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甲:我发现,现在许多人对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存在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鉴于近几年经济发展失控带来的苦果,大家对实施这个重大方针都表示拥护,担心搞不彻底、走过场;另一方面又感到实施这个重大方针,要作出牺牲、付出代价,担心搞不好经济要滑坡、走回头路。目前后者的心理状态比前者更具有普遍性。 乙:是的。据我了解,产生这种心理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治整过程中有一个得“法”的问题,所谓得“法”,就是治理整顿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必须受法律这一社会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现代社会的青年是社会福利的受惠者,他们无虑地生活和享受,大大延迟了社会心理成熟的时间;而一旦独立,就希望立即补偿自身的价值,不愿意推迟自己应得到的社会心理补偿。如果得不到这些,便会牢骚满腹、对现实不满。”当代大学生也难免出现这种情形。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家里是父母的宠儿,在中小学是“特保儿”,在大众眼中是幸运儿。加之社会上人才供不应求的状况,从而大大提高了自我感觉的价值。常陶醉于一种似乎是不容置疑的优越感中,更多地看到的是自己的长处,而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不足。大学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心理往往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而失去  相似文献   

3.
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使整个社会处在一种动态的环境下,随之,人们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其中不乏消极的因素,如果从协调改革与社会心理相互作用的机制而言,认清改革环境下社会消极心理的具体表现,确实是不可忽视的. 当前从宏观上对社会消极心理进行考察,感觉到具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在对改革形势的估量上,具有情绪感受上的波动性.当前,主要集中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怕搞运动,安定团结的局面维持不下去.前年学潮事件以来,随着正面教  相似文献   

4.
现在,有一种看法已经属于国际上带有普遍性的认识,这就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全世界总的发展状况,一个国家内部某一领域的发展又离不开其他领域的发展状况,这两种联系还相互产生影响。西方有的学者用“横向依赖”和“纵向依赖”以及这两种依赖的相互作用来概括这种现象。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内改革的同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改革当中又都注意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以至思想观念等各方面革新的配套,说明这两种联系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体现。有的苏联学者指出了世界变化和各国社会变动的关系,说世界上的变动愈快愈大,各国内部发生社会变动的概  相似文献   

5.
《求知》2012,(6):48-48
朱新军在2012年第16期《人民论坛》上针对当今中国社会频繁上演的官场政治秀发表观点认为,近年来,指责官员“作秀”渐渐成了许多人的习惯,这种社会心态的产生,除了个别官员的“作假”、“忽悠”之外,原因还有两个:一是部分官员在“秀”正确的内容时。却采用了错误的方法:二是部分“作秀”因官员缺乏恒心或被误解等原因半途而废,“秀”而不实。那么,怎么引导,使官员能够在政治舞台上“秀”出最佳效果呢?对于官员来讲,一方面,必须在为什么“秀”、拿什么“秀”、怎么去“秀”的问题上进行认真斟酌和考量,以正确方式“秀”出正确内容,坚持不懈地“秀”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公众的怀疑心理,并为政治生态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诞生于本世纪五十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朝,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又一新的历史产物。二次大战之后,整个西方社会无论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动。高度的物质力量侵蚀着社会的各部分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精神世界。亦使文学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社会现实的变化迫使人们产生出普遍而又强烈的怀疑一切的心理。许多人认定在创作上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明与社会生态之间系统平衡永远处于变动中,这种变动首先来自于环境系统,环境系统的变化要求政治文明系统做出相应调整,从而实现政治生态的平衡。小康社会政治生态处于更替变动时期,要实现政治生态的系统平衡,一是要构建宪政基础;二是要比较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小康社会的政治生态与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乃康 《理论导刊》2003,(11):26-28
政治文明与社会生态之间系统平衡永远处于变动中,这种变动首先来自于环境系统,环境系统的变化要求政治文明系统做出相应调整,从而实现政治生态的平衡。小康社会政治生态处于更替变动时期,要实现政治生态的系统平衡,一是要构建宪政基础;二是要比较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动的五大效应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变动 ,这一变动对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效应主要表现为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推动了我国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促进了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的合理分布 ;推动了我国民主和法治建设的进程 ;具有一定的社会“激励”功能 ;符合当代世界范围的社会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实地研究也称为“实地调查”、“现场研究”或“田野工作”,它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另一种主要方式。对这种调查方式,许多人并不陌生,人们过去常说的“典型调查”、“蹲点调查”、“实地调查”,都是要深入实地,到现场观察、访问、了解情况,从而获得有关社会现象的信息。但是,如何科学地、系统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呢?这就需要掌握实地研究的方法,了解实地研究的原则、程序、特点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时代精神 时代,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它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动的。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时代精神中的“时代”,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的时代性,是一定时代的精神主流和基本价值取向。而时代精神的“精神”,强调的是在一定时代为广大群众在思想上认同、在行动上践行的一种文化潮流,是一定时代的主体风貌。  相似文献   

