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济增长理论是战后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同时也探索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问题。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的建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分工及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的建立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适合指导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科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增长是西方国家的“紧迫问题”之一,也是西方经济学界的“第一等优先的经济论题”。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十分重视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理论,但对它的研究大都侧重经济增长数量及因素方面的分析。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实践与理论上,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并没有很大的突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增长数量方面的理论越来越完善,而经济增长质量方面的理论也逐渐显示其缺乏和不完善。到目前为止,经济理论界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关注不是很多,仅限于其性质的分析和研究,缺乏对其深入系统的研究.至于运用统计方法、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论证的研究和探索更是风毛麟角了。  相似文献   

3.
从1776年到1870年期间,这是一个经济分析的高产时代,现在人们称之为古典经济学时期。对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是由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著作的核心特征。尽管在此之前就有其他学者研究了这一问题,但他们仍应看作是现代增长理论的杰出前驱。所以,本文就详细介绍一下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  相似文献   

4.
一本系统论述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规律的好书陈富强钟阳胜著《“追赶型”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人本经济增长学导论》一书,即将由广东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作者是中央党校进修班第22期学员、广东省委副秘书长。本书是作者1994年上半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学习和运...  相似文献   

5.
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80年代新增长理论的出现导致了增长理论研究的复兴。新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内生化,并将不完全竞争和R&D理论引入增长理论,从而为政府政策影响经济增长提供了理论依据。新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有诸多借鉴意义。为了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政府在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减少社会激励结构的扭曲方面还有许多事要做。  相似文献   

6.
《发展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即经济起飞理论,这是当代美国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创立的。它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了各国经济增长的历史,进而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并探讨了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本书由苏联经济学家A·E·格拉诺夫斯基所著,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全书331页。 作者指出,南亚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伯尔和斯里兰卡)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它们自身的社会变化和为争取经济独立而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经济危机和增长理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经济运行、技术革命的发生会给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创造契机,对于经济增长理论亦是如此。纵观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历史,我们便可看到它们和经济危机这些人类经济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就尝试揭示经济危机和经济增长理论形成之间的某些关联之处。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其实经济危机不过是经济再一次发展的调整,危机也是再一次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契机。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大概有以下几次较大的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被誉为新世纪人类社会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浪潮”。它以一种历史性的力量使有形的“资本”向无形的“知识”转变,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社会的整体结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正确处理好发展知识经济与推动经济增长的关系,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知识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学界认为知识已成为一种无形的“第一生产要素”,具有了第一生产要素的基本特征: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根源,具有配置资…  相似文献   

10.
一部根据国情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力作─—评周天勇的《劳动与经济增长》一书于立在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资源稀缺和资金积累能力有限的国情下,究竟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书店“当代经济学文库”出版的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周天...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表现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形成于人民对社会核心价值的归属感.文化影响着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目标、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市场机制的选择起指引作用.文化并非生产中的直接投入要素,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生产要素、技术和制度等因素间接发生作用的.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形成了当代全新的生产形态和经济增长模式,文化对于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理论机理表现在.  相似文献   

12.
论低代价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国内外工业化史的回顾中,考察了经济增长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西方的主要增长理论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共同缺陷是忽视了经济增长的代价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增长理论———低代价经济增长理论;并根据这个理论,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与代价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我国实现低代价增长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综述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和技术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知识产权领域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成为一国能否摆脱短期技术困境、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从经济增长理论出发,对知识产权制度作用于经济增长内在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评述,并指出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按照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要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访著名经济学家周叔莲教授本刊记者雷咸成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党的一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之一。那么怎样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呢?最近本刊记者就这一问题走...  相似文献   

15.
发达国家经济学家经济增长周期理论虽然没有完全脱离实际,但都存在片面性,因此必须依据马克思的思维方式才能建立起科学的经济增长与周期分析模型。周期性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中国的具体经济增长,通过分析影响中国一定时期内经济的适度速度、波动区间及持续时间,规划时期内投资、消费与外贸,才能推进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和时间的持续。  相似文献   

16.
一、模型和变量的选取。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经济增长尤其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一是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由于制度和技术进步等因素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使得相同的要素投入获得了更大的产出。由此可以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也是通过这两种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我们将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的内部因素进行分解: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要素投入数量的集聚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要素质量或效率增进而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九五”计划和今后15年远景目标,关键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对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计划体制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数量型粗放经营,这种增长方式带来了一系列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投入,低产出,高速度,低效益;高消耗,低质量;产业结构不合理等。  相似文献   

18.
从整体结构研究经济增长曹新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理论研究虽然学派林立,然而,它们都无一例外地把影响经济增长中的诸多要素中的某一种要素及其变化,视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根据这一理论的立论分野,便形成了经济增长理论的物质资本积累决定论、技术进步决定论、人...  相似文献   

19.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需求环境,对中国外向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转换提出了迫切要求。西方新增长理论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来研究,通过模型说明人力资本、知识等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的自我积累、自我演进机制,不但适用于发达国家,也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在研究中国的增长方式转换时,可以通过对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获得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的本质区别,并以大量国家的具体数据解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应用热力学原理设计了生态经济系统,以探讨经济增长的物理本质,并提出了科学发展包括的是人造资本、自然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