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访谈和问卷方式对侦查讯问程序中不规范行为危害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实践中危害性较大的讯问违法行为多出现在侵犯人身权利、讯问方式以及对程序性规则的违反等方面。由于法律的不完备和现实利益驱动等原因,实践中往往对这些违法讯问行为采用放然态度,并且处置方式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这样的情况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违法的状况,更不用说对权利加以救济。  相似文献   

2.
警察讯问未成年违法犯罪嫌疑人时应坚持特殊保护、公秘结合与专业讯问原则,具体做到慎用讯问、羁押和戒具,严格分别羁押,迅速简约和优先保护;讯问不公开与明确告知权利、适当成年人参加讯问相结合;并应确定专业讯问人员,对特殊未成年涉案人进行"心理测试",进行维权式讯问等,从而切实维护未成年违法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非法侦查讯问行为与冤假错案的发生关系密切。公安机关侦查过程中的非法侦查讯问行为主要表现为:讯问场所、时间、人员违反法律规定;讯问时,未依法履行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告知义务;讯问方式不合法,刑讯逼供行为时有发生;讯问录音录像制作不规范等方面。确保侦查讯问行为的合法化的主要措施有:公安机关应当规范侦查讯问行为;发挥辩护律师在防范冤假错案中的积极作用;发挥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职能;树立科学的司法理念等。  相似文献   

4.
侦查人员的讯问行为是讯问方法的载体,讯问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具体的讯问行为。羁押状态与非羁押状态下的犯罪嫌疑人权利存在差别,可分为完整享有和不完整享有权利。侦查讯问行为直接影响或侵害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从法律规范层面看,侦查讯问可分为指令性、禁止性和允许性讯问行为。在侦查讯问中,应大力提倡指令性讯问;应从犯罪嫌疑人权利、亲权是否受威胁、侵害界分讯问中的威胁、引诱、欺骗行为是否合法;选择性施行律师在场、检察机关介入讯问、全程录音录像等制度以抑止禁止性讯问行为;从讯问时限、语言和尊重嫌疑人人格等角度规范讯问中的允许性行为。  相似文献   

5.
讯问谋略是侦查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诉讼技巧,有助于获取口供这种重要的证据。它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智谋性和策略性特征。由于"谋略"天然带有威胁、引诱、欺骗的成分,且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讯问谋略的界限,因此讯问谋略很容易演变成非法讯问。新《刑事诉讼法》在排除非法证据的规定中并没有明确排除以威胁、引诱、欺骗的方式获取的口供,因此,应正确厘清讯问谋略与以威胁、引诱、欺骗的方式进行的非法讯问的界限。要防止讯问谋略演变为非法讯问的措施,应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明确排除威胁、引诱、欺骗方式获取的口供,严格执行并完善讯问过程中的录音录像制度,引入辩护律师的讯问在场制度,加大对违法方式取证的侦查人员的惩罚。  相似文献   

6.
对侦查讯问的程序规则和程序行为进行要素分析有利于深入理解有关侦查讯问的程序法。我国侦查讯问程序规则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包括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则,律师辩护规则,全程录音录像规则,讯问时间、地点规则,讯问程序规则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侦查讯问程序行为是通过上述程序规则建构出来的,是法定的要式行为或是法定的行为模式的履行。其通过对相关角色的行为模式进行设定和调节,规定相应行为的条件、顺序、方式,从而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  相似文献   

7.
对违法犯罪嫌疑人进行追缉,是警察常用的缉拿违法犯罪嫌疑人的措施之一,但是对警察追缉行为必须进行法律规制。现行法律规制警察追缉行为有四种方式,但规制警察追缉行为的法律存在疏漏、矛盾和不一致等问题,规制警察追缉行为的法律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8.
法律、司法解释对于同步录音录像预设了"再现讯问全过程"、"及时全面固定证据,防止犯罪嫌疑人翻供"、"强化对讯问活动的监督,防止刑讯逼供的违法讯问行为的发生"等应然功能,但司法实践中同步录音录像的实然功能如何,少有论及。裁判文书是诉讼活动结果的载体,也是研究同步录音录像在司法实践中究竟发挥何种功能的绝佳样本。着眼于同步录音录像之功能完善,应坚守"全程、全面、全部"的底线要求,增加对违反同步录音录像规定的程序性制裁后果,有效回应其作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直接据以定案的实践需求,适时解决《诉讼规则》与新《刑诉法》之间规定不一致的现实矛盾。  相似文献   

9.
刑讯与拷讯是指使用刑具等暴力手段逼取口供的行为,但并不能代指中国传统讯问技术的全部。相反,古代律法对刑讯、拷讯也有着严格的限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的传入和中国法律的大变革,拷讯被逐步废除。传统讯问技术史不应当被简单地视为落后残忍的"拷讯"史,更不应当为现今讯问技术发展所抛弃,而应当是中国法治话语体系构建中值得龟鉴挖掘的本土资源,对其理性地思考变与不变。应当改变的是人权保障理念下的讯问方式,不变的是传统讯问技术的"深挖"功能;改变的是依供定案的讯问思维,不变的是从口供中发现案件信息和疑点的价值。从根本上防范冤假错案,不能轻信"零口供"的办案方式,应当理性地看待讯问技术的功能与传统经验,从口供与物证多维的视角去查证案件事实。  相似文献   