12.
我们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企业实际出发,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导入心理学原理,重视开展心理沟通、心理疏导和心理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健康、积极、团结、友爱的企业氛围,有效地推进了企业两个文明建设。随着企业的转制,员工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产生的心理压力增大。从出租行业来看,这些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合同制带来的“主人翁变打工者”的心理压力,二是岗位竞争形成的“铁饭碗变瓷饭碗”的心理压力,三是单车承包形成的“旱涝保收变利益波动”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有的已经超出了思想认识的范畴,不是一般的说服…  相似文献   

13.
肖兆 《瞭望》1986,(23)
当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时候,上海一批有识之士却着手研讨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战略,这是颇具远见的做法。 现代化的经济生活必然要求与现代化的文化相适应。然而时至今日,有些同志还存在着“一工、二农、三财贸,有空再来抓文教”的错误思想。也有人把精神文明仅仅理解为伦理道德教育或思想工作的加强,这是不够全面的。事实表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关系和经济生活的变动,也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文化素质、社会心理有相适应的变  相似文献   

14.
一、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是进一步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需要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  相似文献   

15.
消费有必要合理和奢侈盲目之分。前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正常需要,后者则是一种不切实际,有悖于道德规范的行为。近年来,由于社会“高消费”之风的影响,一向以艰苦朴素为荣的我军战士中也出现了一股“盲目消费热”。 一、“盲目消费”心理“误区” 青年士兵“盲目消费”心理是指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在与军地双方情况盲目对比中引起的心理误区。  相似文献   

16.
基层民警的惧枪心理已远远不适应现实公安工作,基层民警作为一支带枪的队伍,如何正确、科学而有效地用好枪已成为减少民警伤亡和提升公安队伍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和研究课题,本文对基层民警惧枪心理的成因、对策等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
在政府引导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强制性行政行为的“硬”作用越来越受限制的情况下,非强制行为的“软”实力在政府行政中的显现和“软”手段的广泛使用便成为一种必然.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理念之变、方式之变、关系之变无不彰显着非强制行政行为的时代印迹,由是观之,对非强制这一全新政府行为模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亦显得愈发必要而迫切.  相似文献   

18.
宣传工作的目的在于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而这种影响最根本的,在于影响宣传对象的心理。所谓“宣传接受心理”,是指人们对宣传的反应、认知以及接受与否的一种心理情境。具体地讲,宣传对象的接受行为,一般都会受到以下心理因素的影响: 1、心理定势。它是个体对某种行为做出的一种心理准备,即用已有的认识决定对于新对象的感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思维在其行成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定势。这种定势一旦形成,就会参与对新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与原来的观念、习惯相吻合,就容易接受;反之,就会受到怀疑和排斥。一  相似文献   

19.
我国正在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各种转轨变型的改革开放措施的不断出台和实施使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观念和心理状态的变动往往容易滞后或者超前于这种变化而产生不协调性。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发育成长阶段的青年,其生理和心理呈现出极不稳定的状态。因此,这个群体的愿望、追求和行为方式同社会上的其他群体相比,更易与社会客观环境产生矛盾和差异,青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一系列二律背反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适应相同的社会环境要求和互相有意识地吸取对方的优点而变得日益相似起来,这就是社会趋同。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改革、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社会趋同现象,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分析:一种是西方学者的“趋同论”。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趋同论”是西方学者对社会趋同现象的理论概括。它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简·丁伯根提出。“趋同论”的社会趋同有特定的含义:即两种制度会走向一种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制度”。“趋同论”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长处混合在一起,企图用“趋同社会”代替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共产主义社会,从而在客观上证明资本主义不会灭亡。“趋同论”的这一错误结论是由其理论前提的不可靠性导致的。首先,“趋同论”的最优经济制度理论也只是一种先验的假设,它没有得到实际的证实。其次,“趋同论”的“相似的社会环境产生相似的制度”的理论也是不可靠的。相似的环境未必产生相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