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最近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观后,笔者感触颇深。 于成龙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从政二十四年拒贿保清廉、身居要职保清贫的事迹,实为感人。百姓交口称颂他居官清正,康熙皇帝称其“天下廉吏第一”。《一代廉吏于成龙》虽然没有宫廷内部争夺皇位那样轰轰烈烈,但是,其故事发生在百姓身边,件件与百姓的利益相关,更显得平实亲切,一代廉吏于成龙也正是这样一位受人们爱戴的“百姓官”。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精神,他的为官之德,是我们当代每位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值得认真学习的。 党的干部要以民为天…  相似文献   

2.
茅屋三间,半藏农具半藏书;几薄田亩,一望春风一望雨。这是后人为颂扬清代廉吏王尔烈而作的一副对联。王尔烈是关东辽阳人,在乾隆、嘉庆年间为官。他有才而廉明,博得“双肩明月”之誉,嘉庆帝称他“老实王”。这里面有好多故事。有一年,王尔烈从江南主考回京。嘉庆问他:“老爱卿家境如何?”他答:“臣家有茅屋三间,里面半藏农器半藏书;还有薄田数亩,那是一望春风一望雨啊!”嘉庆欢喜地说:“老爱卿为官清廉,朕是知道的。”想了想又说:“这么办吧,你离京去安徽铜山,掌管铸钱之事,在那里任职3年,也许你就富有了。”当时,铜山设有朝廷御制铜锭的铸…  相似文献   

3.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许多贪官纷纷落马,为人们所唾弃,但仍有不少人执迷不悟,在犯罪道路上愈走愈远而不自知。历史上,中国百姓一直敬仰、推崇清官。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清官廉吏。他们注重操守,志向高远,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其不但自身清正、家风严谨,而且执法严明、惩恶扬善,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现介绍古代清官廉吏的五则典故,以为当权者鉴。刘宠一钱汉代刘宠担任会稽太守期间,清正廉明,洁身自好,从不收受贿赂和馈赠。他十分关心百姓疾苦,时郡内常遭水…  相似文献   

4.
于成龙,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人,少有大志,自幼耕读,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每到一处,都留下了清廉的美名。康熙皇帝称赞他说:“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  相似文献   

5.
权力监督在规制“为官不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具备鲜明的预防功能和校正功能。但目前存在四大短板,即“为官不为”问题的滋生和蔓延,深刻反映出权力监督主体的监督意识薄弱,难以形成监督“为官不为”合力;自上而下、平行与自下而上监督不匹配,难以构成监督“为官不为”网络;事前、事中与事后监督各有不足,难以形成全链条监督“为官不为”模式;权力监督机构存在罅漏,难以有效履行监督“为官不为”之责。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补齐权力监督短板,有效规制“为官不为”,应详列权力清单,绘制权力“流程图”,让“为官不为”无处遁形;建立多元化与立体化的权力监督体系,对“为官不为”形成监督合力;构建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完整监督链条,挤压“为官不为”的生成空间;深化纪检机关领导体制改革,以落实“两个责任”防范“为官不为”。  相似文献   

6.
为官五十余年,清风两袖;过手万千财物,一无所取。这是后人为赞颂唐代廉吏李勉而写的一副对联。李勉的祖父官封郑王,是唐高祖李渊的第13代子孙。唐肃宗、唐代宗年间,李勉官至宰相。当时,唐朝建立已过百年,宗室子弟大多骄奢淫逸,早已丧失了太宗时代勤政爱民之风。而李勉从入仕到老死,为官50余年,始终清廉正直,不贪不渎,关心民瘼。李勉年少之时,就以不爱财货著称。他曾客游梁、宋,与一诸姓书生同行。这书生染病将死,取出身边金银交给李勉,对他感激地说:“左右无人知,幸君为我葬,余则君自取。”为使他安心地闭上眼睛,李勉答应下来。到安葬之时,…  相似文献   

7.
陈康祺 《政府法制》2012,(30):45-45
清代人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相似文献   

