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工作》2007,(4):6-6
3917亿元政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资金3917亿元,比去年增加520亿元农民:更有盼头【民生亮点】●“三高”:今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均要高于上年。  相似文献   

2.
两会数字     
3917亿元: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共达3917亿元.比去年增加520亿元.增长15.3%。  相似文献   

3.
今年的全国“两会”已经落幕,但会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改善民生的一项项工作安排和一串串数字,仍然深深地记忆在老百姓心中———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资金3917亿元,比去年增加520亿元,让农民更有盼头;安排858.54亿元用于教育支出,比去年增长41.7%,让孩子上学不再发  相似文献   

4.
《时事资料手册》2006,(3):33-33
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如果真正落实到位、科学使用。应该能办很多大事。但如果支农资金被挤占、挪用、浪费。则会使中央的支农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农民受益微薄。  相似文献   

5.
《时事资料手册》2008,(2):56-56
【农业部】今年力争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繇以上。【财政部】今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投入规模将比去年增加1000亿元以上.投入资金向重点产区和提高生产能力倾斜,向民生倾斜。财政部2月20日一次性下拔了全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资金633亿元。  相似文献   

6.
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就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两项实实在在的举措: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国家投资方向发生重大转变,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响亮的号角伴着春时、春景迅速在神州大地吹响。  相似文献   

7.
数字中国     
3917亿元: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资金3917亿元,比去年增加520亿元。2235亿元: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去年增加395亿元。1.5亿名:2007年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教育支出,  相似文献   

8.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广大农民辛勤耕耘的写照。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央财政在“三农”方面投入力度逐年增大。从2002年安排1亿元设立良种补贴开始,中央财政涉农补贴种类不断增加,范围逐渐扩大,标准日益提高,到2012年已经形成了包含四项直接补贴、造林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在内较为完整的补贴政策体系,补贴规模达到两千多亿元,大大改变了国家与农民直接的利益分配关系。然而,在农民逐年受益的同时,涉农补贴也成了一些基层干部骗取公款的“提款机”,涉农领域犯罪呈现高发、频发态势,惠农资金止于“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9.
《时事资料手册》2008,(3):44-45
3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出更加明确、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信号,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他指出,国务院在对当前形势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今年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主要直接补贴给农民,采取十项重要措施。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0.
[新闻背景]今年一季度,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再度飞涨,粮食供求吃紧.当前全球粮食库存已达到30年来最低点,新的粮食和农业危机正在形成。粮价上涨被称为一场“无声的海啸”,正引发二战以来首次全球粮食危机。与国际粮食“吃紧”形成对比,我国粮食连年丰收,2007年粮食产量突破1万亿斤大关。国家现有1.5亿吨至2亿吨储备粮.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 今年3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出了“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更加明确、直接、有力的信号——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今年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70亿元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主要直接补贴给农民,采取十项重要措施。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1.
民生无小事     
陆凯 《小康》2007,(4):6-6
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资金3917亿元,教育、扶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保和就业、医疗支出分别为858亿元、144亿元、30亿元、2019亿元和312亿元。今年全国“两会”中递出的一组组数字,成为百姓看得见的实惠,  相似文献   

12.
《今日民族》2006,(3):56-56
自2004年始,中央连续3年下发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从“重中之重”,到“两减免、三补贴”,新理念、新政策,一路铿锵走来。农业税条例废止,延续了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寿终正寝,注定会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我们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起跑线上。据报道,今年财政部将安排支持“三农”资金3397亿元,加上用于农村合作医疗、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支出,预计支农资金将突破4000亿元,力度空前。但全国政协常委萧灼基仍坦言:“还是少了些。”的确,我国有9亿农民,4000亿元捉襟见肘。2005年,农村与城…  相似文献   

13.
数字     
退耕还林工程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300多亿元我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9年来成效显著,到2006年年底,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3.64亿亩,其中退耕还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05亿亩,封山育林2000万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2个多百分点。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1300多亿元,退耕农民平均每户获得补助3500元。根据新出台的《国务院  相似文献   

14.
杨中旭 《创造》2009,(2):60-62
尽管2009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尚需一个月后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批准,但一号文件的起草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研究员称,今年中央财政的三农投入有望接近7000亿。  相似文献   

15.
回首2004     
惠农政策力度大2004年新年伊始,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三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2004年,国家投入“三农”的财政资金达2000亿元;国家实施严格保护耕地政策,全国新增耕地2000多万亩;国家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有利于粮价回升;2004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0元,比2003年增长11.4%,全国农民总共增收600多亿元。粮食生产突破4550亿公斤,扭转了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西部开发更强劲2004年,国家向西部基础设施累计投资8500亿元,60项重点工程中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连续发了三个中央1号文件,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的总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对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农委近年来对农业投入问题的调查情况看,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与“三农”需要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相比,目前财政支农的力度还很薄弱,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应该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目前,中央对“三农”的投入通常称支农“大口径”,过去中央对支农主要是针对农业、水利等方面,通常把它叫做“小口径”。现在中央提出“三农”,即农业、农…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两会”审议的财政预算报告显示,2009年涉及政法经费的中央财政投入增长32.6%,中央财政对地方涉及政法经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达332.9亿元-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政府用于卫生的投入逐年增加,卫生总费用由1995年的2258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4746亿元,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实施了许多重点卫生建设项目,仅2001年到2002年已落实的中央财政专项投入就达56.91亿元,用于支持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和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了中西部卫生建设及艾滋病、结核病控制等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2003年起,国家将加大对西部地区卫生事业的投入,主要用于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国家将加大对西部地区卫生事业的投入@秦环  相似文献   

19.
岁末年初,党中央在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后,又发出了关于加强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庄严承诺:受到农民欢迎的各项政策要继续稳定,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在农业和农村出现好势头的情况下,加强“三农”的决心不能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能松懈。2004年,全国财政投入“三农”的各项资金达到2000亿元,这笔资金犹如投向农民的厚礼,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粮食增产,总量超过9100亿斤,农民人均增收300多元,预计增幅超过6%,农民售粮收入增加了600多亿元,农民外出劳务增长18.8%,农民“减负”增收达302亿元。…  相似文献   

20.
纪文 《时事报告》2009,(2):32-33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后三年各级政府以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318亿元,以保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