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解之缘     
不解之缘张世平记得那是1978年底,刚开过全国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后不久,经一位老同志介绍,我兴冲冲地跑到全国妇联去应考,和蔼可亲的姚明大姐接待了我。她问了我一些基本情况,就拿出纸和笔,让我当即自己命题写篇文章。写什么呢?就写"谈理想"吧!那大,我的思...  相似文献   

2.
从“?”如流谓我"从谏如流"是对封建社会开明君主的赞誉,做得最好的要数唐太宗,在以魏征为代表的一批"贤臣"的辅佐下把大唐王朝推上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峰巅。他还要求大臣们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改正过失,唐太宗一朝君臣可谓做到了"从善如流"。我们共产党人本应具备...  相似文献   

3.
最近看了几篇文章,原来皇帝也受到一定的监督。中国古代有一种官叫史官,这些史官多数是能秉笔直书的,因此不少善于自律的君主怕做了见不得人的坏事被史官记上一笔,弄得遗臭万年,那么皇帝能不能在位时,就直接看看他的史官如何记载自己的事昵?我讲一位明君唐太宗的故事:有一次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你监管朕的起居,记录我的言行,这些记录可给我看吗?”褚遂良回答:“史官记载人君言行,善恶皆录,这样人君才不敢为非作歹,没听说人君可以自取观看的。”太宗又问:“朕做了坏事,你也记录吗?”褚遂良答道:“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这时有一官员叫刘洎插嘴说:“即便褚遂良不记,天下的人士也会记的。”太宗点头称是。  相似文献   

4.
书法教师马明钧印象崔建军,时冰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海淀九人书法展”中,有位写“米”字的叫马明钧,字写得很清爽,可惜当时没有见到作者。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他。一个很典型的回族人,身材魁梧眉毛浓黑、平静温和的双眼隐含睿智,举止言谈都很得体。...  相似文献   

5.
徒有虚名     
徒有虚名史维则业余创作三十余年,笔耕不辍,乐此不疲。姓名屡随新闻、科普、言论、文艺之类稿件见诸报刊。熟人见我常说:"常拜读你的文章,写得不错。"陌生人一听我的姓名,大都惊道:"久仰,久仰,见你常在报刊发表文章,很活跃,一直以为是位年轻人,原来……"我...  相似文献   

6.
李世民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统战”策略浅谈艾雪[编者按]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是我们从政为民治国的一个方法.我国历史上曾有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其中唐太宗李世民的治世之道与用人之道极有特色,开创了唐朝这一封建社会的鼎...  相似文献   

7.
违法必惩     
违法必惩古意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岷州(今甘肃岷县)都督高甑生因犯罪被处以流放,有人出来替他说情说:"高甑生是立过大功的人,请赦免他。"唐太宗李世民说:"治理国家应该遵守法制,处理事情应该有统一的原则,我如果赦免了高甑生,就等于开了违法不惩的先例...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唐太宗到大理寺监狱看犯人,400多死刑犯没有人喊冤,唐太宗当即决定释放他们回家.明年秋收后再回来报到。一年之后一个不少都回来了。这就是贞观时期很有名的象征,400死囚来归狱。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用人术何明轩唐太宗不仅善于用人,且在用人方面很有气度,就是过去曾经与他为敌,竭力反对过他的人,只要效忠于他,有才能,照样重用,他说:“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一如其有才,虽伙不弃。”事实上在他的主要助手和文臣武将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曾经是...  相似文献   

10.
论编辑加工的若干问题龚军过去有人告诉我,编辑就那么回事。"一把剪刀一杆尺,一瓶浆糊一支笔",圈圈画画,修修改改,粘粘贴贴,编辑加工好像很简单。可现在,当我在"编辑"这个位置上呆了十余年后,强烈地感受到:编辑加工在编辑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最能体...  相似文献   

