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主要诗歌流派 ,新月派的理论和实践都十分重视诗歌的艺术美。作为一个把诗歌创作视为生命的极富诗才的一代诗人 ,朱湘的诗也是极具艺术美的。这种美不仅体现在其创作具有中国古典诗的意境美、含蓄美 ,也体现在他对外国多种诗体进行了有益尝试 ,使诗歌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朱湘不仅是闻一多“三美”诗歌理论的实践者 ,同时也以自己的大胆吸收和尝试 ,开创了现代诗歌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禅文化具有本体上的开放性,这个开放的本体尤其适合在当今价值多元时代抚慰诗歌之魂。"现代禅诗"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载体。禅诗的基本义理可概括为九个字:空、静、觉、光、通、随、化、常、简。"禅诗"的存在有助于我们在大众文化时代重返心灵生活。  相似文献   

3.
现代诗人李金发,20世纪20年代,通过移植与模仿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等人的创作,在中国诗坛上建造起一种新的诗格:“象征诗”。这于中国传统诗歌而言,无疑是“新的颤栗”。它推动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王峰 《求索》2011,(3):214-216
中国诗对美国诗歌创作的影响绝不仅仅止于意象派,在诗歌题材、诗歌形式、中国诗的化用以及诗歌意境等诸多方面,中国诗都给美国诗人提供了无穷的文学想象空间。作为"他者"的美国诗人对中国诗的异国文学构建和创造性的文学想象,极大地丰富了美国诗歌创作,其诗意的呈现更加多元多彩。  相似文献   

5.
杜文婕 《前沿》2014,(17):191-195
李白的禅诗体现了禅境、禅理、禅趣,以及与僧人的交往和禅悟,禅宗不仅从内容上渗透到李白的诗歌中,而且改变了李白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形成了柔和的风格。李白的五十多首禅诗无论是对于佛教思想还是对于诗歌美学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禅意也是一种诗意。中国诗歌在唐代达到顶峰,同时也是禅诗不鸣惊人之刻。越来越多的禅僧加入到诗人的行列,对诗歌是一个福音。从那个时候起,以诗人禅,以禅入诗,已经普遍。如果说,诗歌是一种土壤,是一种天空,禅意可能就是某种生命的种子,是某个生命的翅膀。它不是无物,也不是空穴来风。它有厚厚的积淀,本自天成。它使得诗歌在这里衍生成出了一种活脱空灵而又机趣天成的意趣来。  相似文献   

7.
白爱平 《求索》2011,(8):182-184
唐末五代时期,面对纷繁多向的诗歌审美旨趣和创作取向,士人们试图将众多前辈诗人排比归类,从而为诗歌之道做出最基本、最简洁的划分。齐己在其《还黄平素秀才卷》诗中首次将姚合、贾岛置于对举的地位。南宋时期真正出现了姚贾并称的说法,一些诗人群体如永嘉四灵以及江湖诗派诸人明确地将姚贾诗歌作为效仿接受的典型范本。姚诗的随和纤细与贾诗的寒涩苦僻以及二者所共有的清冷深幽的审美趣味,在南宋人眼里,正可以矫正江西诗派末流的圆滑熟烂之弊,从而为充斥着陈陈相因之气的诗坛重新开疆拓土。释永颐于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或稍后创作的《悼赵宰紫芝甫》诗,是现存最早出现"姚贾"二字的宋人文本。姚贾诗风由于本身的局限性,在严羽等倡导的诗禅理论兴起之后,逐渐沦为及目直寻诗论的反面注脚。  相似文献   

8.
就南宋诗歌的发展而言,江西派诗体甫始作为典范出现,就面临人们的不断反思并寻求突破.在这个过程中,南宋人对唐音宋调两种诗歌范型及其风格差异逐渐自觉把握、对诗歌本质的思考逐步深入,尤以杨万里、刘克庄、严羽等为代表的诗歌观念和批评理论具有突破性.由于错综复杂的认识最终未能定于一尊,南宋后期的诗歌创作也就相应呈现为江湖诗人依违折衷于江西、晚唐间的混杂状态,没能在唐诗和江西体之外构建出新的诗美范型.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文学“为人生”的价值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诗的创作态势。但在20世纪30年代,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却表达了对诗歌价值的另外一种理解,即艺术本位观念。他们以“纯诗”的面貌出现在诗坛,以形式而不是内容作为自身的关注焦点,既提出了完整的诗艺理论,又创作了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10.
马林刚 《求索》2013,(3):126-128
政事诗是集中反映朝廷统治、政治制度,评论国家时局,表现文人关怀民生、社稷的诗歌。有关政事的文学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献,经由各朝代的发展,同时在诗可以"兴观群怨"的儒家诗论教化下,诗人将诗文创作作为表达个人政治关怀、揭露社会政治现实的有力武器。从最初的歌功颂德到怨刺、讽喻,再到诗文干政,政事诗伴随王朝兴废一直存在并发展,成为中国诗歌占比重比较大的一类。政事诗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吴智斌 《求索》2008,(5):162-164
作为现代派诗歌在40年代发展形态的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新诗成熟的标志,为中国新诗从理论指导到艺术创作提供了范本。九叶派诗歌悖二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空灵感伤的传统主题,转而对现实的深深关注和对生命本体的深沉思索,并不断寻求诗歌艺术与时代现实的契合点,以求实现对现代诗歌的突破与开拓,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上独树一帜的流派。  相似文献   

