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问题是公共政策存在的逻辑起点,而公共政策的议程设定则是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公共问题只有首先进入决策者的政策议程中,才有得到解决的可能。在现在中国的体制下,阻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府主导型的议程设置模式、特殊利益集团对政策议程的不公平的干预、片面追求GDP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些因素只能导致社会问题的积蓄和扩大,不利于矛盾的解决。而作为决策形式的协商民主理论,对政策议程设定有如下启示:强调公民参与的议程设定模式、公民和团体平等的参与议程设定的能力、注重公共利益取向的公共协商能够包容公平、效率、自由和安全等公共政策所应有的价值和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2.
汪家焰 《探索》2023,(1):78-88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国家治理实践的生动体现。就行动主义的实践旨趣而言,只有当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有效运行并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时,才能真正体现出其制度优势的实践价值。从公共政策过程来看,政策议程设置理论与全过程人民民主都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即以人民需要为逻辑起点,其根本目标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因此,从政策议程设置理论的视角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应当遵循“权利—协商—合作”的基本路径,即以人民合法权利为价值目标、以民主协商为关键环节、以合作治理为行动路径。与此同时,需要通过适当的机制将人民需求有效地吸纳进国家治理的政策议程,并转化为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和政策产品。基于此,应系统构建人民利益表达机制、政策议题筛选机制、协商互动引导机制、政策效应反馈机制,从而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切实有效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3.
政策议程设置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民主在政策过程中的动态实践,也是实现实质性民主的关键环节。政策议程设置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为政策议题的多类型与全覆盖、互动方式与渠道的多维度与多形式、政策议程设置中的多主体与广参与、公众参与到政策议程设置的全过程乃至政策全过程。但是,不同类型的政策议题在其议程设置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实实践也不同。根据政策议题利益牵涉范围与议题的知识属性,政策议题可分为三种:技术性议题、社会性议题与规划性议题。技术性议题政策议程由政府与技术专家主导,公众经验知识输入做出补充;社会性议题往往由公众触发议程设置,专家开展政策问题建构;规划性议题由上级政府做出理性规划,基层进行输入和反馈。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程序和步骤,而是根据不同类型的议题和情境来做出选择和调整。在现实中,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才能在政策议程设置阶段实现真正的民主。  相似文献   

4.
孙峰  魏淑艳 《求实》2017,(9):43-55
德罗尔将政策科学转变视为社会科学的范式革命和转向。政策议程设置是社会问题进入决策视野的首要环节,是根植于宏观政治发展和社会图景的重要命题。网络社会和现代化发展开启了政策议程设置研究的转型之窗。政策议程设置的新研究范式基于网络社会、现代化和政策议程设置的正向谐变逻辑,以网络社会和现代化为突破口,代表了政策议程设置研究的新趋向,本质上是对政治发展和社会流变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民众参与程度与议程提出者身份的二维分析法,重点解析了在政策议程设置中"外压模式"下的触发机制,对焦点事件、媒体和公众、利益团体以及政府在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外压模式"下的政策议程设置的优越性和弊端进行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6.
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形式。推进协商民主建设,有利于促进公民参与、缓解社会矛盾,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而在协商民主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中,互联网络是不可忽视的方面。通过改变政府和民众的政治沟通状况,互联网络使二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和商议,变得较为便捷和有效。为此,这种基于网络场域的政民互动就成了协商民主的重要实践形式,它涵盖了协商民主的精神和要旨,并在培育和塑造协商民主观念、引导协商民主行为、完善和形成相关协商民主制度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所以,高度重视政民网络互动的价值,充分发挥其在协商民主建设中的作用,以网络空间建设提升政民互动效果,是网络时代促进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论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议程建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强彬 《求实》2008,(1):70-75
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公共政策议程犹如一支"漏斗",经它所过滤的政策问题才能进入政策决策的轨道,公共政策的"公共"规定性又表明政策议程的"过滤"根本不同于私人问题的解决,它不应为哪一阶级、阶层、集团和个人所操控,任何影响政策制定和受政策影响的组织和个人都应具有相应的机会和渠道参与公共政策议程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协商民主的引入有助于维护公共政策议程建构的公共性、合法性、民主性和有效性,有助于为公共政策议程建构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有助于规避公共政策议程建构中的"隐蔽"、"垄断"和"不决策"等问题,从而不断提升公共政策品质并促使其得到顺利贯彻.  相似文献   

