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值条件意义论的构建是由戴维森将塔尔斯语义学的真理论颠倒过来而实现的.真值条件意义论将真(理)作为当然的原初概念,以此对意义做出阐释,进而把语句的意义归结为语句的成真条件.真值条件意义论的创立被认为是,在新的基础上把意义理论构成逻辑语义学,并将从奎因开始的把深刻哲学思辨和高度技术性的逻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推进到更高水平而取得的重要成果,但是意义毕竟不能等同于真值条件.因此,不妨把这一理论的建构看作意义问题研究中的一场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实验".  相似文献   

2.
王栋  王聪 《求索》2012,(8):200-202
意义理论研究从最初分析哲学传统对指称确定性的追问,过渡到后分析哲学视阈中意义解释的不确定性。意义的解释的认识论基础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以戴维森的一元论为代表的后分析哲学意义理论对分析哲学传统中概念图式二元区分的思维方式进行批判。这种批判在本体论上表现为反对基础主义,认识论上表现为反对表象主义。但这种对基础主义和表象主义的批判不同于后现代哲学的反叛。后分析哲学视阈中的意义理论研究试图避免相对主义的哲学后果。  相似文献   

3.
克里普克系统提出的"信念之谜"不仅是当代语言哲学关于名称的意义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对"相信"等认知范畴的哲学考察。文章从逻辑悖论视角出发研究"信念之谜",旨在借鉴逻辑悖论研究的最新成果,重新审视这一谜题所赖以产生的"背景知识",以期对专名的意义形成机制及信念语境获得一种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张金福 《求索》2011,(7):132-134
语言哲学于哲学与语言的相互碰撞中形成,以弗雷格量词理论为代表的现代逻辑学的诞生使语言哲学成了具有本体地位的一门显学。而后,语言哲学发展经历了"语言学转向"和"语用学转向"两次历史性转型。第二次转型期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等研究成果构筑起了语言与哲学对话的新平台,促成了现代语用哲学的形成与日臻完善。"语用学转向"作为一场语言哲学思维发展的重大变革,促成了语形、语义、语用三个语言哲学维度的完全对接,为社会实在性构建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并为社会政治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人类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明娜 《前沿》2012,(13):65-66
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罗素以他的摹状词理论分析了包含像"独角兽""金山"这类指称"虚构事物"的专名以及包含像"当今法国国王"这类不摹状任何东西的摹状词的句子的真值的情况。斯特劳森针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行了批评,并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包含这类语词的语句做出了三值逻辑的分析,强调了语境对指称问题的影响,区分了语词或语句本身和语词或语句的使用,以及语词的指称性用法及描述性用法。从中我们也看到了语言哲学由语义学向语用学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史璟 《思想战线》2011,37(3):50-54
科学的合法性在于它的"真"的意义,无论是把科学之真看做科学家应该追求的一种精神,还是把真看做对确定知识的追求,都会因为"真"的价值而获得一种合法性。这种科学之真的确证的观念始于近代以来的哲学传统。在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等经验科学观以及一些科学进步观中,"真"是用经验基础证明自己,它被看做逼真性概念。科学之真是文化政治学中的一个概念,是一种话语方式,这种话语只能在科学共同体以及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的语境中得到理解,它要坚持科学的实用主义原则,"真"意味着一种科学理论表达的文化功能。对科学之真的形而上学证明是不能实现的。科学哲学中的范式理论为我们提供的历史主义视角可以对形而上学的科学之真作出一种革命性的转变,即在科学之真的看法上的"后形而上学思想"的转向。如今我们要在后形而上学思想上去理解科学之真的原则,一个科学理论如果能够在文化共同体中发挥作用或具有程序化的功能,那么它便是真的科学。真正的语境主义的科学之真是值得赞赏的,"真"代表了一种文化范式或政治学,它的表述是一种主体间性而不是纯粹客观性,这就是后形而上学的科学之真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秦波 《前沿》2014,(13):56-57
逻辑真理论是逻辑哲学的核心论题之一,围绕这一论题形成了最有影响的五种理论。这些理论虽有益于人们对逻辑真理论的深入理解但也都面临各自的困境,认识并理解这些困境,从逻辑真理论的流变过程,反映出逻辑哲学家对真理问题的探究逐渐远离哲学认识论而走向语言思考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杨春红  尚巾斌 《求索》2013,(12):91-94
西方哲学从认识论研究到语言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变革导致了言语行为理论的诞生。言语行为理论继而发展成为语用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本文着重考察了从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和塞尔的日常语言学派到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思想,分析了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指出言语行为理论通过对语言使用的关注使其自身成为一种具有批判意向的社会理论,同时也导致语用分析不仅突破了对符号解释者之间相互关系研究的拘囿.而且使其更加关注阐释生活世界中各种关系所指称的对象及其意义。这对从哲学渊源的角度认识现代语用学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意义问题纷繁复杂,其词义本身也歧义丛生。意义表达和理解何以可能这一语言追问转换了哲学研究的视角。哈贝马斯意义理论所实现的交往范式转换使语言哲学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在对以往意义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完成了其形式语用学的理论构建,进而提出了意义理论的生活世界转向,即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10.
闫顺利  闫连朵  杨松梅 《前沿》2010,(14):47-50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思维方式"。但对此有着大相径庭的解释,主要是:一种观点把马克思哲学实质归结为"实践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在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确立。后者认为本体论思维模式并不能真正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然"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确立之后仍存有未尽问题: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了"哲学"?  相似文献   