12.
王雅平 《求索》2012,(12):143-145
30年代的现代诗派是一个传统习气浸染很深、古典诗词修养很深的群体,他们在借用西方现代派诗歌火种的同时,以更大的力量回身向后,在传统文化的河床上寻找民族的文化记忆。卞之琳是这个诗派的缩影,他的诗歌有着浓郁的古风,表现为传统文化意象的借用与构建,有序回环的运思方式,"零度写作"的含蓄及中国式的精致简约等等。这些,也是现代派诗人共同的审美向度和旨归。  相似文献   

13.
《新东方》2018,(4)
元代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萨都剌的茶诗既包括以茶、茶事活动为吟咏对象的诗歌,也包括提及茶或茶事活动的诗歌。这些茶诗不仅呈现了元代茶文化发展的广阔图景,而且在这些诗中,少数民族诗人与汉族诗人交游唱和,民族融合,诗香禅意交融,更是流露出元代茶文化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叠山诗是南宋爱国诗人谢枋得的诗歌作品,它通过一系列的景物和人物意象,表现了宋末元初复杂动荡的岁月中,谢枋得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表现手法十分独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后二三十年是中国文化大转型时期,是全民致富的特殊时代。先锋诗及先锋诗人都不得不向现实生活妥协。改变了过去诗人在“天上飞”的贵族传统,走上了平民化、世俗化的道路。此间的先锋是本土化和世俗化了的现实的、平民的先锋。先锋诗人的生命意识和生活情怀常常多于文体意识和审美情趣。这种对生活的急功近利的关注虽然有损诗艺的发展,却在特定时期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具有民族化特色的中国现代派诗歌 ,发展到 2 0世纪 3 0年代 ,已经基本定形和成熟了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戴望舒的努力是功不可没。戴望舒的诗歌是在现代和传统之间进行合理的审美选择 ,把自己深受民族文化熏陶的审美追求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派诗歌的新形式 ,成为外来诗歌形式与中国民族传统有机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同台湾"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和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深化与台湾合作"的精神,以"琼台兄弟情、两岸家亲——诗意中国"为主题的2013两岸诗会于2013年12月28日至2014年元月1日在海南省举行,共举办两岸诗歌高端论坛、2013两岸诗会桂冠诗人颁奖礼暨《乡愁》交响乐诗会、两岸诗人采风活动、两岸诗人讲学等主题活动。在"2013两岸诗会·两岸诗歌高端论坛"上,两岸诗人共同发出倡议:重建诗意中国,再创美丽中国。著名诗人余光中在论坛上说,在诗歌传统中,人们对大自然敬畏、甚至感到亲切,有天人合的想法,李白等诗人的  相似文献   

18.
正诗文化是文化的主要形态之一,中国诗文化深刻、生动地体现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诗歌中的文化意蕴历史悠久,文化潜能无比深厚。我们评价某诗人、某诗作,就是根据这位诗人、诗作的文化品位的意蕴、内涵来确定的。顾  相似文献   

19.
李春丽 《前沿》2006,(3):179-181
以意为主,是传统诗歌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命题.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在理论上提倡"纯诗",强调诗是心灵化的艺术.其中既有对传统诗歌理论强调诗歌内质意蕴的思想的继承,也有现代性的超越.重要的是,心灵化的理论前提使现代诗群不凌驾于时代与现实之上做豪放而空洞的抒情;而是做心灵的观照与反省,将笔触伸向了深邃细腻的灵魂深处进行开掘,表达了整体性的面对时代风云的变幻的迷惘困惑、无所适从的心境,从一个侧面更深地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时代情绪,成为现代诗歌领域卓有创造的一派.  相似文献   

20.
禅学思想本是一种佛教思想,而许多文学批评家却力图在禅学中为诗学找到支撑点。从理论上讲,禅学与诗学是根本不相同的。从“悟”的角度来看,禅悟所悟的是隐藏于心中的佛性;而诗悟却是由心及外的悟,所悟的是隐藏于诗歌中的作诗之道。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禅可以不借助语言而仍能使人悟解;而诗若离开了语言,就什么也没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