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珠郎娘美》在侗族民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它的流传不仅影响了侗族的民间文学也影响了侗族的民间音乐,形成了许多民间音乐形式。本文着重论述了《珠郎娘美》这一传说对侗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及其音乐形式如何传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侗语谚语,侗语称li~4 Wa~1' jm~1,译成汉语为:“语言之花道理深。” 在侗族民间流传着一些含义深刻的谚语,如: 我们侗家有谚语。 很早就有谚语了。 侗家不离谚语。 谚语是体现哲理之言。 谚语含意海样深。 以上几条谚语,说明侗族谚语很早就在民间流传,已经成为语言的精华部分。它丰富多采,至今闪耀着灿烂的思想光辉。 侗族,属古“骆越”的一支,其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侗族人民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历  相似文献   

3.
民间口头创作是劳动人民历史的艺术写照,它不仅有不朽的艺术价值,而且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尤其是它弥补了历史文献的缺陷,使原来没有文字的民族的历史亦有经可传。例如,侗族民间广泛流传的琵琶歌《十二月歌》、《七十二艺》和《生意歌》便艺术地再现了近代侗族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由吴展明、周昌武二同志搜集整理的《侗乡好事酒歌》(获黔东南自治州社科二等奖),是在贵州三穗、镇远、天柱、锦屏、玉屏和湖南新晃、芷江、会同、靖县等侗族北部方言区浩如烟海的好事酒歌中精选出来的。它为研究人员研究侗族文化提供一份翔实的资料,又可返回于民间继续广泛地流传,从而促进新侗歌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通读《侗乡好事酒歌》后,我得到的印象是:内容丰富,价值多样,语言活泼。  相似文献   

5.
陈结媚 《传承》2010,(30):160-161
中国民间吉祥图案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们祈福求安、追求美好生活这种文化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这种文化思想世代相传的一种有效记载方式。同乐侗族刺绣的剪纸花样是吉祥图案中的一种,它是侗族刺绣的基础,是侗族女性才艺的重要体现,表达了人们祈吉求祥的美好意愿,也为剪纸艺人带来了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6.
到过侗乡的人,都喜欢把侗乡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这话一点不假。在侗乡,男女老少都爱歌善歌,能歌者倍受人们尊重。侗族民间歌曲极为丰富,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侗族民间合唱歌曲,一类是侗族民间单声部歌曲。侗族民间合唱歌曲,  相似文献   

7.
每年的农历十月,当满山的枫叶红透的时候,田里的庄稼收完了,油茶上榨了,各种各样的菜都腌进坛里了。这时,丰收给侗家人带来的喜悦难以形容,更令人难忘的是侗家人的“十月头卯迎新娘”,当地侗族又把这天称为“嫁女节”。这种近似“集体婚礼”的习俗广泛流行于贵州剑河侗族地区一带。每年的农历十月,在贵州剑河小广侗族地区,有一件事使人们感到莫大的兴趣。那里的侗族青年男女,凡是到了结婚年龄,又选好配偶定了婚约的,都把十月的第一个卯日定为结婚吉日。这种婚俗究竟起源于何时,已无可考。但在民间则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古时候,小广地区的侗…  相似文献   

8.
侗族,共有161万余人,主要分布于湘桂黔毗连地区及鄂西南一带。侗族属古百越民族的一个支系,有其悠久的历史,其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于侗族文化艺术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发表了一批文章和学术论文,有的是颇有见地的。然而在诸多的文章中,涉及侗族民间织绣工艺者不多,可说,几乎空白。为此,本文拟就侗族民间织绣工艺的艺术美及其所反映的审美意识,作一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指的是在民间自发流传的信仰某种超自然力量的文化现象。福建由于地处海隅,生活、生产条件较差,在古代生产力较为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将希望寄托在某种超越自然的神灵身上,以祈在困难时得到保护,故福建民间信仰很盛,在全国具有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是侗族的合唱歌曲的俗称。包括有一般大歌、声音大歌、童声大歌、叙事大歌等。它以其格调柔和、含蓄尾婉而优美典雅的抒情旋律与其协调和声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领众和,分高、低声部合唱的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显示了我国民间音乐的色彩斑斓,打  相似文献   