8.
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标指向、价值标准和实现途径方面与国家治理存在着高度契合,协商民主内在地改进决策质量、增进价值认同和巩固领导地位的功能,对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协商民主提出新的要求,针对协商主体与协商体系构成中存在的失衡性以及协商民主在具体实践中的局限性等问题,应以扩大协商主体、优化体系结构、丰富协商渠道为手段,实现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基层协商民主被赋予重要的政治地位。然而,实证研究显示,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情况并不良好,在存在结构性执行困境的情况下,探索更多可行的实践路径尤为必要。公共价值管理作为一种新公共管理范式,以生产和创造公共价值为公共部门的使命和宗旨,对基层协商民主的实现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基层协商民主具有体系性的公共价值,公共价值管理的目的是促使政府生产与实现这些公共价值。把基层协商民主纳入公共价值管理体系,通过公共价值管理的方式促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实现,可能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基层协商民主的贯彻和执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村民自治的深层次推进,山西农村在民主管理方面探索出了不少与协商民主相类似的乡村善治新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但也要看到,山西农村的协商民主实践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协商主体认识不到位、村干部存在畏难抵触情绪、管理内容避重就轻、已有政策规定在落实中变形走样等。因此,应注重培育农民的协商理念,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规范协商程序设计,实行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有效结合,促进乡村善治和农村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1.
从协商民主在中国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实际价值以及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等层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生成机理和现状进行考量,可以为协商民主在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方向性视角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保障人民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始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群众路线与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和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们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在实践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高度的逻辑契合。群众路线既是协商民主的灵魂,又是协商民主的生动实践;协商民主既是群众路线的深化与创新,又是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寻求二者有机结合的支点,对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参政党民主价值涵盖了民主的价值取向与民主制度呈现的双重意蕴,两个层面交互影响,使得参政党民主价值的实现在人民民主的目标选择、合作与协商的实现方式以及政治民主化功能的集中体现方面都独具特色。囿于多种制约因素,当前参政党民主价值实现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还需要通过推进协商民主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平台、全面加强参政党建设、营造良性社会氛围予以及时回应。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协商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协商民主实践中生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对我国协商民主实践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在协商主体方面,中国特色协商文化通过明确人民的协商主体地位、培育协商主体的协商精神、规范协商主体的协商行为,有助于提升协商主体的价值共识;在协商治理方面,中国特色协商文化通过为协商治理注入更多价值理性、推动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有助于增强协商治理的效能;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国特色协商文化通过创新协商民主认知理念、坚定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方向、完善协商民主体制机制,有助于优化协商民主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协商民主与西方协商民主是两种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形成的同构异质关系的民主形式,二者既存在结构同构性、目的契合性和功能相通性等共通性特征,也存在历史背景、发展动因、文化土壤等社会生态环境的根本差异。在社会多元利益格局下,作为现代国家协调社会利益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手段,中西方协商民主之间的互动效应日益明显,这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政治基础、制度保障、程序机制、民主模式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更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借鉴和吸收西方协商民主在程序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协商主体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当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程序化建设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主协商制这一制度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为改善这一现状,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向程序化方向发展,就需要明确"协商民主"与"程序化"的内涵,深化二者的综合研究,从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建设的含义、内容、价值取向、实现路径,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完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中,协商民主与社会治理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在协商民主视角下分析我国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探讨作为新型生活方式的协商民主对于社会治理的实在价值,实现社会治理的有序性、包容性和公共性。  相似文献   

18.
协商的结果必须影响正式的决策才可能真正发挥较大的作用.但是,协商民主理论对于协商民主与政治决策的探讨不多.只有保证了公共空间的合法存在、协商信息的自由获取,协商民主才能真正进入政治生活.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截然二分是一种理论误解,二者恰恰是互为支持的.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征地补偿、房屋限购等一些政策存在着漏洞。导致政策漏洞的原因主要有政策问题实质不清晰,政策议程设置不科学,政策方案规划不合理,政策决策不民主,等等。政策漏洞将浪费国家资源,破坏政府形象,催生不良风气,损害人民利益。完善政策制定,健全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反馈,是杜绝政策漏洞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宫月 《世纪桥》2014,(10):84-85
互联网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活动方式。在行政管理领域,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公共政策制定系统的重大变革。在现代民主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总是以社会公众的政策偏好作为最主要的考量依据,尊重和实现民意也成为公共政策制定的逻辑起点。但是网络民意不等于民意,它与现实民意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本文分析了网络民意作为政策议程设置基础的可能性,并在政策议程设置视角下为切实发挥网络民意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对网络民意进行调控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