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法庭审判与群众辩论相结合是审判工作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发展群众路线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审判工作贯彻群众路线是人民法院的优良传统。从有人民司法工作以来,始终是提倡审判工作  相似文献   

2.
门头沟区是个矿区,地域大,多是山区,人口分散,给民事审判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近几年来,我们注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民事审判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继承和发扬民事审判工作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较好地完成了民事审判工作。  相似文献   

3.
调解作为我国人民司法工作优良传统和民事审判工作的成功经验,长期以来在我国民事审判和人民调解工作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特别是法院调解早已成为民事审判活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体现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人民的意志,总结了民事审判工作的丰富经验,继承与发扬了人民司法工作的优良传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一部新型的社会主义的民事诉讼法。这部民事诉讼法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贯  相似文献   

5.
阎庆文 《中国审判》2013,(11):10-11
<正>形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在司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时隔七十多年,如何认识看待马锡五审判方式?马锡五审判方式对做好当前的司法工作有哪些启示?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革命圣地延安,瞻仰革命旧址,追寻先辈足迹,现场学习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人民司法的重要讲话,听取延安精神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专题辅导,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老一辈  相似文献   

6.
黄晓辉 《海峡法学》2012,14(2):76-82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把握事实真相;依靠群众,审调结合,做好说服工作;坚持原则,忠于职守,严格依法办事;手续简便,不拘形式,尽量方便群众.这些特点体现的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公正司法、服务人民.学习马锡五审判方式,发扬党的司法工作的优良传统,关键是把握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神实质,把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基本精神与当代中国的国情特点相结合,探讨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特点的审判方式.  相似文献   

7.
余向阳  李斌  卓茂华 《法制与社会》2010,(25):117-118,120
司法的人民性,是我国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当前,人民对刑事司法的新要求、新期待与日俱增,只有坚持刑事司法的人民性,才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内人人享自由、法律之中人人受保护、法律之下人人遵守的法律愿景。实际上,人民性是刑事司法的内在属性:刑事审判为人民而审判,刑事审判由人民来审判,刑事审判是人权保障的前沿阵地。刑事司法实现人民性的路径包括: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满足人民群众对刑事审判的司法需求;改造司法行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刑事审判的司法期待;以人为本,保护当事人正当权益;司法大众化,引导人民参与和认同刑事司法。  相似文献   

8.
李岩 《法制与社会》2012,(34):121-122
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给《苍天》电视剧的贺词中曾经指出:"马锡五同志当年作为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庭的庭长,他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并且将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人民司法上作中,创造了许多历久弥新、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司法经验。马锡五同志在办案中坚持简便利民、注重巡回审判、加强调解工作等做法,已经成为人民司法事业最可宝贵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王院长的上面的话精确的概括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影响和作用以及我党对马锡五同志审判方式的肯定和赞扬。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马锡五审判方式对中国现代的司法制度仍然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关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早在1989年第14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上,任建新院长就提出要抓公开审判,以后第15、16次会议都把公开审判上升为审判方式的改革问题。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改到哪里去,就是解决一个庭审功能的问题。过去一些好的传统要肯定、要发扬,如强调对人民负责、强调便利群众、强调实事求是、强调民事审判要做思想工作、强调调解,这些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不是改革的方面。但是,在新的时期、新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酝酿了很久,现在全国各地法院都在行动。就最高法院来讲,早在1989年第十四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上任建新院长就提出要抓公开审判,以后第十五、十六次会议都把公开审判上升为审判方式的改革问题。最高法院有关部门,如民庭,在历次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都提出审判方式的改革问题。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改到哪里去,我看,就是要解决一个庭审功能的问题。过去一些好的传统要肯定、要发扬,如强调对人民负责、强调便利群众、强调实事求是、强调民事审判要做思想工作、强调调解,这些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不是改革的方面。但是,…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今天,总结和宣传马锡五审判模式的基本经验对于在群众中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特别是对于广大司法干部学习革命老前辈的丰富经验,继承和发扬人民司法工作的优良传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在我国实行大民事审判格局以来,各级法院原有的经济审判庭更名为民事审判第二庭(以下简称民二庭)。民二庭的审判工作秉承经济审判的优良传统,继续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毋庸讳言,大民事审判格局模糊了民二庭的审判特色,其社会影响与“经济审判时代”相比明显弱  相似文献   

13.
正确进行法院调解,增强人民内部团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用调解方式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是人民司法工作的优良传统。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总结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把行之有效的法院调解制度作了系统的规定。这对于正确开展民事调解,完成民事诉讼法的任务,维护安定团结,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齐奇 《人民司法》2012,(19):19-23
司法建议是我国人民司法的一个特色制度和优良传统,起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历经几十年的探索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历史内容,日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人民法院延伸和拓展审判职能,坚持能动司法、服务大局、司法为民的重要途径。2012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司法建议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  相似文献   

15.
这篇文章比较概括地论述了作者所在地区巡回就审这一群众路线审判方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人民司法工作大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美中不足的是文章中对于人民法院组织法公布后巡回就审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在去年工农业大跃进形势的鼓舞下,在这方面出现了不少新创造和取得的一些有益的经验,阐述的不够,而这些恰是对目前工作有指导意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第三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在肯定民事审判工作成绩和民事审判干部积极作用的同时,还讨论了正确认识民事审判工作的问题。民事审判工作在人民法院整个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江华院长指出的那样,人民法院刑、民审判工作,是从不同方面保护人民、  相似文献   

17.
调解是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肖扬院长在2006年第19期《求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充分发挥司法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的重要文章,深刻阐述了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加强司法调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司法调解的目标、任务和存在的问题。认真学习肖扬院长的重要文章,全面领会其中精神并以其自觉指导实践,对加强新时期、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法院调解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重要方式。在新颁布的民事诉讼法中,法院调解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确立了法院调解的原则,并规定了法院调解的程序。经过几年来的审判实践证明,用调解的方法解决民事案件,有利于纠纷的彻底解决,有利于增强人民内部团结和加强法制教育。但由于在法院调解的适用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并因此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对法院调解也提出了一些不同看  相似文献   

19.
萤必武同志在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期间,对人民司法工作有许多重要论述。1959年2月8日,萤老曾经就审判工作亲笔写了一段意义极其深刻的话,仍应是我们当前搞好审判工作的座右铭。全文如下:重证据不重口供是我们人民审判员进行审  相似文献   

20.
论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民陪审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人民陪审制度是一项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司法民主和人民监督审判的法律制度。1956年7月10日,国务院批转的《司法部关于人民陪审员的名额、任期和产生办法的指示》指出:人民陪审制度“对吸引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和监督法院的审判工作,密切人民法院与群众的联系,以及增强审判力量,都起了良好作用”。这个指示把人民陪审制度体现的社会主义司法民主及监督法院审判工作二项职能描述得非常清晰和准确。但在五十余年的实施过程中却几经反复,潮起潮落。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在不同时期对人民陪审制度的认识不同。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司法体制改革,改革及进一步健全人民陪审制度又一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因此,认真分析研究人民陪审制度在新时期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及法制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