8.
以忠爱为心,国步多艰,匡时句出惊风雨;为生民请命,痌瘝在抱,警世诗成泣鬼神。这是后人颂扬唐朝廉吏、诗圣杜甫的一副对联,见于诗人故乡的河南巩县杜甫墓。杜甫生不逢时,“安史之乱”时,颠沛流离,艰苦备尝,逃难到了蜀中。唐代宗广德二年,经东西两川节度使严武举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虽然有了个官职,但仍然俸禄菲薄难温饱。杜甫虽然穷困潦倒,身处逆境,却始终心忧天下,时时以百姓的悲苦为念,在《垂老别》一诗中他曾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一天,京都长安…  相似文献   

9.
张团结 《政府法制》2013,(32):26-26
曾国藩为晚清中兴名臣,后世评价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纵观曾国藩为官,“穷”是其~大特色:十年北漂,年年借贷度日,“哭穷”始终是其家书一大主题;30多岁荣登高位后,连回湖南老家的路费都筹不起;  相似文献   

10.
于成龙是清代不可多得的清官,被康熙帝称为“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由副榜贡生授广西罗城知县,时成龙已45岁。柳州罗城,地处万山丛中,蛮烟瘴雨,偏僻荒凉,少数民族杂居,世代械斗。于成龙至罗城县,县城居民稀少,县衙只有草屋三间。他“插棘为门”、“累土为几”,招吏民百姓询问其疾苦,百姓深感父母官亲近有为,是值得交处的好官。当时,罗城匪盗猖獗,惊忧民众。成龙“万里一身,生死莫主。夜枕刀卧,床头树一  相似文献   

11.
<正> 包拯的吏治思想涉及许多方面,对于为官准则、选人标准及职官监察等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包拯对于为官的基本准则做过详细的阐述,他认为:作为国家的官员,“尤须为国家顾惜纲纪也”。应该主动地遵守国家的法纪,服从国家的调遣。“古所谓大臣者,能与天下国家同其休戚也。”如果“计较一小利害,不肯宣力,矧天下利害固有大于此者,朝廷欲谁使哉?”包拯以史为鉴,认为作为国家的官吏必须是“廉勤干事之人”,只有这样的人,才得委以重任。唐州知州赵尚宽,任内勤于政务,很有治绩。包拯十分赞赏,上书皇帝,“请且留再任,若更能招辑户口,特与升陟差遣。”相反,对于缺乏才干,没有治绩的官员,包拯多次上奏皇帝,请给予罢免或转任其它官职。除了对于官吏的治绩要求之外,包拯还对官员品德提出了要求。他认为,官员个人的品德要高,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有的官员虽然“身主大计,而乘势贱买所监临富民邸舍。”他贬斥这种人“无廉耻,不可处大位。”对有的官员仅因“多游宴”,包拯也认为“不可”,上书加以弹劾。  相似文献   

12.
随笔     
(一) 官员同学来访,我在大酒店宴请他,并找数友相陪。宴毕,我起身结账,却被同学一把按住:“你别管!”我说:“那还行,你远道而来,还能让你埋单?”同学语气加重:“让你别管就别管!”我仍不同意:“今天这东我做定了,一顿饭还请不起吗?”说完迅速把钱塞到服务员手里。同学立刻脸红筋胀,对我忿忿然.  相似文献   

13.
他就是被誉为“当代保尔”、“独眼神探”的黎定琦。你站在他面前,他看到的是一个轮廓;他听你讲话,你感觉他是在用心注视你。他表情活跃,动作敏捷,激情四射。  相似文献   

14.
志行最修洁,入仕至为相,历时五十余年;天下数廉吏,流芳于竹帛,当推张公第一。这是后人为清代廉吏张鹏翮写的一副对联。张鹏翮,四川遂宁人。康熙九年进士,官至大学士。他少时读《陆宣公奏议》感叹说:“伊尹一介不取,孔明淡泊明志,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决心学习前代贤哲。张鹏翮曾任兖州太守,居官“不受官属一钱,不取民间一物”。先后平反冤民30余人。当时,科场考试舞弊严重。康熙帝说,只有“择第一清官以司学政”,才能革去弊端。为此,张鹏翮当了江南学政。他铁面无私,严于查防,“矢志矢公,终其任无一幸进者。”康熙称赞说:“卿非常清操,朕甚…  相似文献   