11.
张晓云 《前沿》2013,(8):10-11
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出现了诸多问题,经济飞速发展而国民幸福感却在下降的事实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建设"幸福中国"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共同愿望。道家哲学返归人生存的本原与本根,从人性与人道的层面去彰显人的生命价值,启示人存在的意义。"法天贵真""见素抱朴""上善若水"的思想为建设"幸福中国"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界关于公共行政学本土化路径的研究主要形成了问题研究、中层理论构建、内容体系构建等三种视角。这些视角都颇具启发意义,但也要注意规避几种风险:在问题研究中要注意规避将经验与理论相剥离、忽视理论对经验的引导功能的风险;在中层理论构建中要注意规避其理论代表能力欠缺、理论对话能力不足的风险;在内容体系构建中要注意规避由学科借鉴所引致的学科自主性弱化的风险等。行政学本土化的根本在于行政学元理论和基础理论的本土化,而从行政哲学视角出发,思考本土公共行政的"真、善、美"问题、反思行政学理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探索中西方行政学理论的逻辑前提、内在机理等,是推进行政学本土化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从中西比较哲学的视野下介绍和讨论心灵哲学的种种问题,既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意识问题的解释,也不同于当代西方哲学对心灵哲学的解释,而是在中西比较哲学的视野下处理心灵问题,将三种不同的资源建设性交锋交融,为进一步探讨心灵哲学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陈红 《求索》2014,(5):75-79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从理解语言的机制来思考世界,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则是从形式语言学向哲学延伸,前者从语言的视角探索哲学,后者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语言,两者既有交集又有区别,通过维特根斯坦与乔姆斯基的"语法观"比较以及对相关语法概念的梳理,可以发现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语法的普遍性"、"语言的创造性"和"语法的内在与外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轩玉荣 《前沿》2012,(7):53-54
马克思"人学"之思及意义在于赋予当代哲学以崭新形象出现。他完成了从"解释"的哲学向"改变"的哲学的格式塔转换,为我们拉开了人作为人应该成为人的历史序幕,实现了哲学在当代的"人类学转向"即人类对自身本质的合理性认识。在解决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问题争论中,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的出现可以看做是对这一本质的回应。  相似文献   

16.
意义分析是元伦理学澄清伦理语言使用混乱的主要途径。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为伦理语言的意义分析指出了语用研究的方向,他后期哲学的意义理论则为伦理语言的意义分析从语形、语义向语用过渡提供了理论根据。情感主义伦理学主要代表斯蒂文森的二元意义理论最终确立了伦理语言的语用立场。他们二人的意义理论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伦理语言从语形、语义向语用过渡,并最终确立语用立场的过程。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言不尽意”论从一个哲学命题拓展到一个文艺学、语言学命题,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从哲学的维度看,“言不尽意”揭示了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本真状况;而当它从哲学领域移居到文艺创作领域后,则成为一种审美追求;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言不尽意”既是语言先天不足的困境,又是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言不尽意”论的深刻意义在于人类在肯定语言和世界联系的前提下,走了一条通过语言而又超越语言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魏鸿雁 《前沿》2010,(20):160-162
"隐"是赋、比、兴等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艺术表现方式,是言意之辩在文学理论中的反映。刘勰对其作了准确的解释。其特点是"舍容取心",借辞传意,使语言形成丰富性和多义性的特征。形成"隐"的语言手段是"曲""婉"。"隐"进一步完善了传统诗歌理论,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语言交换经济理论是布尔迪厄社会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建构于对传统语言学理论的批判与借鉴基础之上,并对语言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成功嫁接。其基本思想是:语言是一种可供交换的经济资本,内蕴象征性权力关系,语言交换是在社会实践性场域之中进行的,且受一定的市场规律和规则的调节与制约。对布尔迪厄语言交换经济理论应该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要认识到其社会实践研究取向的积极意义,也要认识到以"实践逻辑"取代"理论逻辑"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郭晶 《前沿》2012,(3):67-70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是哲学界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多个视角,以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关系为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就体现为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变。西方哲学总体上呈现为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转向的发展历程,而这一转向的实现者,就是马克思。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实践哲学,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内涵和意义将得以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