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被认为是英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是现实主义小说的摇篮。自1719年首次出版以来,它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注意。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的两个关键元素——"自我"和"他者"——为中心,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其一,鲁滨逊如何构建"自我"?其二,鲁滨逊奴仆星期五在作者笔下如何变成一个沉默的"他者"?  相似文献   

2.
艾霞的电影小说《现代一女性》写作于“新女性”被重新定义的20世纪30年代,也是“五四”新女性主体性被左翼新女性取代的时期。本文从细读电影小说《现代一女性》开始,阐述女性作家写作中偏爱使用的词语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女性表达如何被主流话语误读和改用、女性写作如何从主体性写作被置换为需要被改造的弱者位置以及女性写作呈现的精神空间并未被真正认识的历史状况。知识女性失去新女性主体身份是一系列左翼话语建构的结果,艾霞事件和她的作品作为一个特殊的复合文献,从中可以看到左翼意识形态建构过程中遗留的缝合痕迹,也可以看到女性解放历程中非整一的个体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论池莉小说的流行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的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频频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成为被影视媒体关注最多的作品之一,这一现象的形成除了池莉小说的知名度以外,池莉小说中所包涵的流行因素是它易于“触电”的不可忽视的内因。  相似文献   

4.
尤冬克 《前沿》2013,(13):189-192
知青小说就是“城里人下乡”的乡土叙事,知青小说对“乡土”如何表现与表现如何,是评价知青小说意义,预估知青小说价值的重要标准.本文理析了知青乡土叙事的层递关系,分析了知青乡土叙事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认知新文学今日之流变,对后知青文学的发展有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5.
鹿丽萍 《理论月刊》2010,(7):139-141
本文分析了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观,即小说的灵魂在于小说是对被遗忘的存在的思考,小说的智慧在于它是对"不确定性"的探寻,小说的精神实质是幽默。在昆德拉的小说观中包含着对个性、独立思考、相互理解和反抗媚俗的呼唤,这便是其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新小说是晚清被边缘化的文人和文学力图重新中心化的一种努力,同样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也在进行中心化的努力,小说和女性在新小说时期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同构性,新小说中的女性想象成为文学现代化和女性现代化的尝试。但由于文化的脱序,女性的现代意识既有正面的提出,也有通过被妖魔化的描写从反面被提出。新小说时期的新女性形象塑造,对形成20世纪现代文学女性形象的传统,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闫寒英 《求索》2011,(7):213-215
中国本土职场小说是一种新兴的类型小说,强烈的实用性与性别意识形态性是其突出特征。中国本土职场小说中的传统父权制意识形态在男性职场小说中被较多体现与认同;而传统父权制意识形态的现代变体,后女权主义也在男性职场小说中获得体现与批判——体现了男性中心主义式的性别分裂观。概而言之,男性职场小说中描写的男性职场刻板模式是父权制意识形态的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8.
彭超 《求索》2011,(4):200-202
从发生学角度可以认为李劼人的早期白话小说创作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创作之路的基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从发生到成熟的过程与李劼人早期白话小说经历的"起"、"承"、"转"、"合"是相似的。如果以李劼人早期白话小说经历的"起"、"承"、"转"、"合"为线索,可以判断中国现代白话小说是如何在传统小说基础上融入现代西方小说元素创造性地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白话小说。因此,对李劼人的挖掘发现,有意于完整呈现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发生的历史现状。  相似文献   

9.
以 2 0世纪 4 0年代的台湾小说为研究对象 ,分析日本殖民统治末期的文化统治策略如何在特殊的战时体制下形成精神上的高压 ,而被异族支配的台湾知识者对于当时现实如何认知 ,并由此产生何种形式的反抗。呈现于小说当中的两种文化想像 ,其一是试图在审美的层面上重建汉民族的文化自尊 ;其二是隐晦地表达有别于殖民者意图的新的文化理想。这两者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日据时代台湾知识者的精神状态。对这一精神状态的分析 ,有助于从学理的层面上厘清身处现实困境当中的近代东亚的知识者纠缠不清的政治问题、民族问题、文化问题和阶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吴孟樵 《台声》2011,(4):51-52
德国作家徐四金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香水》,引起大轰动,他则成为国际知名作家。此书被改编为电影《香水》。书迷影迷可以对照男主角阴暗性格的差异在哪?徐四金笔下天生失去嗅觉的人,如何迷恋味道?如何形容味道?如何创造多种独特的香水?小说的惊悚感更甚于电影。  相似文献   

11.
冯巩能和我走在一起可以说是偶然之中的偶然。我写过数百万字的小说从未被改编成电影,偶然的一篇小说《左邻右舍》被改成电影《站直啦,别趴下》,主演竟然是我早已欣赏和喜爱的相声演员冯巩。难得的是冯巩看了我的小说似乎大感兴趣,几次约我邀我直到相聚。  相似文献   