11.
这是重庆电视台正在拍摄《警界女神探》的一个镜头:一位记者突然造访重庆市公安局刑警总队文检室,不动声色地拿出十天前悄悄让三位同事用左右手握笔书写的16张不同字体的字条,请一位40多岁的中年女警官鉴定出字条是多少人写的,每人写了几张,书写时间是何时。女警官沉着冷静,动作麻利,先将字条化学处理,然后在一台像显微镜一样的仪器(热分析仪)上检验。很快,这位女警官就鉴别出16张字条出自三个人之手,其中一人写了六张,一人写了四张,另一个写了六张,书写时间都在10天前一个下午。鉴定结果与记者“暗箱操作”的情况完…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的民本思想与“贞观之治”黄燕君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目的之一。而遍阅中国古代史,封建社会不仅占据着最重要的一页,而且在治乱兴衰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宝贵的经验教训。其中,研究奠定了"盛唐"的基础、并被作为"大治"之世的典...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位开明和有政治远见的君王之一。其中有一段唐太宗“转怒为喜”的故事,看后细想,颇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唐贞观六年,有一次下朝后,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院,大骂魏征:“这个乡下佬,总有一天我会把他给杀了!”在一旁的长孙皇后听到这话,询问为何大怒。太宗愤愤地说:“魏征每次上朝总和我过不去,当众顶撞我,使我下不了台,真可恶!”长孙皇后听后退了出去。过了一会,换了一套整整齐齐的正式礼服出来,恭恭敬敬地向太宗道贺。唐太宗觉得很奇怪,问她贺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君…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以民为本,任用贤良,虚心纳谏,励精图治,留下了许多生动的故事,他的有关动物的三则趣闻更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5.
肖军 《台声》2013,(5):97-99
"陈词慷慨事,建设新诗坛;平常一堂课,老师激情展;师表能若此,好字不须言"。这是参加古典诗词欣赏与创作课后,一位大二学生用“七步成诗法”写的藏头诗,诗中第一字连读下来就是“陈建平老师好。”  相似文献   

16.
可怜天下父母心 香港弱智人士家长联会及邻舍辅导会康复服务家属联会记 告诉你一个故事:有一位母亲生下了一对很可爱的孩子,虽然是难产,但是爸爸和妈妈想:"孩子都很可爱呀!"  相似文献   

17.
朱宗保 《人民公安》2012,(18):41-41
我也有一位师傅,不过他念的不是"紧箍咒",而是"调解经",因为他是一名派出所民警——老徐。 《大话西游》里,师傅唐僧的话痨功夫,实在是令人忍俊不止,佩服不已。很荣幸,我也有这么一位师傅,不过他念的不是"紧箍咒",而是"调解经",他是派出所民警老徐。 刚从警时,我对调解那些家庭、邻里、同事之间鸡毛蒜皮的矛盾纠纷很是头疼,一丁点大的事情,没完没了跟你扯.我话说轻了解决不了问题,说重了还被指责态度不好。可许多难题到了老徐那里,却是迎刃而解,化千戈为玉帛。我向师傅取经,他说:“调解纠纷就像医生看病,语言交流是必须的过程,不然你怎么能发现病灶在哪里?不知病灶怎么对症下药呢?”从那以后,我开始密切注意老徐工作时的一言一行。  相似文献   

18.
《时代潮》2000,(5)
忽然对已经写得很熟练的小说失去了兴趣关于王朔的"挂笔"曾有多种说法,一种是电视剧写得太多。写废了;一种是一鼓作气写了100多万字的小说,写残了;还有一种是心浮气躁投身影视挣大钱去了。王朔本人对这件事的解释是1991年以后,陷入了一次精神危机,亦称写作危机,对自己以前标榜的那一路小说产生了怀疑,认为自己所写的那一路小说是在简化生活,严格地说是在  相似文献   

19.
孟宪实 《现代领导》2014,(11):44-44
贞观之初的某一天,唐太宗很高兴,散朝之后请了门下省的副长官王珪等几个大臣喝酒。王珪是前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大臣.玄武门事变后,他也跟魏征一样,接受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招安.成为贞观时代著名的大臣。  相似文献   

20.
刚正纯朴写人生──记安阳市北关区法院院长杨玉甫张五德,曾海山,高峰在安阳市县区基层人民法院,有这么一位担任院长职务已近10个年头的法官:在权与法、钱与法和情与法的较量面前,他遵循"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公公正正执法、实实在在办事"的人生准则,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