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地,但苏东坡定居常州却是他自己的选择。故常州堪称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认识东坡苏东坡逝世九百年后,正是21世纪的开始。法国《世界报》于2000年向全世界介绍了在过去的一千年历史里,世界涌现出来的12位英雄。其中不乏一些西方的皇帝、政治英才,12位英雄里面只有一位中国人,他就是苏东坡。《世界报》用整整两个版面介绍了苏东坡的生平,在世界精英中独树一帜。我们认识苏东坡是从文学开始的。可以说,东坡是与屈原、李白、杜甫同样辉煌的超级文化名人,共创作诗词2700多首。词至东坡,浩荡磊落,开豪放一派,达历史之巅峰。…  相似文献   

2.
阮忠 《今日海南》2011,(5):48-48
公元1097年6月,苏东坡最后一次被贬,从惠州来到儋州;1100年6月离开儋州北归。他在儋州只生活了三年,却给儋州人留下了一千年的感动,成为儋州的东坡文化现象。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赵磊 《今日海南》2023,(4):61-62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省第八次党代会强调,要传承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在省级层面提出“保护和利用好东坡文化”。苏东坡作为我国北宋中期文坛重要的代表人物,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在海南的三年,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东坡文化成为海南坚定文化自信、加快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对于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海南篇章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4.
宁静 《现代人事》2001,(7):30-30
苏东坡是个身心健康的人,他精通诗词书画。当年一位朋友向他求字,同时觉得东坡身体不错,精神健旺,便请他透露一点养生的秘诀。盛情之下,东坡不吝直言.宣称自己获得一战国古方,药只四味,服后于健康有奇效?  相似文献   

5.
元丰六年(1083),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四年。一日,好友王巩(字定国)从岭南返回京城,路过黄州去看他。王巩是东坡好友,因乌台诗案而受牵累,被贬至岭南宾州。对于朋友因他而获罪,苏东坡心中很是难过。看到王巩来看他,苏东坡的心情可想而知,置酒会饮,谈笑风生。席间王巩的侍妾柔奴(酥娘)“善谈笑”,东坡问日“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奴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坡叹其善应对,赋《定风波》一阕以赠之……  相似文献   

6.
李公羽 《新东方》2022,(5):72-76
苏东坡是我国著名历史人物,晚年因被贬谪而客居海南,在海南留下了一笔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东坡文化是海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时多次引用苏东坡在海南写下的诗文名句,海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保护和利用好东坡文化。东坡文化是推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千年苏学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文化支撑。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快推进的当下,深入研究与广泛传播东坡文化,对于提升海南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省具有重要时代意义及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念山 《今日海南》2013,(8):45-45
东坡书院(一) 再次面对苏东坡,第一次的梦依然丰满,一只翠鸟怎样点破春水,一位诗人怎样崛起荷塘边的古井,是一个大大的问号那根黑细的绳子,回应着水桶八百多年前,它也是如此打捞生活的吗?青苔上还有木屐留下的牙印吗?狗尾花里还有他的诗句吗?  相似文献   

8.
孙振佳 《世纪行》2006,(10):27-28
到过或听说过湖北黄州的人,大都会知晓那里有一座千年古迹——东坡赤壁;很多人只要一吟诵起千古名篇《念奴娇&#183;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自然会想到其作者:大文学家苏东坡先生。殊不知苏东坡还是历史上少有的一代全才,他钟情的中华文化不只是文、史、哲、天、地、生,还有医、农、杂(含儒、释、养生、食疗、烹饪)等。如同研究他在诗、词、歌、赋、书法艺术等众多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样,其鲜为人知的、在烹饪方面的造诣也引起了后世一些爱好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苏东坡小传     
十一、耕耘东坡元丰二年(1080年)年底,苏东坡谪贬黄州的命令下达,第二年正月初一就上路,在大儿子苏迈陪同下,经过一个月的陆路跋涉,二月一日到达黄州。他的家属则乘船经扬州进入长江,五月底也来到黄州。苏东坡一家人在黄州住了四年,过的日子与以前就大不相同了。苏东坡是以罪人身份被遣送到黄州的,他的“团练副使”官号,只是空名,没有一般地方官的生活待遇,首先连住的地方都没  相似文献   

10.
阳春三月,我俩下海南。果然椰风挡不住,旖旎的自然风光令人心旷神怡。当我们留连忘返时,海南的朋友热情推荐,来海南一定要到儋州看看,那里有苏东坡的文化遗迹。儋州距海口150公里,宋时称南荒之地,人不满千,黎汉杂居,百姓生产生活处原始阶段,有病便杀牛祈祷,也是文化的荒野。宋绍圣四年(公元1079年),东坡62岁被贬至此,然人生锐气不减,在此建起讲学的场所载酒堂,还亲自凿井,留下清冽甘甜的东坡井。东坡在儋州3年,讲经明道,致力文教事业,儋州教化日兴,一批人才脱颖而出,竟出现海南第一位进士。本地随之移风易俗,崇文尚农,采药治瘴,一片兴旺……改革  相似文献   

