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庞卫国 《湖湘论坛》2005,18(3):16-18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本位观念,完整的价值本位观念应由主体和客体两个核心概念来构成,以此来考察人类社会价值本位观念的变迁过程,揭示出以人为本这一价值本位观念形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当今全新而深刻的历史内涵,从而构建“集体—能力”为本位的价值观体系,也就是今天要确立的一种价值本位观。  相似文献   

2.
<正> 个人本位可以走向合理的利己主义,而社会本位只能导致极端的利己主义。人从本性出发,必然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在正常的社会条件下,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时努力促进社会和他人利益,因为正是维护公正、平等社会和他人,才是增进个人利益的必要条件。但是,社会本位的道德观以社会整体名义来压抑、否定个体,人们也必然要用个体来反抗整体:既然社会本位的道德观片面地强调社会整体,社会即成了脱离与个人利益无关的、可敬而不可亲的抽象物,从而也就没有必要为它贡献;既然个人对社会来说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砖瓦”、“小草”,没有任何权利和  相似文献   

3.
曾斯平 《求索》2013,(12):210-212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各种学说中.存在着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冲突与争论。个人本位论认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设计应当优先考虑个人的利益.社会本位论认为应当优先考虑社会公共利益。两种“本位论”的对立一方面体现了知识产权私权性与知识产品公共性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从理论上讲,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在实际中必须将二者放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  相似文献   

4.
叙事本位、史论本位与实事本位--与何平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叙事功能的退化与史学危机"一文对叙事本位与历史叙事的弘扬非常精彩,稍嫌不足的是对"退化"与"危机"这两个全文立论基础的实证还不够充分.要振兴中国的史学,使史学成果真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关键并不在坚持"史论本位"还是"叙事本位",而是必须坚持"实事本位".即不管"论"还是"叙",都必须树立确保所论所叙之事的真实、翔实与扎实的理念,以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史学成果的公正、公信与公平.  相似文献   

5.
所渭个人本位概念,就是把个人当作看待一切问题和事物的核心和出发点。在西方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个人本位概念有着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潮和人道主义理论都以个人本位概念为基础。然而,西方历史上的个人本位概念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含义,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生活需求的变化,个人本位概念的理论基础、具体内容及社会意义也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公共管理理念的跨越: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公共管理存在着政府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公共管理内在的公共性、社会性、管理性等特质,决定了必须超越政府本位理念,树立社会本位理念。在政府管理中,应渗透“人本、责任、服务”与“参与、互动、合作”的精神,推动政府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形成完整的公共管理观。  相似文献   

7.
个人本位概念,在西方历史上是个古老的概念。在西方中世纪,宗教把每个人的存在都归结为灵魂。认为个人的实体存在于灵魂所具有的终极本质中。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提倡个性解放,也以一种个人本位概念为依据。在近代西方哲学中,欧洲哲学家卢梭、洛克等人以一种自然主义的人性论为基础确立了另一种类型的个人本位概念。可以说,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都是以近代以来所确立的个人本位概念为基础的。然而,西方文明在其发展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伦理本位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大特征 ,虽其中有超越历史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但从整体上看 ,它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家族宗法伦理 ,其等级特权思想、依附观念等都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要求格格不入。走出伦理本位的传统 ,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伦理 ,这是建立市场经济公正秩序的需要 ,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也是对传统经济活动方式和与之相应的法制伦理观念的革命性改造。  相似文献   

9.
以人民为本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实质、是执政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本质。坚持以人民为本位的发展观,就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一致性,保持党的执政地位与社会公仆角色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民法本位未变,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称其为民为本位,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和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均蕴含并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中.  相似文献   

11.
蔡恒松 《前沿》2010,(23):70-73
社会利益的实质是秩序。任何法都是以维护利益秩序为己任。在维护利益秩序中,民法确立社会主体获取利益的平等资格;行政法规制行政权力的授予和控制;经济法促进社会经济以相对最小成本,获得相对最大收益的发展;而社会法则通过对主体生存发展最低需求的保障展现其独特的立法取向。因而,社会利益本位不是个别部门法的选择。不同的部门法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和手段,共同追求社会利益本位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人类社会,并以人类社会的彻底解放为理论旨归。其哲学上的社会本体论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以社会本位论的形式呈现出来。"社会主义"这一概念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即:经济层面实行社会所有制;政治层面实行社会自治的治理模式;文化价值观层面实行超越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的社会本位。"社会主义"的如上三重基本属性不仅是哲学的理论预设,更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论证。  相似文献   

13.
论张闻天的人民本位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正付 《求索》2011,(8):96-97,168
人民本位思想是张闻天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张闻天的人民本位思想以民生幸福为终极目的,以人民利益为衡量党和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强调人民的历史主体性和社会主人地位,凸显了人民在政治、经济活动中的至上地位。在大力弘扬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的今天,学习和研究张闻天的人民本位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生价值观的基本类型各种人生价值观,可依据其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利益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不同类型。一般而言,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一是社会本位论的人生价值观。这种人生价值观,在回答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和利益关系问题上,强调社会本位,以社会共同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在人类历史上,当着一个社会  相似文献   

15.
蔡克文 《传承》2010,(3):28-30
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坚实的现实根据。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的三个主要的理论来源。历史上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现实斗争是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形成的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16.
正义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占据主题性地位。在理论上,马克思通过提出科学实践观,奠定了批判自由主义正义思想的坚实基础,其运用科学实践观批判正义思想的过程与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是同一过程。在唯物史观视野下,马克思肯定了正义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追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扬弃正义,在制度和观念耦合的社会生成方式下审视剥削阶级正义观,进而将正义置于人类自己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予以认识,使我们看到正义的生动展现。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与诉求蕴于现实实践中,因为只有在具体历史视界中正义才有尺度,而正义是贯穿自然-人-社会统一关系的价值红线,是过程性和发展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丽萍 《求索》2008,(3):94-95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以血缘为纽带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中国文化人中就形成了浓烈的家本位意识。家本位意识突出了家对于个体的意义,然而正是因人们对家的重视,而忽视了个体,所以鲁迅作为文化斗士而以对家本位思想的消解展开了对封建传统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西方个人本位法变迁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法律本位大体经历了从氏族到个人再经上帝/氏族到个人的三次变迁。其特点是愈益非集团化,也即个人本位化。它是通过个人权利/权力在法律上对各种团体形式的集团权力/权利的挤压、否定和部分替代来实现的,表现为个人本位与集团本位在法的支点上的不停转移。概括这一特定的历史现象,即是梅因所说的,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从权利法哲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一现象,它无疑也是一场人的解放与人权展开的运动。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坚实的现实根据.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的三个主要的理论来源.历史上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现实斗争是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形成的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社会化运动以来,民法社会本位得以确立,并在实际上与权利本位相契合。但是,理论与实践中对民法社会本位的定位却出现了偏差,使维护市民私权的民法因其自身系统内的价值定位变迁而异变成为政治国家侵害私权的工具。欲彰显民法维护和实现私权的固有价值属性,需重新解读民法社会本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