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青年思潮,是指流行于一定时空,反映了大部分青年人的思想倾向和理想愿望的群体意识。本文试图从青年思潮的特点,青年思潮与社会思潮的关系,青年思潮的社会功能等三方面对青年思潮作一个大概的评析。  相似文献   

2.
世俗化的扭曲与批判现实主义思潮杨帆(特约撰稿人)社会世俗化:人的自由与解放现代化的代价:历史与道德二律背反世俗化的扭曲:不则手段,投机暴富少数人暴富,带动社会道德大滑坡批判现实主义思潮必将在中国兴起社会世俗化:人的自由与解放社会世俗化,即神圣意义的丧...  相似文献   

3.
西方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是影响当代青年思想信仰的主要社会思潮.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当代青年的信仰问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加强当代青年的信仰教育是抵御社会思潮对当代青年发展消极影响的根本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进行思想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当代青年的信仰教育要贴近社会实际与生活现实,必须注重信仰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激发当代青年的信仰需要,提高青年大学生进行信仰选择的能力,从而抵御社会思潮对青年发展的消极影响,确保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田丰 《人民论坛》2020,(4):106-108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当代青年能够接触到的各种思潮不断增多,社会思潮对青年思想和行为的塑造也愈加深刻。当前,泛娱乐主义、新消费主义、新爱国主义和积极的民族主义是对青年群体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这些思潮有着明显的时代特色,也存在着和资本、技术相互交融的特点,引导青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青年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青年学生与社会思潮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双向建构的过程.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方式的变迁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社会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并与社会思潮及其传播方式的变化相互作用.当代青年学生对社会思潮接受方式的变化表现在接触领域的生活化趋向,接受时空的交错与压缩趋向,接受层次的感性化趋向和接受过程的散点化与渗透性趋向.对青年学生社会思潮的教育要注重主流意识形态显性引导与隐性渗透相结合,注重青年学生社会思潮辨别能力和主体意识的培养,注重社会思潮影响下青年学生教育方式的生活化建构.  相似文献   

6.
做事风格是一个人处理问题、应对事务及行事的特征。在社会世俗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当代青年务实创新的做事风格正愈来愈明显。它一方面折射出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思潮抬头的倾向,也反映了当代青年努力在新的价值平面上完成自己生活观建构的努力。当然我们也要防止某些青年由于自由散漫的习惯与感性的泛滥,偏离务实的原旨与创新的本质,所表现出的利己主义的务实与无厘头的创新。做事风格是一个人处理问题、应对事务及行事的特征。英国诗人塞缪尔·巴特勒认为:“生活就像公开演奏小提琴,在演奏的同时学习这门乐器。”在此,做事风格也可以理解为…  相似文献   

7.
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是异常复杂的,青年事关民族未来,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主导价值加以引领.为此,在分析了社会思潮实质、特点及其对当代青年的影响之后,本文着重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应成为引导青年的主导性价值观,以及如何引领社会思潮这样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时代与青年世俗化■范钦林王晓华葛红兵姚新勇主持人的话·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尤其是进入到90年代以来,其势头更显迅猛。与此相应,整个社会文化、价值、道德等诸方面也日趋世俗化。这种倾向在青年人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青年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发生极大变革,社会思潮的嬗变与青年价值观的变迁则是这一变革的重要体现。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同时也以独特的方式对社会思潮的形成、发展、传播起着选择性和创造性的作用。此外,二者的互动还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规律:青年是社会思潮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尚未形成对青年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的主流社会思潮;社会思潮的嬗变与青年价值观变迁在具体的社会存在中具有某种同步性;青年价值观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交锋时刻进行着,激烈争夺青年一代的思想阵地。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强化社会思潮研究,在批判借鉴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强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对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  相似文献   

10.
论传播“世俗化”潮流的艺术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化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股关注日常生活及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文化思潮。自世纪之交兴起迄今,世俗化潮流始终伴随市场化的进程而波动,引起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极大的关注。"世俗化"现象与文学创作响应性互动,引起文学叙事的冲动与张扬,对中国当前文学有着时代性和阶段性的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