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务用车作为职务消费的"大头",其中存在的奢侈浪费和腐败为全社会所关注。近年来,在职务消费改革的呼声中,一些地方对公务用车进行了改革探索。其中一种主要的改革方法是货币化,即,取消专用公车,代以不同数额的交通补贴。货币化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规范职务消费的一种必要选择。但是货币化不是万能的,有的  相似文献   

2.
贪污与腐败是当前人们非常关注且谈论得比较多的社会问题,反贪污、反腐败也是世界性的政治课题。但是,如何把握贪污与腐败这两个既紧密联系又有所不同的概念,以及如何认识当前我国的贪污与腐败现象,确实是一个包括专门反贪、肃腐部门在内的人们都需要明晰的问题。贪污...  相似文献   

3.
政府工作人员中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探源与完善政府监督机制李平政府工作人员即各级政府机关中依法执行职务的工作人员。他们依法获得履行职务的权力,这是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公共权力,但少数人却出现党和人民所不能允许的利用职务谋取私利等消极腐败现象。在反腐败工作取得...  相似文献   

4.
一、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的客观要求近年来,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和纠正不正之风等三项工作的成效都是人民群众有目共睹的。但是,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腐败现象在一些方面和一些问题上还在滋生蔓延。有两点很说明问题:一是顶风作案突出。新发生的案件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大案要案一直居高不下,一些重要部门的腐败现象并没有被遏制住。二是人民群众还不满意,腐败问题仍然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反腐败斗争不能只是停留在治标上,而要去认真研究和解决引发腐败现象的深层次问题,从源头上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这是因为:第一,腐败问题不从源头上抓,只是事后去查,就会使反腐败斗争始终处于“扬汤止沸”的被动状态,造成查不胜查、堵不胜堵的波动局面,甚至有时会顾此失彼,被腐败现象牵着鼻子走,也就根本谈不上步步深入了。第二,腐败问题不从源头上抓,只是事后去查,就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就难于巩固反腐败的成果,被查处和惩治的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一遇适宜气候就可能故态复萌,或以新的形式出现。第三,腐败问题不从源头上抓,只是事后去查,反腐败就只能得到“亡羊补牢”的效果,虽然为时未晚,但也已造成了损失。反腐败的根本目的恰恰是为了使党员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使  相似文献   

5.
规范职务消费: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一个考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消费问题是最近几年来社会持续关注的一个焦点.群众对发生在职务消费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反映日益强烈.中央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并提出,要积极探索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领导干部职务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规范职务消费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对执政能力的一个考验.  相似文献   

6.
中 纪委提出的“反腐败五年目标”是明确的 ,但是 ,什么样的状况叫“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得到遏制” ?怎样做才算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的明显成效” ?它的具体内涵并不是很清楚。我认为 ,如果通过五年的反腐败斗争能在以下五个方面得到有效的控制 ,那么 ,我们就可能说 ,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一、社会腐败现象不再成为国民主要的“关注点”。这几年来 ,无论是官方的或是民间的众多社会调查结果都表明 ,腐败问题是国民最…  相似文献   

7.
一、职务消费改革势在必行所谓职务消费,就是因为履行职务而引起的各项开支的总称。职务消费主要包括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出差、会务、通讯、办公等费用支出。目前,我国的行政职务消费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消费成本高;二是支出随意性大;三是开支漏洞多;四是有效监督难。由于职务消费本身是必不可少的,有其合理性,加之又带有一定的隐蔽性,有些问题很难界定和发现,因此,容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局面。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原有体制和制度的不适应。体制上的原因,就是行政管理体…  相似文献   

8.
中 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其同腐败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她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腐败的蒋家王朝 ,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同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进行大公无私的斗争。然而 ,面对反腐败斗争的历史 ,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怪圈 :各种腐败现象在受到打击时会有所减少和收敛 ,但过了风头之后又会卷土重来 ,并在更大的规模和更高的程度上滋生蔓延 ,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什么会陷入这种怪圈 ?为什么腐败现象难以遏制和根除 ?人们最容易想到的便是指责政府打击不力。这有一定道理 ,但这一指责是没有全面深入地考察研究问题而得出的片面和…  相似文献   

