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些国外报刊发表的关于中国改革的不少研究文章认为,中国的改革局限在经济领域,政治体制改革大大落后。国内也有些人持这种观点,并且在89年的政治风波中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在实践中造成了许多危害。这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落后论”,笔者认为是不符合中国改革事实的。  相似文献   

2.
寓政治改革于经济改革之中———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特征黄卫平肖俊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涵,政治体制改革实践则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明确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  相似文献   

3.
当代民主社会主义在政治方面的基本观点,即提倡政治多元化,主张多党政治。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的人认为:“民主要求不止一个政党有存在的权利和当反对派的权利。”①并公开宣称:“社会民主党的目的是在平等的条件下和其他民主党派进行竞争,以赢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进而建立一个符合民主社会主义基本要求的社会和国家。”②有的则明确表示:“社会党所要求的是全体法国人民所关心的事情:多党制,民主自由、允许  相似文献   

4.
<正> 不久前在京举办的“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修班”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八百多位理论工作者,就邓小平同志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形成过程、基本内容、特点等进行了研讨。从邓小平同志这一理论思想形成过程的时间上来看,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文革”期间是酝酿阶段。为了吸取历史教训,他开始从制度上考虑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二、1978年底到1980年是提出阶段。这一时期,他开始比较系统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并充分论述了改革的必要性、基本内容和实施原则。三、1981年到1984年为成熟阶段。这一时  相似文献   

5.
魏芙蓉 《湖湘论坛》2001,14(1):24-25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探讨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  邓小平用“势在必行”四个字,概括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主要思想有:  一是从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方面来论述政治体改革的必要性。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解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那部分矛盾。马克思主义关…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社会的专制统治扼杀了民众的主体意识,从而呑噬了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近代中国社会民众流离失所,失去了基本生存权,只能对政治冷漠逃避;"文革"期间的政治狂热,则是特定历史条件所促成的一种非理性行为。真正导致政治冷漠的原因在于个人没有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意志主体和权利主体,没有认识到政治恰恰是关乎个人自由权利的一种公共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是国民摆脱政治冷漠、释放政治热情的关键所在,而"以人为本"的政治参与需要法治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于1895年2—3月间,即在他去世前的五六个月,为马克思的著作《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单行本的出版,写了一篇“导言”。这篇导言一直被不少的人们认为是恩格斯的“政治遗嘱”。在我看来,“政治遗嘱”之说并不过分。因为导言是对自1848年以来的“最近五十年来的历史”反复思考,从而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基本战略作出重大修正的结论性看法。而认识的规律是,后边的观点纠正前边的观点,而在通常情况下,后边的观点较此前边的观点更接近真理。不言而喻,对于认识主体来说,后边的观点更具有代表性。既然如此,人们把恩格斯临终前的结论视为“政治遗嘱”,是合乎情理的。  相似文献   

8.
政治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方式,政治认同事关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民主政治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当前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迁、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国内外形势出现的新变化,给当前中国政治安全形势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在强化对政治领导主体的认同基础上,深化政治认同内涵、创新政治认同方法,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持久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委员、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当前中国改革正处在十分关键而又微妙的时期,应着力排除两种干扰。一是注意排除否定改革的“左倾化”倾向的干扰。近年来,在中国改革遇到困难的情况下,社会上出现了某些值得关注的否定改革的思潮。对改革不同方略的争论是正常的,对改革中的问题也应该进行反思,反思改革不等于反对改革。但现在的问题是,借“反思改革”来否定改革的基本方向的倾向是确实存在的。有的传播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言论和情绪,有的甚至想重建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持这种观点的论者虽然有些具体意见是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正> 以往,我们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认识,是超越了正确轨迹,出现过偏差的。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以“灌输理论,实施教育,权力规范、政治管理”作为基本环节和方法的,属于一种“管教型”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把企业的职工群众单纯地看作接受教育和管理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四川省达县地区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与地区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在达县市联合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讨论会”。现将讨论的部分问题介绍于后。一、关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在讨论中,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个提法不妥,不宜继续使用,主要有三点理由:1、毛泽东同志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其“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现在还要这样提,是“左”倾错误观点的表现;2、现在党的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四个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如果再讲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成了同义语反复;3、如果要说经济工作有“生命线”,这个“生命线”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而是按经济规律办事。另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形象地概括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一切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集体奋斗的经验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观点和理论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 ,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探讨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观的特征 ,对于我们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观 ,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完整性完整性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观首要的特征。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绝不是只言片语 ,而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不仅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而且还阐明了目标和内容等 ,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方向、有保证、有中…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政治体制改革探索,国内外理论界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梳理和分析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政改"研究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政改"的必要性、"政改"的选项、"政改"的路径"、政改"的挑战"、政改"的前景等五个方面。国内外主流观点充分肯定30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成就,积极评价中国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审慎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模式。他们认为,虽然中国"政改"可能面临旧有体制惯性、认识上的误区、经济增长的困境、维护稳定的难题等一系列阻力和挑战,但是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及发展前景可期。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正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期。经济的转型将逐步把中国引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改革的重心是在体制这一层面上,经济体制的改革经过10多年的探索已有明确的目标可达,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虽然被界定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但缺乏相应的操作手段。当然,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的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观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目前的问题是,在改革的实践中,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仍潜移默化地阻滞着体制的变革。新经济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旧政治观则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新的形势,思想政治工作究竟还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已经引起了一些人的疑虑和困惑。有的甚至公然断言:现在搞市场经济,讲的是经济利益,只有“金钱才是万能的”,“有钱能买鬼推磨”,还要思想政治工作干什么?有的则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思想政治工作,认为反正这是个“软任务”,“可有可无”……  相似文献   

16.
《政策》2008,(2):60-60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在2007年12月13日《中国改革报》的报道中谈到,增量民主所要达到的是以“疏”为主的“动态稳定”取代以“堵”为主的“静态稳定”。所有政治体制改革都必须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动态稳定”。所有政治体制改革都必须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难点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卫华 《前沿》2011,(18):45-47
30多年来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号角,迈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勤劳的中国人民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政治体制改革却雷声大雨点小,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色新老问题越来越盘根错节的与政治体制改革连在一起。本文在回顾了30年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难点:政治体制改革缺乏明确的、具体化的步骤措施和目标取向;既得利益集团对于深化改革的阻力作用;关键在于使市场经济、公民社会与依法治国良好契合。  相似文献   

18.
政治亚文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文化之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到今天步履维艰,其中政治文化动力不足是其关键原因之一。当前中国政治文化显现多元并存的格局,其中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外来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是当前中国最主要的两种政治亚文化。这两种政治亚文化在相当大程度上妨碍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恰当确立,干扰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正常进程,破坏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政治环境的稳定。为此,我们应采取合适的途径培育适宜中国政治发展的政治文化,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过去五年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中,把民主法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学习之后,倍受鼓舞和鞭策。十年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行政体系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思想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力,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相一致,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政治体制改革成败得失的检验标准只能用“三个代表”思想来衡量。按照“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等原则,只有这样,政治体制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