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探索》2015,(4)
当代中国价值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其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总目标则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全球化特别是资本异化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所带来的冲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梦价值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彰显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话语权,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既有益于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也可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态势与我国的文化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浪潮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意识形态个性和民族个性提出了严峻挑战,但也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全球化态势下我国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个性原则、兼容原则与创新原则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和源泉,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路径。当代中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诸多文化难题,破解难题,就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程,努力使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更丰富、社会认同更广泛、凝聚力更强大、导向力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是以民族文化的时代发展为基本条件的。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当代表达,是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旨、保障和检验标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发展具有核心统领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是以民族文化的时代发展为基本条件的。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当代表达,是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旨、保障和检验标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发展具有核心统领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包括政治制度、政治理念、资源配置等决定政治认同的关键因素都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决定意识形态建设效果的核心要素。在当代中国进行政治认同建构,必须尊重意识形态发展和建设的基本规律,恪守人民至上立场,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论,不断提高建构能力。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对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道德标准的高度概括,是引领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灵魂。文化体制深度改革,是当代中国改革在文化领域的深入,是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环,是文化领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以确保其朝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航向发展。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检验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的唯一价值标准,只有满足了这一标准,改革才有真正的意义,文化创新才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经济全球化视野中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取向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每个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不可回避的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不仅在经济层面上深刻改变着各国的面貌,而且其所具有的政治效应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各国的国内政治,尤其是对于顺应由西方发起的经济全球化浪潮  相似文献   

9.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不仅构成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的精神源头和逻辑起点,而且是当代中国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回应西方文化霸权扩张坚实的思想力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警惕西方文化霸权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引导的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波 《理论建设》2007,(3):45-47
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对思想文化领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便人们的价值观念变得混乱和迷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趋势的现实关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构建了和谐社会价值认同的基础,能有效引导当代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治认同的建构对于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最终整合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当代中国政治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基本的政治认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在全球化深入推进和民族主义浪潮冲击下,中国必须通过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保障民族群体利益,和谐治理,发展公民教育等途径建立更加团结和具有凝聚力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中国的制度构建、社会治理和公民的内在思想及外在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客观实践的反映,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而演进。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科学取向,也是对当前中国政治和社会状况的积极应对.和谐社会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自然等各个领域自身及相互的均衡和协调.政治认同作为政治生活的核心,是政治系统最为重要的价值目标,是政治系统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共识和聚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社会成员普遍、高度、稳定的政治认同为基础和前提的.政治认同是政治和谐、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政治认同建设中,既要形成、践行共识的政治价值,又要不断推进政治体系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建设;既要有效统筹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合力,又要预防和消弭政治、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造成了冲击和挑战。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因此,我们要积极抓住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并促进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15.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是凝聚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建立理性、正确的文化认同,是高校育人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网络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呈现出开放与挑战并存、文化守望与文化"流放"共生、多元文化追求与制度文化羁绊同在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快完善保障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和内容把控力度,帮助大学生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全球化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流行词。不论人们怎样认识和评论 ,全球化显然已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实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文化事业 ,必然离不开全球化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一、正确认识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是人类之间互动的增强和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强化 ,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明显加速 ,当代主要表现为经济、科技、信息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以经济全球化为动力和基础 ,经济全球化必然要为文化全球化提供物质条件 ,文化全…  相似文献   

17.
正文化自信的提出既反映了我们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当前迫切需要切实面对的新的时代课题。首先,文化自信既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需要。我们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只有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保持政治定力,防止噪音杂音的干扰,做到任凭风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文化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不仅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性文化以及后现代文化的多种思潮激荡,而且还面临着实现在西方文化强势扩张情境下保持自身独立性发展的艰巨任务。实践证明,如同后现代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一样,我们也要对自身的文化建设进行反思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和发展。批判与建构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基于批判的建构是重塑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文化观各有千秋.马克思着眼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认为全球化是各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是各个民族及其文化发展延续的基础与前提.全球化集中各民族的文学推动世界文学的形成.全球化是各民族文化全面交往的时代.马克思民族文化观的当代意义体现在认识与实践两方面.全球化运动在深刻改变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建构起一种人类公共的认知方式,即世界意义上的文化理解与认同.各民族文化交融及整合的时代要求推动世界文化形成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世纪桥》2016,(1)
全球化进程是各国经济文化的扩展过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国主动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是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和将中国式生态文明向外交流的全球化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进行分析,得出人与自然关系中两者地位的变化,最终阐述当代全球自然环境问题下,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依据,主动式的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榜样,向全世界推广,进而将中国生态文明全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