获取其自身独立的地位,而这正是后现代历史叙事流派的基本特征,这使得以海登怀特为代表的后现代历史哲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关于历史叙事的语言学和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语境"概念从语言学传播到各个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在其他非语言学领域的运用频率远远超过语言学,业已成为一个被学术界普遍使用的学术用语。语境的传播现象之下蕴含着学术研究的思潮转向、思维方式的变革,以及语境理论的变异和丰富。推动语境传播的动力,表层上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语言学转向,不过语言学转向内部经历了从排斥语境到转向语境的曲折历程;深层上则是学术界的整体主义思潮,是对个体主义、还原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反拨。在这场广泛的传播中,语境也从作为言语环境的语言学概念,变异为多重内涵的普遍学术用语,甚至成为学术研究的一种深层的思维范式和研究方法,发展了方法论、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的语境理论  相似文献   

20.
彭艳虹 《求索》2007,(7):143-145
在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大变革中,语言和语言学是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源泉。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普遍产生了“反形而上学”的思潮,以不同的方式来解构哲学。这成为后现代哲学的主要理论思想及其表现特征。本文的任务在于,借用后现代哲学思想揭示语言的不确定性和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