11.
王建国 《新东方》2013,(4):48-53
苏东坡是我国一代大文豪,不幸垂老投荒海南。他来到海南岛上,刚开始感到恐惧和绝望,但后来变得乐不思蜀,而且对海南大加赞赏。这是一个文人的情感,也是东坡对海南独有的情怀,集中表现出苏公对海南的情缘。通过东坡先生的海南奇事,充分展示了海南的魅力,打破了海南蛮荒的神话。  相似文献   

12.
苏东坡小传     
十九、走访农村问积欠元祐六年(1091)八月,苏东坡在朝中做了三个月翰林学士承旨之后,终于实现了调任州郡官的愿望,到颍州就任知州。颍州是个比较小的州,但风土人情淳厚,苏东坡所尊敬的老师欧阳修很喜欢这个地方,并在这里度过晚年,所以苏东坡对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不但愿意来,而且愿意在这里终老。不过终老的愿望很快落空,只过了半年,他又调任扬州知州。在扬州的时间也不长,不到半年,又被召回京师任职。从元祐六年八月到七年八月,一年之中他做了两任知州,时间短促,但他还是做了不少事情。苏东坡在颍州,也很注意兴修水利。颍州常有灾害,老百姓苦于饥荒。他请求朝廷让他将修黄  相似文献   

13.
要检验一个人的人生观,最好先看此人的金钱观。苏东坡仕宦一生,坎坷无数,却始终光风霁月,超然高蹈,如同云端漫步的仙人,这与他对金钱的态度不无关系。苏东坡不看重金钱。他在《东坡志林》中说:"近日颇多贼,两夜皆来入吾室。吾近护魏王葬,得数千缗,略已散去。此梁上君子,当是不知耳。"好贼不打空,前提是知道主家有钱可偷、有宝可窃。所以,凡是日进斗金的商人,常有"孝敬"的  相似文献   

14.
东坡肉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公元一○八九年任浙江杭州通判。次年他发动民工疏濬西湖。在过春节时,他把人们送给他作年礼的猪肉和绍兴酒,叫人按他的烹调方法烧制给民工吃。这种焖肉,以酒代水,醇香不腻,酥烂如豆腐,但不破碎。自此,这种焖肉被称为“东坡肉”,成为杭州传统名菜中公推的第一菜和春  相似文献   

15.
秋雨 《今日海南》2007,(4):48-48
一位朋友到海南旅游后,回去写了一篇文章:《天涯海角觅东坡》。大好的春节黄金假期飞到海南,不是如常人那样去欣赏享受中国最后一块绿洲的椰风海韵.而是寻觅九百年前北宋文人苏东坡在海南的足迹,堪称苏氏的铁杆“粉丝”了。  相似文献   

16.
陈康  王瑞瑞 《传承》2010,(6):160-161
随着休闲产业的日益发展和文化旅游的深入人心,名人文化旅游在整个旅游事业中的地位与比重亦在不断提升。河南省境内苏东坡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品位较高,分布地域较广,具有较大的旅游价值,但迄今其开发程度较低。从名人文化旅游开发意义出发,结合河南省境内苏东坡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再现东坡风采,传承中原传统文化,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睿 《前沿》2005,57(4):173-175
林语堂晚年所作的《苏东坡传》主要描写了苏轼一生崇尚性灵的经历和故事,倍受人们喜爱。堪称二十一世纪“活着的苏东坡”的林语堂之所以能将该传记写得如此出色,是因为他在品行、才华和人生遭遇等方面与苏东坡大体相仿。因此在读此书的时候,我们总能从苏轼的身上找到林语堂的影子。正所谓:他传即自传也。  相似文献   

18.
随着休闲产业的日益发展和文化旅游的深入人心,名人文化旅游在整个旅游事业中的地位与比重亦在不断提升.河南省境内苏东坡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品位较高,分布地域较广,具有较大的旅游价值,但迄今其开发程度较低.从名人文化旅游开发意义出发,结合河南省境内苏东坡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再现东坡风采,传承中原传统文化,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苏东坡站在江边昂首远望。江中岛上赭红色的陡峭石壁,迎着东去的浩浩大江,气势非凡。这是许金宝刚刚完成的一幅国画,题为:东坡赤壁怀古。描写的就是苏轼在黄州赤壁即将诞生千古杰作的瞬间。创作这幅画,许先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把苏词贴在墙上,反复揣摩,曾想在画面上写“大江东去……”,细想之,放弃了这个念头。苏词的意境要让画面和画题来完成。  相似文献   

20.
苏灿 《政协天地》2009,(2):86-87
林语堂先生曾说,苏东坡“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确实,苏东坡从政40年,不论是在朝廷任职,还是在地方做官,甚至被贬于蛮荒之地,他都坚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为老百姓做了大量好事、实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