15.
妻为我宽心     
现在这世界可真是变了,昔日你才高八斗,连中“三元”,人称有出息;你今日埋头写字台,笔走天下事,谓你没本事。昔日你轻看“孔方兄”,人赞学者风范;今日囊中羞涩,人称酸气太浓。此时你感受如何?愤懑、怨恨已撑他了肚皮,若回到家再遭妻子的奚落:“人家XX都升官了,老婆孩子都进了县委大院,谁像你这样没用!”这就惨到家了。我认识位老兄,已过天命之年,只因受不了妻的埋怨,毅然离婚。我虽挣钱无路,当官无门。却能得到妻的理解和宽慰。我做不了官,妻说:咱不操那份闲心,像XX为捞个副科级,叫老婆夜间打外交,啥出息;我发…  相似文献   

16.
为官一生,至晚年屋破房漏,难御滂沱雨;清风两袖,廉洁美名遍朝野,作歌颂裴公。这是后人为颂扬北周廉吏裴侠而写的一副对联。裴侠,山西解州人。他幼年聪慧,15岁中秀才,做了州里的主簿。他原名叫裴协,因为作战英勇而声名大振,消息传到周文帝的耳朵里后,文帝替他改名裴侠,以表彰其英勇。裴侠一生忠于职守,办事恭谨勤劳,从来不受金银珠宝的诱惑。他生活十分俭朴,一天三顿粗茶淡饭。周文帝命他去任河北郡守,他手握一方钱赋,仍“躬履素俭,所食惟菽麦盐菜而已”,老百姓十分爱戴他。河北郡原来有个规定,设置渔夫猎夫30人,捕鱼射猎,以捕获物供应郡守,…  相似文献   

17.
勤俭忍三字为经;历五朝居官清正。这是后人为明代廉吏徐九思写的一副对联。徐九思,字子慎,江西贵溪人。他为官清正爱民,后来因不顺从大贪官赵文华而离开官场。徐九思40岁踏入仕途,初任句容知县。到任后,他先仔细了解情况,然后着手整肃吏风。有个县吏手脚不干净,窃藏公牒并偷盖官印,被他当场抓获。这名县吏被审,一些人都来求情,说他只是因亲戚关系,为某人补公文办一件小事。徐九思坚持依法治此人“窃印罪”,使县里的佐吏“人人惴恐于法,不敢有所舞弊”,不再“擅揽词讼”。徐九思在句容任知县9年,不但清廉,而且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百姓都知道…  相似文献   

18.
《中国监察》2009,(11):44-44
张培元在《检察日报》撰文指出,清代林则徐有云:“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更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圣贤胼手胝足,劳心焦思,唯天下之安而后乐。”惜乎政治文明发展至今,做官“三步诀”在某些地方被简化为“一步谣”,无论庸官糊涂官,抑或毫无建树的太平官,一日入仕终身为官,能上不能下、能升不能降,甚至挨到退休回归社会,还得拖着某某级待遇的长辫子将官本位进行到底。没有退出机制的“官永远”,造就了一批身陷丑闻漩涡而屹立不倒的“官坚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清官廉吏.言为心声,他们的拒贿诗文也充满正气,流芳百世. 北宋包拯,庐州人,他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民间都称他为包公.他在70岁寿辰时,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但第一个送来寿礼的竟是皇帝.皇宫送礼来的太监在礼品盒上面写道:  相似文献   

20.
传说有一位英俊的王子,爱上了一个漂亮的姑娘,姑娘提出要他母亲的心。王子为了满足姑娘的要求,竟趁母亲熟睡,用剑挑开了母亲的胸膛取出心脏。在他慌忙离去的时候,被树杈绊了一跤。落在地上的母亲的心说话了:“我的孩子,你摔疼了吗?”儿子杀害了母亲,母亲仍惦记着孩子的痛痒,这样的母爱,可谓“天下父母心”之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