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屡见不鲜,洪水、海啸、非典、冰灾、地震等肆虐地侵蚀着中华大地,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面临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然而,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次又一次地在自然灾害面前挺起了脊梁,取得了抗击自然灾害的伟大胜利,塑造了  相似文献   

2.
正自然灾害救治社会化是当前和今后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势,它和"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改革方向是一致的。救灾工作不断走向社会化,不仅能弥补政府救灾的不足,大幅度提升自然灾害管理的能力,改善自然灾害管理效果,也能弘扬人们在灾难中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的精神。一、救灾资源社会化充足的资源是实施救灾的基本前提。在救灾资源中,资金和储备物资是最主要的。资金和物资储备是否充足、能否及时到位,是左右救灾效果好坏的关键。1.救灾资金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近几个月以来国际油价一路飙升,屡创新高,一些西方媒体和研究机构又开始拿中国说事,认为中国是国际高油价的重要推手,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开始筹建战略石油储备直接导致了高油价。  相似文献   

4.
强化国家医药储备救急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文 《瞭望》1997,(33)
强化国家医药储备救急能力●伊文药品和医疗器械同粮食、化肥一样,是国家的重要储备物资。医药储备在发生灾疫和事故时,能够平抑药价,保障急需药物的及时供应,在救灾防疫、抢救人民生命及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种类多,频率高。在应对自然灾害的各项工作中,灾后重建事关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既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更需要确立正确的理念、运用科学的方法,切实做到科学重建。"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对重大自然灾害灾后重建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逐步深化了对灾后重建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的认识,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灾后重建中国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对于当前的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范松仁 《党政论坛》2013,(15):44-46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屡见不鲜,洪水、海啸、非典、冰灾、地震等肆虐地侵蚀着中华大地,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面临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然而,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虽然其中的"灾"主要是指自然灾害,不包括疫情,但是自然灾害与疫情同属于突发事件,防灾减灾救灾与疫情应对同为公共安全的重要方面,也同为事关国家安全的大事。汲取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教训,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相似文献   

8.
今年10月10日是“国际减灾10年”活动的第一个“国际减灾日”。为配合国家减灾工作的进行,中国科协委托中国水利学会、联合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林学会等14个全国性学会,10月底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各种学科研究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回顾我国自然灾害及抗灾的历史,对现状及未来实情作了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对减轻主要自然灾害的损失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防震减灾走上综合防御之路●杨朝岭谭先锋编者按:地震是我国重点防范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进入了本世纪的第五个地震活跃期,地震活动一直保持高活跃状态和增强趋势。面对地震的威胁,谈虎色变没有必要,听天由命亦不可取,只有全社会对地震...  相似文献   

10.
2008年是中国自然灾害极为严重的一年,包括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灾害,中国政府在应对巨灾过程中充分运用已经形成的灾害救援机制,又进行了多方面自然灾害救援政策和体制性创新,取得灾害救援的巨大胜利。  相似文献   

11.
2012年5月13日至15日,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四川行政学院与中共汶川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汶川县映秀镇共同举办“中国特色御灾模式”研讨会.研讨会以“科学御灾,创造新模式”为主题,把理论研究与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结合起来,把技术开发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从灾害管理的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处置救援、恢复重建等主要环节进行了多学科、广视域、深层次的探讨交流,多方探求科学御灾的新模式与新路径,对于创新自然灾害应对理论,探寻自然灾害应对策略,提升自然灾害应对效能,有效推进中国特色御灾模式的构建和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1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07年第一场新闻发布会,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介绍了2006年中国自然灾害和救灾工作的情况。李立国透露,2006年我国自然灾害是1998年之后最为严重的一年,民政部积极协商财政、卫生等部门加大对受灾地区救灾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了中央救灾补助标  相似文献   

13.
袁元 《瞭望》2008,(30)
基本面未改变坚定了信心,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有信心 7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判断:国际经济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会议也指出,当前国际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也比较突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增大。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严峻的重大挑战和考验,遇到了CPI 居高不下、出口增速下滑、企业陷入  相似文献   

14.
《瞭望》1991,(11)
——中国并非“地大物博”,矿产资源储备形势不容乐观;——矿产资源的储备及开发能力将决定中国经济能否长期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南五省大旱、玉树地震、多省洪灾、舟曲泥石流……2010年,在刚刚过去的8个月里,中国经历了太多不幸和苦难。据国土资源部的《全国地质灾害通报》,2010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9553起,是去年同期的10倍以上。中国,有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这个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各国面临各种自然和非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威胁,而我国是世界上受各种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明显制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进一步恶化,如何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将灾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对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我国来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瞭望》2010,(50)
<正> 今年入冬以来,陕西部分粮食产区遭遇持续干旱,新疆部分地区遭遇强降雪。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仍而又幅员辽阔的国度,中国局部地区在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将来,可能还会有一些灾害天气,甚至极端气候的袭扰。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异常,极端气候增多的这些年,这种情况几乎已成常例。  相似文献   

18.
<正>第一次实现自然灾害风险全链条式普查,第一次实现致灾因子数据和承灾体数据的有机融合,第一次补齐了1978年以来长时间序列县级尺度历史灾害数据不完整的短板,第一次摸清了全国森林可燃物载量的“家底”,城乡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推动长江堤坝的除险加固,提供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杭州亚运会所在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为抗洪抢险一线救援人员提供精准情报信息,为全国自建房安全整治行动提供可靠抓手……  相似文献   

19.
《求知》2009,(9):46-46
石油储备政策。石油的战略储备是目本的一项基本国策,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先后制定了《石油储备法》和《天然气储备法》,建立了战略石油和天然气储备制度,并通过立法强制国家和企业进行储备。日本的石油储备有民间和政府两个主体。国家石油储备由政府直接控制.储备方式为国家储备基地以及从民间租用储库。民间储备并没有将生产性库存和义务储备截然分开.只要求量,  相似文献   

20.
徐洁 《学理论》2012,(32):90-91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固有弊端日益暴露,在分析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的三种路径选择。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是改革的最终理想选择,但就目前而言,先建立若干相互竞争的区域货币合作更具有现实意义,之后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超主权储备货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