10.
面对被告人翻供,我国法律及司法解释主要是从讯问的主体、方式、制作程序、有无刑讯逼供等方面,对被告人的口供进行程序审查。然而,被告人翻供的情形和理由复杂多样,现有规范要么属于立法空白,要么属于指导性或宣示性规范,既缺少明确的操作指引规则,又缺少违反这些规则的法律后果。为此,有必要从讯问主体和方式、讯问笔录制作程序、司法机关有无非法取证行为、如何对待重复性供述及事后救济程序等方面,进一步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11.
欺诈性侦查是一种具有较大争议的侦查行为。对欺诈性侦查进行概念界定时,应考虑概念本身的科学性与可适用性,强调"示假"是欺诈性侦查得以认定的必要条件,从而只将部分具有欺骗色彩的侦查行为视为欺诈性侦查。侦查谋略只是侦查人员智慧的利用,不存在对其进行合法性评价的问题,不宜利用这个概念指称欺诈性侦查。此外,还应当理顺欺诈性侦查与乔装侦查、卧底侦查与技术侦查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对欺诈性侦查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可以对刑事诉讼法第50条所指的"欺骗"进行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2.
侦查不公开与秘密侦查是有本质区别的。侦查不公开即为侦查过程中所知悉的情况不得向外泄露,其法理基础在于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贯彻无罪推定、保障公正审判和保护相关当事人的法益,域外各国都严格控制侦查不公开性。秘密侦查与侦查不公开在性质、要求保密的主体和客体上都是不同的。侦查应坚持适度公开,着重考虑是否会影响实体真实发现诉讼目的的实现、是否会对犯罪嫌疑人的名誉造成不应有的损害、是否会影响公正审判。  相似文献   

13.
对侦查行为进行分类研究是认识和探索不同侦查行为之间关系,最终指导侦查实践的方法之一。法定侦查行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决定了需要对法定侦查行为进行再分类研究。法定侦查行为可以再分类为任意侦查行为和强制侦查行为、立案前侦查行为和立案后侦查行为、公开侦查行为和秘密侦查行为等不同的类别。  相似文献   

14.
侦查地域管辖是指在侦查职能管辖的基础上,由何地的侦查机关行使管辖权的职权划分。侦查地域管辖既不同于审判地域管辖。也不同于以该地域为基础的侦查级别管辖。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对侦查地域管辖作出明确规定。实践中套用审判地域管辖或由侦查机关将“犯罪地”与“职能管辖”相结合来确定侦查地域管辖权的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建议以公正、效率为原则。为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建立侦查管辖决定权与实际侦查权分离,侦查管辖决定权上移的侦查地域管辖制度。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阐述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刑事侦查规律的概念以及认识侦查规律的途径和方法;二、把握和遵循侦查规律的途径以及侦查规律和指导原则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文章还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认为我们已经全面地、深刻地、准确地揭示出了刑事侦查的规律.由此而来,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所确立的指导原则是否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侦查工作在查获犯罪的同时又要注重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因而侦查工作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通过法律来规范侦查行为。通过分析当前侦查工作法制现状,指出我国侦查工作应加强对侦查监督机制、沉默权问题、律师侦查阶段介入问题以及秘密侦查适用制度四个方面的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为了惩治犯罪的需要,现实中侦查机关经常采用有关人员隐蔽身份搜集信息、获取证据的手段,但是刑诉法中一直未见其相关规定。实践中的频繁运用与法律上的空白规定不符合目前侦查工作的需要。因此,新修订的刑诉法在"侦查"一章"技术侦查措施"一节作出了相关规定,对此种侦查措施进行法律调整。然而,该规定仍然存在一些不明确的地方,比如其在章节中的位置问题、但书的内涵等。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侦查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崭新的侦查模式,其对提升打击犯罪的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对信息化侦查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制,侦查机关尚未建立内部防控机制,侦查机关及其人员保护公民权利的意识薄弱,从而导致信息化侦查过程中公民权利尤其是公民的隐私权经常受到侵害。必须通过加强对信息化侦查的规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树立侦查机关及其人员权利保障意识等途径,实现信息化侦查中保障公民权利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刑事侦查模式不仅仅指刑事侦查结构,还应当包括结构下侦查权的运作方式。不同侦查模式的形成是由不同的刑事诉讼理念作用的结果。而探析这些理念,不仅可以为客观评价我国现行侦查模式提供价值标准,也可以为我国刑事侦查模式的重构与完善提供必要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20.
当前阶段,侦查与传媒的关系呈现一种相对紧张的态势,彼此缺乏理解和有效沟通,难以构筑起一种互动协作、和谐发展的良性关系。因此,寻找二者内在理念的统一,理顺和构建侦查与传媒的和谐共赢关系,不仅有助于媒体及时报道案情,监督侦查的合法运行,而且还有利于侦查借助媒体加速破案进程,最终实现二者的并行不悖,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