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鹏 《前进》1999,(12)
我们党有个很好的传统,叫做:“思想工作人人抓”。这是党政干部及所有国家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常听到有的同志抱怨:文章没人看,政治课没人听。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其所谓的“文章没人看,政治课没人听”,实际上是没有从主观上寻找原因,只是埋怨客观。也就是说没有做到: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制宜,一言以蔽之;缺乏针对性和生动性。近日翻阅古书,发现了一本出自南朝的《弘明集》。说来书虽古老,但却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书中对人们常说的“对牛弹琴”,有卓越之见:“昔公明仪对牛弹清角操,牛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  相似文献   

2.
成语“对牛弹琴”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音乐家公明仪对着一头正吃草的牛弹了一首琴曲,牛毫不理会,只顾自己吃草。牛并非没有听到琴曲,而是因为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多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  相似文献   

3.
恭喜健康     
逢年过节,亲朋好友同学同事相见,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恭喜发财”,说惯了,听顺了,倒没有特别的感觉。如果来上一句“恭喜健康”,让人听来确实耳目一新。“恭喜健康”显出诚恳之心,友爱之情。因为“恭喜发财”几近成了人们说厌了的套话。要是人人都真能发财,倒也皆大欢喜;但是,事实却又远非如此。所以,“恭喜发财”不过是当今社会人们互相恭祝的一  相似文献   

4.
读清末谴责小说,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对世界无知的故事。其实,这些故事还不只是文学的形容,19世纪上半叶,就有不少中国人居然认为洋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如果没有中国的茶叶、大黄,他们就会“大便不通而死”,只要中国禁运茶叶、大黄,英国人一定能不战而降。杨芳是清朝能征善战的将领,可他看到洋人炮火的威力后,却认为这是邪教妖术,《夷氛闻记》里记载了他的“连珠妙语”:“夷炮恒中我,而我不能中夷。我居实地,而夷在风波摇荡中。主客异形,安能操券若此,必有邪教善术者伏其内。”于是,他传令遍收马桶、溺器,装满女人的粪便、秽物,布满海面,以为如此便可破洋人炮火之妖术,结果成了千古笑柄。这样的误读,在当时很普遍。“奇技淫巧”正是那个时代一些士大夫对近代科学技术的称呼。  相似文献   

5.
“骂官”     
有句“骂娘”的话:“当官的没有好东西!”尖锐辛辣却也偏激得离奇。可是骂者听者皆不以为忌。这骂要是搁在二三十年前,那后果就难说了,给你扣顶“攻击”什么,“否定”什么,“污蔑”什么等的“帽子”,都不是不可能的事,虽然大家明白,一般像这样的笼统潭驾,常常不过是气话。宽松是一种社会进步,类似上述一类的“骂娘”的话,其之所以能够在现实中经常出现,除了应从所写对象那里加以解释之外,恐怕还要说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进步。由此角度观之,所谓的“吃肉骂娘”,实在是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的‘福气”。不过以“骂娘’减曰“骂官”…  相似文献   

6.
养牛之道     
在《人生百味》一书中看到“养牛之道”这篇文章,大概说的是作者在旅行到乡间时,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放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觉得奇怪,于是就问:“老公公,你为什么不把喂牛的干草放在地上让它吃呢?”老农说“:这种草料的草质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顾,但放到让它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句古话:“人而无信,未知其可。”对于一个人、一个企业,诚信是立世之本。可谓“人无信不立,市无信则乱。”下面几个小故事,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楚辞、天问》:“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前人对“鸱龟”句的注释各持己见:如王逸《楚辞章句》认为,系指鲧治水不成,尧乃放杀之羽山,飞鸟水虫曳衔而食之。这显然是望文生意,并无根据。朱熹《楚辞集注》认为,“详其文势,当与下文应龙相似,谓鲧听鸱龟曳衔之计而败其事。”这看法是有创见的,但他却又不能正确对待鸱龟的含义,以为鸱龟而能献曳衔之计,不过是“无稽之谈”。林云铭《楚辞灯》则认为是象征“障堤绵亘,若鸱龟之曳尾相衔者。然此出于同事者之谋,但鲧误听耳。”这看法提出了鲧筑堤导水的方法系“出于同事者之谋”,可与朱熹的说法互相阐发:但他也不能正确对待  相似文献   

9.
现在,人们常以“无错不成刊”来嘲讽那些文字差错较多的书刊。翻开某杂志,上面就有“读读我关心青少年的一些体会”,这“读读”恐怕是“谈谈”之误。某杂志有“做为工人阶级……”之句,这里的“做”似应改为“作”更好些。不过,这些都属于一般差错,读者容易看出,不致“铸成大  相似文献   