12.
王艳荣 《前沿》2009,(4):176-178
小说这种文体在文学史上曾经长期受到忽略,被称为“稗类”。自晚清起小说开始有了长足发展,并具有了现代意识。谴责小说是为兴盛者之一。该类小说以“揭发伏藏,显其弊恶”为主要特征,凸显其社会功能性色彩。文学革命后谴责小说式微。新中国文学发展中亦无谴责小说踪迹。直至新时期文学发展到90年代出现的反腐小说,才在某种意义上接续上了这个传统。笔者认为,谴责小说固然有其恶俗之处,反腐小说也不脱其弊端;从谴责小说到反腐小说,也是文学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3.
正1883年,法国作家左拉出版了小说《妇女乐园》,这是一本关于现代巴黎的小说,也是一本关于百货商场——"资本主义的大胆新形式"——如何诱惑妇女的书。在书中,左拉有些为难,不知道该批评谁好:是商场,还是妇女?商场被布置得宛如消费天堂,处处引诱妇女,而妇女却没有头脑,甘之若饴。这种怀疑与忧惧,自19世纪以来未有稍歇,大众与消费、女性与商品、川流的人群与宏大的商场之间彼此成就,又彼此亵渎,在景观迷狂之中充满着震惊体验,那前所未有的现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叙事内容的单薄 ,以及废名对于小说叙事技巧的着迷 ,使废名的小说在其产生初期因为周作人的鼓沸 ,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后 ,很长的时间里 ,废名的小说一直被忽略 ,其价值亦被淹没。从阅读的愉悦层面看 ,废名小说的单薄与晦涩 ,是无法引起读者的持久兴趣的 ,而其有关乡土的单一性内容则使其在现代化大潮涌动的今天尤其缺乏市场。然而 ,源于稀缺性与审美性的文学的价值使得学者们也正因此重新开始注意废名。废名小说的诗意与乡土性 ,在日趋标准化的现代时空中 ,其地域性、地方性的诗意诉求意味深长。废名小说的诗意传达在早期小说与晚期小说间…  相似文献   

15.
万海洋 《前沿》2007,(12):236-238
从众多文本中抽象得到的、具有可以判定的"没有内容的"深层模式,或曰文本深层形式化结构。结合单个文本表层话语链,共时地印证着一模式的"是否存在"及"如何存在"。启蒙者要么被消灭(精神和肉体的),要么是融入他的对立面,从根本上消解自身的启蒙行为。所以鲁迅的小说是一种绝望的预言。  相似文献   

16.
杨宗红 《求索》2012,(1):195-197
掘藏、银走与悭吝是话本小说物欲叙事中三个常见的母题。明清商品经济的现实语境,使"掘金"、"银走"与悭吝母题与金银的流通性产生了密切联系。拟话本小说中关于这三个母题的叙事隐含着民众对于金银作为货币流通性的朦胧认知,在此基础上,以财行善者被褒奖,悭吝者则被贬斥。金银的流动性、财富的命定性、义利的共生性等观念参与话本小说的物欲叙事,是商品经济发展使然,也是民众对于金银流通性需求使然。  相似文献   

17.
张映晖 《理论月刊》2007,(9):125-126,174
女性书写及女性叙事近年来备受关注。张爱玲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女性作家,其小说也多被作为女性书写的典范被频频言说。但张的小说文本本质上呈现与女性书写相背离的特点,笔者试图通过弄清这个问题来进一步准确认识张爱玲小说文本丰厚而深刻的意蕴。  相似文献   

18.
伍尔夫《到灯塔去》和莱辛《野草在歌唱》两部小说,彻底抛开现实主义的窠臼转而记录心灵印迹是伍尔夫小说得以通达"真实"的基本途径,而莱辛的小说则是通过描述现实生活中被心灵/灵魂支配的人的行动来达到艺术的"真实"。在此比较中,莱辛作品的价值和伍尔夫小说理念在艺术哲学上的二元对立亦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9.
一、冷处理法如突然发现个别学生偷看小说,教师就上前大声呵斥,要他交出小说,此法有两弊:一是该生若不交,教师势必要与他发生争执,这样就会打破原来宁静的教学秩序,影响课堂教学;二是即使该生交出小说,其他学生也会出于好奇心被此事吸引过来,诸如谁在看小说,什么小说?从而吸引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正确的做法是:出其不意将小说收走,不要声张继续上课,课后再对该生进行批评教育,这样被受收小说的学生不敢声张,因为他知道已违反果堂纪律,教师又给了他“面子”。这样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下去,学生也受到了应有的批评教育。二…  相似文献   

20.
韦晴川 《传承》2008,(24):96-98
《飘》这部在中国广受读者喜爱的美国小说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并被选入新编大学教材。但该如何理解作品存在的诸如对南方历史的自相矛盾的态度以及女权主义意识等复杂的内涵?只有把作品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同时还可发现文学对历史的乌托邦化是中西文学里的一个共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