9.
王志强 《前沿》2009,(11):16-19
现代化意识就是符合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需求的意识,它具有开放性、进取性、创新性。对于青年来说,反腐败既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又是一个认识的问题。反腐败斗争既需要法制建设,又需要思想文化建设。在长远意义上,铲除腐败现象赖以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从我们党的现状来看,主流是好的,但确实也存在着严重的腐败现象,腐败现象为何普遍滋生?又为何迅速蔓延?怎样遏制乃至基本消除?这是人们极为关注和正在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提出以下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的讲话中指出:经济搞不好会垮台;经济搞上去了,如果腐败现象泛滥,贪污贿赂横行,严重脱离群众,也会垮台。这一段话深刻阐明了反腐败的极端重要性。因此,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把反腐败作为工作的重点,集中精力抓紧落实,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反腐败斗争决不能半途而废 前一段时间,有些地方的群众反映,反腐败工作的势头在减弱,力度在减小,担心反腐败退步滑坡。这种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为了深入、持久、更有成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要抓好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12.
两会期间,关于“官”的新闻不少。诸如领导干部话费四五千元、26个百姓养1个官……一些新的发现更让我们咋舌。"“有的领导干部每月移动电话费高达四五千元,家庭电话费每月高达两三千元,一辆公车一年修车费用能用十多万元。这些官员真能消费这么多吗?真的是为公务而消费的吗?”全国政协委员储亚平在递交3份有关反腐败的提案时愤慨地说。这位河南省监察厅副厅长称,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在部分公务消费中,真正的公务用车、公务招待、公务电话费用等,仅仅占实际开支的1/3。"多年以来,不少政府部门表面上按职务高低分配主政官员的办公经费,但实际…  相似文献   

13.
公务员朱国志,2000年3月因受贿问题受到行政记大过处分,此后他退赔了全部赃款。朱国志受行政处分的当年恰遇工资调整,他没能调整工资,而且只参加了年度考核,没有确定年度考核等次,也没能参加当年的竞争上岗,丧失了一次职务晋升的机会。朱国志认为这样处理不公平,他受贿已经受到了行政处分,就不应该再因为同样问题而影响到工资晋升、年度考核和职务晋升。这不是“又打又罚”吗。朱国志向有关部门反映,这种连带处理的办法太重了。应该区别对待,给予行政处分后,不应再受到其他人事处理措施,因为行政处分与年度考核、工资与职务晋升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4.
反腐败斗争中几个认识问题的辩证思考大冶县社科联阮、又盛同士心最近撰文指出:(一)当前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是前进中出现的,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的观点,深刻把握中央关于反腐败斗争的精神实质,增强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感,树、工反腐败斗争的信心。(二)在...  相似文献   

15.
<正>年头岁尾,农民工讨薪的报道又多了起来。这些年,各级政府三令五申禁止拖欠农民工工资,可拖欠依然是常见病。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源头在哪里?怎样才能从制度上制止拖欠农民工工资事情发生?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挠头问题。2014年底,在国家规定的宪法日,很多政府部门,甚至连小学生都举行了依法治国的宣誓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5章明确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反腐败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后,就像窗子打开了蚊虫也会飞进来一样,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腐败现象也开始滋生蔓延。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腐败现象的危害性,“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因而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他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反腐败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反腐败理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发展中解决腐败问题。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最大的政…  相似文献   

17.
来信摘录     
“不仅仅是为了吃”后果更可怕 山西 赵建华 “非典”刚刚过去,吃野生动物又“蔚然成风”。据调查,吃野生动物的人中有52.5%的人是出于好奇,22.4%的人是为了追求阔气时髦和高级享受。也就是说,吃野生动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而是追求虚荣,获得一种心理满足。这种“不仅仅是为了吃”的吃,后果更可怕。职务消费薪酬化要结合实际“定规矩” 江苏 花祝春 将领导干部所享有的因职务带来的特殊待遇和隐形收入以货币的方式体现在工资里,即职务消费薪酬化,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但是,我也想提醒政策制订者,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职务消费薪酬…  相似文献   

18.
建立“四定”“四统一”的节约型公车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公车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公务消费开支之一。因此,加强公车管理,推进公车改革,对构建节约型和谐机关至关重要。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其弊端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公务交通的费用居高不下,财政负担沉重;公车利用效率低,隐性浪费严重;公车管理工作难度大,产生不少矛盾;违规超标配备公车、变相固定用车、公车私用等问题突出,容易滋生腐败。推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切实降低公务交通的成本,从源头上有效地解决公务用车引发的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成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作为政治的伴生物,从有了权力就开始了.历代王朝建立政权伊始,都面临着防止腐败、巩固政权的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革命一开始就反对腐败,反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腐朽的反动统治.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同时,一直没有放松反腐败斗争.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要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我们党内、国家机关中确实存在着腐败现象,有些地方还相当严重,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作为执政党,要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创造财富;如果滥用权力,就会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发生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问题大多都是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它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影响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在物质短缺的时代,我们的消费习惯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被称为艰苦朴素的好传统。今天我们倡导节约型社会,是不是要回到这种消费习惯呢?如果把节约型社会理解为抑制消费的社会,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而且,消费又是促进生产最有力的手段。这是马克思对生产与消费之间辩证关系的经典解释。如果我们总满足于“新三年,旧三年”,发展生产又是为了什么呢?过去有些生活习惯并不全是美德,而是贫穷的结果,是由于物质短缺,买不到布而逼出来的,不是社会应有的常态。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是生存与发展。生存是满足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