10.
“新新人类”存在着,而且不太招人待见。教师在课堂上,要是碰上发染五色、衣洞百出、带着耳环、出语怪异的“新新男生”,感觉不会太舒服。家里要是有个喜欢卡通、迷恋网络的“玩酷子弟”,家长也会很别扭。这一族人大抵是让人着急、让人愁乃至让人烦的对象。当然,他们自己过得很滋润。因此,犯不着为他们辩解、辩护。可是,当看了《书屋》2002年第1期上马俊华先生的《“新新人类”亦“旧旧人类”》一文,觉得还是有为他们说几句话的必要。我要是“新新人类”,学着马俊华先生的口吻和逻辑“kan”(侃、砍)几句也就完了。比如:“拿树叶…  相似文献   

11.
《公民导刊》2008,(6):40-41
中国有句俗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用来形容美国的总统选举可谓再贴切不过。  相似文献   

12.
三国时,诸葛亮在《将情》篇中有曰:“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燃,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当然,这是古人提倡的为将之道。  相似文献   

13.
曾听说过一个有关乞讨者尊严的故事。讲的是有位年迈的老乞丐在向一位年轻人乞讨时,只见这位年轻人轻蔑地瞥了老人一眼,掏出一元硬币,丢入旁边的臭水沟,傲慢地说:“喂,老鬼,还不快去捡起它?”老乞丐平静地说道:“先生,虽然我不过是一个乞丐,但请你明白,乞丐也有他的尊严。”听完这个小故事后,我不禁为之感动,为尊严而感动。不错,人应该都是有尊严的,而这尊严,应该是不分贫富贵贱的。就算你的地位再卑微,就算你不过是个乞丐,但是如果你维护了自己的尊严,那么,你也是一个大写的人。每次在电视里看到西方国家街头的那些拉小提琴的流浪者时,心中…  相似文献   

14.
“绳之以法”是个成语,是多年来媒体上出现最多的成语之一,成语词典上的释义很明白,“绳:准绳,谓以法治之,即依法惩办之意”。但在不同场合,我问过几位有执法之责的朋友,竟有人误以为那绳就是或麻或线或尼龙制品,“绳之”即绳捆索绑。有人振振有词,说一般的棍子就是棍子,警察用的就叫警棍,执法人员用的绳子应视为法绳,云云。绳,人类发明很早,“结绳而治”可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结绳不单单记事,也用绳系捕获物,包括拴人;而拴人,不仅束手,还束身。(想想“束手就擒”、“束身就缚”之类的成语来历,便明白绳的原始用途了…  相似文献   

15.
牛顿有一句名言:“我之所以比别人站得更高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们解读这句话时,无不视之为谦虚的表述。这也许没有错,但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牛顿之所以这么“牛”,是因为他不甘于绻缩在巨人的胳肢窝里,而是始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维。笔者以为,这样理解更合乎西方人一贯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吴靖 《求索》2013,(12):172-173,48
提出了“望文生义成语”的概念。分析了“望文生义成语”具有三个特征:字面词语的古义与今义差异大;字面义与表达义不一致;字面结构特殊。陈述了“望文生义成语”词典编纂的混乱现状:有的成语词典对所编的全部成语(含“望文生义成语”)用同一模式来编纂,即“释义—,出处一例句”,而有的成语词典并非如此;不同的成语词典对同一条“望文生义成语”的编纂模式不一样:同一部成语词典对同类“望文生义成语”的编纂模式也不一样。论述了“望文生义成语”词典编纂的认知模式,这种模式应该突出成语【出处】,把【出处】放在优先位置,即编纂的认知模式应为:“出处→释义→例句”。、  相似文献   

17.
抽烟者说     
时常听身边的一些朋友、同事信誓旦旦地宣布戒烟,可过不了三五日,他们便又开始依旧如故地复抽了。有人说,天下最难和最容易的事莫于戒烟了。我想这句关于抽烟和戒烟的话也应该是人类史上关于人与烟的最经典的一句至理名言了。我自己也是一个抽了多年烟并苦苦挣扎在戒烟线上,但至今依旧嗜烟如命。  相似文献   

18.
人性观与领导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小妹 《新东方》2004,(8):24-27
“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墙上的铭文,确实是句至理名言。它警示着我们每个人要去不断地追问“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我应该怎样去做人”,要去了解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才能向人生成功之路前进。这也即所谓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指人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即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意识,其  相似文献   

19.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这是一句颇值得深味的古话。“政声”,为官者的政绩、声誉也。一个官员的“政声”如何,在位时是很难听到真实的声音的,除非这个官员是一个虚心纳谏而又清正廉洁的清官。这道理很了然。在长达数干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朕即国家”的皇帝自不必说,就是一般握有权柄的官员,哪一个不是口含天宪,稍有逆拂,便可置人于死地?在专权的官威之下,倘有人敢言“政声”之非,这无异于老虎头上搔痒,自找死耳。所以,有“众立之诺诺”,而难得有“一士之还愕”.该星人治的结果.“政声”的好坏,自然也只有在“人去…  相似文献   

20.
“富不过三代”,是中国的一句老古话,似乎也是中国历代富人绕不过的周期性经验铁律,类似于中国历代王朝总也逃不过“治、乱”之魔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