11.
侗族民间绘画表面上看来是各种现实生活的再现或描绘,实际上在画作中隐含着侗族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活追求及审美取向等,这些超越了画面本身的丰富内涵促成了画作蓬勃的生命力。只有对侗族绘画的超越性意指空间进行深入探究,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侗族民间绘画的价值意义,并为其现实发展找到坚实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2.
福建史书有载:古传闽江南台沙合,当出宰相。 古代福州民间流传的这一说法,实际上寄托着福建人的企盼——唐以前,闽士在大一统中央政权任职者寥若晨星。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对中国文化典籍的吸收和利用何玉芳同志在来稿中说:毛泽东同志对我国古代哲学、历代劳动人民口头流传的成语、谚语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资料进行吸收和融合,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使毛泽东哲学显示出了他自己的特色和与众不同的风格。(一)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对方代哲...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上,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而没有书面文学,但侗族的民间口头文学(尤其是民歌)则浩如烟海,遍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研究侗族民间文学,对于了解侗族人民的审美理想,审美道德、审美情趣,对于发扬侗族人民的优秀传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丰收祭是指农作物收获后向众神或祖先举行的祭祀,这种节日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也广泛地存在于各个民族之中。摆手节是流行于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的民间节日,对摆手节和中国古代丰收祭的对比中,不难得出流传至今的摆手节正是土家族的丰收节的结论,它产生于土家族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是土家人向神灵感谢赐予丰收而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6.
如同每一个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一样,在浩如烟海的侗族民间文学里,流传着众多的神话传说。侗族远古神话传说也“是初民的知识的积累,其中有初民的宇宙观、宗教思想,道德标准,民族历史最初期的传说,并对自然界的认识等等。侗族远古神话传说内在的一贯精神,是侗族民族精神最原始、最直率的表现,也是孕育后世侗族美学的基因。  相似文献   

17.
侗族是一个具有近两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侗族人民为缔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作出了自己的巨大贡献。 和多样性的物质世界一样,侗族人民在其有史以来的社会实践中,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与聪明才智创造了多样性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世界。在侗族纷繁的文化百花园中,除了人们将会用之不竭的物质文化之外,还盛开着令人惊叹和陶醉的朵朵精神文化之花。例如,侗族大歌在1986年国际巴黎艺术节演出,振撼国际音坛,被誉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媒体评论“迷人的侗族复调歌曲吸引了西方观众。”艺术节执行主席格尔维特高度评价侗族大歌是“这样纯正和如此闪光的音乐艺术,在世界实为少见。它不仅受到法国观众的喜爱,全世界人民也会喜欢它!”在侗族众多的优秀器乐中,玉屏箫笛可算为皎皎者。它的造型精致,音质优美,表现力强。雌雄箫笛各具特色,合奏时娓娓动听,柔润含蓄,浑厚洪亮,高昂奔放,调律和谐,情韵盎然。民间早有“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诗句来赞誉玉屏箫笛古今中外远传怀情的美德。1913年和1915午先后获得伦敦国际手工艺品展览会和旧金山万国巴拿马赛的银质、金质奖章。近年来远销国内外,深受世人偿识与亲睐。侗族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建筑艺术群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8.
侗族是伟大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她和祖国各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伟大祖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今居住在我国南部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毗邻边境及湖北西部的一百四十余万侗族人民,她们的文学艺术丰富多采,独具特色,民间口头的和文人书面的应有尽有。 目前,民族文学界对于侗族文人文学是否属于侗族文学的范围尚有争议,认识不尽统一。如果按照“所谓侗族文学,就是用侗族语言文字创作的文学”(见《民族文学研究》19  相似文献   

19.
侗族“约法款”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法款”,是侗族古代社会款组织制定的规约和法律总称。它在侗族历史上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就是到了近代和当代,这种影响在侗族社会的政治及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仍然突出地表现出来。研究侗族的“约法款”,对于研究侗族的历史、政治、精神文化、社会结构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1991年2月,我们对侗族南部方言区的广西三江,贵州黎平、从江,湖南靖县、通道5县70多个侗族村寨作了考察,把“约法款”在当前侗族社会生活中的传承与变异列为重要考察内容。本文,即是在此次考察的基础上,对侗族“约法款”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逝世400周年。适逢此时,学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本草纲目通释》,它为纪念李时珍的活动献上了一份厚礼。李时珍,这位生活于几个世纪前的医药学家,在继承家学和从医用药的实践中,通过实物考察和民间采访,深入进行药物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