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课》2014,(11):5-5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先进制造业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能否有大的提高,关键是能否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趟出一条路子来。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自主品牌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企业的生命线。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是采用贴牌生产,形成了对国外品牌的依赖。必须改变“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现状,实现从“贴牌”到“创牌”的转变,着力培育和创建自主品牌,使更多的中国自主品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湖北政协》2021,(1):22-22
湖北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湖北制造”已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湖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任务很重。建议:一、加大科研投入,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和创新空间布局。通过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和产业园区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中非公企业、民营企业快速成长。  相似文献   

4.
实体经济是强国富民的根基,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脊梁"。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在制造业,核心是坚持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引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率和劳动生产率,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坚持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切实增强制造业持续创新的人力资本。最关键的是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要素向生产性活动而不是非生产性活动配置的即以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的社会报酬结构,切实提高制造业盈利能力和要素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实体经济是强国富民的根基,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脊梁"。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在制造业,核心是坚持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引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率和劳动生产率,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坚持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切实增强制造业持续创新的人力资本。最关键的是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要素向生产性活动而不是非生产性活动配置的即以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的社会报酬结构,切实提高制造业盈利能力和要素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也是数字技术大国,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数字技术加速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加快推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大势所趋、必由之路,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全球科技创新正悄然重塑着全球价值链中制造业的资源基础和竞争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应用不断推动价值链贸易突破原有制造业的分工极限。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以“国际代工式”生产嵌入全球价值链是中国制造业基于资源及劳动力要素禀赋优势的被动选择,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了“未强先降”的“过早去工业化”现象,这有悖于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制造业产业演进的应有路径。全球价值链是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统辖方式,资本的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使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矛盾愈发突出,而资本逻辑导向的金融化与空间化并未缓解危机,却加速了中国“过早去工业化”的形成。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无论是国内大循环还是国际大循环,都需要建立以国家治理为内生性保障的治理模式,应从内核驱动、战略布局、产业互融等多层面构建中国“过早去工业化”的防控路径。  相似文献   

8.
兵团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经济体,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可以改变兵团产业结构,促进兵团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兵团农机装备企业虽然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和强劲的市场需求,但是还存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规模小、研发能力弱、产品档次低等问题,需要加大投入和创新,即整合重组农机企业,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机企业群,建立农机装备制造业基地;注重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拓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机设备种类;加大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源开发力度,高起点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  相似文献   

9.
"资源型产业集群"向“制造业产业集群”转化是新疆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即将由“资源开采初加工的要素投入驱动型”向“产成品制造精细化生产加工的效率驱动型”进而向“人才、技术、创新投入的创新驱动型”的集群化发展战略模式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黄照 《学习月刊》2009,(16):127-127
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重)是我国重型机床制造业的“国家队”,是国家一级企业,以其生产重型机床产品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重型机床制造业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名闻遐迩。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仍然很弱。外商直接投资拉动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导致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很低。由于外商投资对我国制造业的溢出效应为负,因此,我国必须合理调整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政策,完善产业技术政策,从而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成后来居上之事,须非同寻常之举。”打造开放型制造业高地,“重庆造”必须抢占市场制高点。如果不能占领国内、国际市场,“高地”就会变成产品积压的“仓库”。重庆制造业不仅制造水平低,营销水平更低,习惯于各自为政,热衷于窝里斗。“重庆造”要抢占市场制高点,在招商时要有产业链意识,在闯市场时应有产品链意识,抱团出海、集团作战,组建重庆制造业“航空母舰”,共同打造“重庆造”这块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13.
一、贴牌生产还是自主创新?近一段时期,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围绕中国制造业应继续贴牌生产,还是应选择自主创新之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观点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制造企业尚不具备搞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基础,应继续贴牌生产;第二种观点认为,贴牌生产不仅不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且对我国制造  相似文献   

14.
李婧  李杨 《新视野》2023,(2):79-8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吸引外资工作取得历史性新成就:引资规模止跌回升,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持续向好。当前,制造业吸引外资仍然面临三大新的挑战:欧美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吸引制造业回流,导致扩增量面临发达经济体激烈竞争的新挑战;我国比较优势发生深刻变化,导致稳存量面临新兴经济体激烈竞争的新挑战;“逆全球化”思潮变本加厉,导致提质量面临科技脱钩风险的新挑战。未来,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需持续优化投资环境,以扩大制造业外商投资增量;大力培育新型比较优势,以稳定制造业外商投资存量;支持外商投资创新发展,以提升制造业外商投资质量。  相似文献   

15.
14.“十一五”时期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高技术产业是先导性、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议》指出,高技术产业要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根据《建议》的要求,“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要坚持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并举、坚持引进和自主发展并举、坚持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并举。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对经济社会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和国际分工地位,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由高技术产业大国向强国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6.
姜明广 《奋斗》2023,(21):61-64
<正>如果把一个时代看作一部恢宏的交响曲,这部交响曲定不能缺少制造业的和鸣。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更不能缺少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2023年秋季,本刊全媒体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黑龙江主题采访团队深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绥化等地调研高质量发展情况。一路走来,黑龙江省制造业抢滩弄潮、攻坚克难的“闯关”故事,奏出了大国重器与“龙江制造”的新时代交响,让来自全国的媒体记者深受震撼、倍感振奋。看!老基地装上了“新引擎”,  相似文献   

17.
<正>3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两会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推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发展的结构新格局。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进而以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引擎"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然而,传统制造业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资源环境不堪重  相似文献   

18.
<正>中关村科技园区顺义园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都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北京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承载地、顺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近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顺义园党工委坚持以党建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抓经济,踔厉奋发开新局,打好党建引领“组合牌”,助推园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方亚丽 《当代贵州》2023,(12):38-39
<正>2023年,贵州将在做实做优做强制造业、增强创新驱动新优势上下功夫,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力争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向内,加快工业项目建设,重大项目如雨后春笋相继开工。向外,推动“贵州制造”进入更广阔市场。  相似文献   

20.
苏波 《企业党建》2012,(5):27-2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保持长期的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未来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蕴含着一系列重要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