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丹妮 《重庆行政》2007,(1):101-103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公布的信息,截至2006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2979.44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其中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662.94亿美元,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的55.81%,超过了国际警戒线25%的标准。以此为依据,一些文章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为参照,指出我国目前外债状况可能会引起潜在  相似文献   

2.
1995年以来涉外经济与通货膨胀关系讨论综述张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借外债和引进外资的迅速增长,我国涉外经济活动日趋活跃。据统计资料介绍,到1995年底,我国的外债规模已逾1000亿美元,外资也近100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200...  相似文献   

3.
国家计划委员会外资司提供的材料 ,1979———1999年的20年间 ,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4600亿美元 ,其中中长期贷款1500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3100亿美元 ;利用外资项目34 3万个。工业项目利用外资比例较高。目前我国外债余额1487亿美元 ,其中短期  相似文献   

4.
自1949年以来,世界军费一直大幅度增长。至1983年的34年中,世界军费就翻了两番。据联合国统计,1985年世界军费为9,300亿美元,与第三世界国家外债的总和大致相当。世界每人平均分担军费近200美元,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年收入。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是世界军费不断膨胀的主要原因。1985年美国军费达到2,644亿美元,苏联为1,600亿美元。军备  相似文献   

5.
国际上通常将外汇储备支持外贸进口的时间作为衡量外汇储备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最低外汇储备额不能少于三个月进口需要量,并以此作为警戒线。按照国际经验,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比率的警戒线为50%。以此标准计算,我国外汇储备最佳规模不应超过5500亿美元,而8556亿美元已远远超过了最优规模。这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而言,究竟是利益的流入,还是暗藏风险?  相似文献   

6.
国家外债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是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那些举借了大量外债的发展中国家,经常会受到变化多端的流入资本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如果外债数额庞大,将使借债国对于国际汇率和利率的波动以及投机性货币冲击的承受能力更为脆弱。就我国来说,截止到1997年末,我国内外债总额已达到2585.96亿元,其中外债约占60%,即约为1600多亿元,其中短期外债为12%。这么多的外债数额,不可避免地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产生影响。外债的成因最新资料显示,截止1998年3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1435…  相似文献   

7.
财政部:你部《关于2001年发行主权外债有关问题的请示》(财金字[2001]81号)收悉,现批复如下:为筹集国家建设资金,国务院批准你部代表我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发行主权外债15亿美元。具体发行时间、币种、利率等有关事宜,授权你部根据国际金融市场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对美关系中实际上存在着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在经贸和其他领域开展互利合作,以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这条主线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确立并逐渐拓宽加深的。1978年以来,我国对美贸易每年以20%的速度扩展。双边的贸易额从1990年118亿美元(美方统计为200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490亿美元(美方统计为753亿美元)。截止到1998年上半年,美国在中国大陆的投资额为180亿美无,加上在香港的140亿美元,投资总额为320多亿美元(对台湾地区的50亿美元的投资额未计算在内)。以合同金额排序,美国已超过日本,居对华投资国家首…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界的债务危机引起了对外债管理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外债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外债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加强管理的新课题。 一、建立全面的外债管理体系 对外债进行管理,要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把握,即外债总体规模要与国民经济发展、国际收支状况等相适应,同时外债的期限、类型、币种、利率等各种构成要相对比较合理。应该说,这是建立外债管理体系的  相似文献   

10.
4月14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国家外;12储备余额为304474亿美元,同比增长24.4%。次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已经连续四个月减持美国国债,截至2月份,中国所持有的美国国债总计11541亿美元,名列各国及地区之首。这意味着,美国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借得的每一美元外债中就有26美分来自中国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迅猛。2005年底达到8189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日本);2006年2月超过日本,达到8536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储国。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多少才算合适,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或尺度。考虑到进口付汇、外债偿还和外资回报等因素,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大约为3000多亿美元。我国在成为世界最大外汇储备国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三点:一是出于流动性考虑,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收益率较低(约5%)的美元债券,但同时,却要以较高的回报率(约15%)来吸引海外投资,支持本国经济发展,其机会成本损失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于2000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乐观气氛较浓。 一、涉外经济将带动经济增长 由于美元开始贬值,中国的出口有所恢复,人民币名义汇率在2000年上半年不会贬值。虽然我本人认为在国内通货紧缩难以摆脱的时候,有必要考虑人民币贬值。 加入WTO的效应逐步显现,由于扩大了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外资每年可进入400亿美元以上,证券投资的比例将增加。我国外债还本付息每年已经达到200亿~300亿美元,估计在3~5年可以依靠吸引外资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进口会由于降低关税而增加,进口的增长速度会继续超过出口,净出口将…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五大贸易伙伴1994年,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日本,双边贸易额达478.9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22.6%;其次是香港,贸易额418.2亿美元;第三位是美国,贸易额达354.3亿美元;第四位是欧洲联盟,贸易额为315.2亿美元;第五位是韩国,贸易额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外汇储备到2006年底达到了10663亿美元。衡量外汇储备的规模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进口需求、偿还外债和国外投资利润三要素,首要功能在于能否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增强人们对本国货币汇率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时事资料手册》2007,(1):69-70
2007年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到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663亿美元,全年外汇储备增加2473亿美元。而在1979年之前,我国外汇储备从没超过1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6.
杜海涛 《台声》2005,(2):50-51
海关总署发布了2004.年前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截至2004年11月20日,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017亿美元,成为我国外贸发展新的里程碑。前11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0383.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5%,进、出口总值双双越过5000亿美元关口,其中出口5296.1亿美元,进口5087.7亿美元,分别增长35.7%和37.3%;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08.4亿美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外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问题:一、多头借债、管理分散问题长期存在。各个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借债发展战略,往往导致相互攀比,一些部门和地方争相对外借款,致使对外借款超出计划指标限额的现象时有发生;二、经营机制不健全,对外债使用中的责任、权力、利益相结合的制约机制不到位。在很多情况下存在盲目借债、对外债风险性预测不够,而且在使用过程中非法挪用资金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王卅债借债成本偏高而使用效益偏低。目前商业贷款和债券占到总额的一半左右,借款成本偏高,另一方面,一些项目外债结构不合理也造…  相似文献   

18.
据到去年底的统计,拉丁美洲国家的外债高达三千六百亿美元,占第三世界国家所欠外债的一半。巴西共欠外债一千亿美元,是发展中国家中的最大债务国。其次是墨西哥,欠了九百六十亿美元。拉美国家怎么欠下这样巨额的外债呢?七十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因经济危机,使“资本”过剩。国际垄断资本为了赚取巨额利润,大肆向拉美国家推销贷款。而拉美国家为发展本国经济,正需要大量的钱,便贸然借了外债。西方  相似文献   

19.
《时事资料手册》2007,(3):15-15
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中日双边贸易额由1972年的11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73.6亿美元.增长近200倍。据我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截至2006年末,日本在我国实际投资累计达到579.7亿美元,累计投资项目为37714个.有数千家日本企业活跃在我国各个地区.  相似文献   

20.
资本     
《小康》2016,(20)
正2016年新兴市场主权债发行或创纪录因发达市场的超低利率拉低了借贷成本,2016年新兴市场主权债券发行规模预计将创下纪录。据外媒报道,2016年迄今,包括墨西哥,阿根廷卡塔尔等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共发行了价值900亿美元的政府债券。摩根大通信贷策略师预期,截至今年年底,新兴市场以美元,欧元等"硬通货"计价的主权债券发行规模将超过1250亿美元,创下历史高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