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汉代“小说家”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有关典籍中出现的“小说家”一词并非指小说作家,“小说”二字亦非文体名。从《汉书·艺文志》使用“小说家”一词的语言环境和著录的“小说家”作品来看,将它理解为学说派别之称可能更符合当时人的原义。但是,汉代人关于“小说家”的解释对后代的小说文体观念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法律语言,俗称“法言法语”,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界定其内涵和外延。有人解释为“法律文件的遣词造句、文字用语、概念表述”;①有人叙述为“表述法律的工具”。②而我们则认为,法律语言的本身属性,应该是指民族共同语中的一部分语言材料适应法律工作的要求而发生的一种功能性的变体。它随着法律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法律的发展而发展,依着  相似文献   

3.
一人格的演变(一)身份法意义上的人格在罗马法中使用拉丁文“caput”即人格,该词的本意是“头”,“个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古罗马法那里人格的伦理意义得到了最初的说明,尽管这种说明是带有歧视色彩的(奴隶被排除在人格之外)。这和自然法产生了矛盾,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都该是平等的。在自然法那里的人拉丁文用“homo”表示,包括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拉丁文“persona”一词也指人,最初是指演戏时使用的面具,并引申出“角色”的含义。“当它被用来指人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不区分人的类别的,直到古典法时期,盖尤斯还在说:‘毫无疑问,‘…  相似文献   

4.
“模糊”是个与“精确”相对的概念。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有其特定的内涵,它主要指事物内涵的多义性、外延界限的不明晰性、量的范围的不确定性和结论的相对性等。世界上许多事物现象并不象数学那样精确,龙其是语言现象,更具有模糊的特性,语言的特有魅  相似文献   

5.
一、从主体间性看被追诉人的主体性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又被译介为“交互主体性”、“主体际性”、“主观际性”、“主体通性”和“共主体性”等,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它包含着多重的主体间关系: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群  相似文献   

6.
治安管理中的当场处罚是指公安人员在被处罚人没有异议的情况下,依法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处予警告、罚款的一种简易行政程序.至于“当场”该如何解释,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当场”是指相对人实施违法行为的现场及其现场的延伸.如果公安人员将符合当场处罚条件的相对人带进派出所,实施处罚的措施、步骤又和当场处罚相同的,不能视为当场处罚,因为它已离开现场的范畴.此外还有一个问题,非执行公务的公安人员(如在下班时间)对违法的相对人实施当场处罚,其性质该如何认定?一种观点认为: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侵犯,消除治安隐患是公安人  相似文献   

7.
论对《中国海商法》托运人定义及其相关条款的修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海商法》中托运人的定义及相关条款的缺陷《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以下简称《海商法》)第42条规定:“‘托运人’,是指:1、本人或者委托他人以本人名义或者委托他人为本人与承运人订立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人;2、本人或者委托他人以本人名义或者委托他人为本人将货物交给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有关的承运人的人。”《海商法》的这一规定,是对托运人的专门“定义”,它来源于“汉堡规则”。该‘定义”虽然与“汉堡规则”关于托运人的定义在用词方面略有不同,但它的基本含义与“汉堡规则”的定义没有什么重大差别。这一“定义”表明…  相似文献   

8.
一、“三二二三用人测评机制”的概念 所谓“三二二三用人测评机制”或称“三二二三测评法”,是指通过量化用人标准及规范操作程序而建立的一套综合性的用人测评制度。这里的“三二二三”也就是考察评价检察干部德能勤绩四要素及不同层面参评人员的具体占分比例。它包括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实体主要是对德能勤绩内容的量比,一般用“三二二三分值确定法”予以界定。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模糊一词译自英文Fuzzy,它有“模糊”、“不分明”的意思。模糊数学是用数学方法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的数学。所谓模糊性是指客观事物中的不分明性,其根源在于客观事物的差异之间存在着中介过渡。这样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说一个人的身材是“高个”、  相似文献   

10.
梁辰瑾 《法制与社会》2011,(24):280-281,283
“道德人”是指作为有自己的目的并具有一种正义感能力的有理性的存在物的个人。它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预设。“公平正义”是我国和谐社会观的道德价值诉求,“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观的哲学前提。道德人在和谐社会中有普遍实现的可能性,“道德人”对和谐社会的实现有重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完善我国身份关系诉讼制度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所谓身份关系诉讼,是指以人与人之间身份方面的法律关系为诉讼标的的诉讼。它是离婚诉讼、亲子关系诉讼、收养关系诉讼等关于人的身份关系方面诉讼的总称。这种诉讼在德国和日本以及我国的台湾省被称之为“人事诉讼”。作为一种诉讼制度,它最  相似文献   

12.
钱国宏 《政府法制》2014,(26):17-17
“蛛丝马迹”是个使用率很高的成语,释义为: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蛛丝马迹”中的“马迹”是指马的蹄印,甚至连《中国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都解释为“马”是骑马的马.其实,“蛛丝马迹”中的“马”,与拉车驾辕、四蹄如飞的哺乳动物“马”没有任何关联,而是指一种活动于灶台上的小昆虫。  相似文献   

13.
所谓罚“态度款”是指行政机关在对违法行为人宣布罚款决定时,违法行为人提出异议或进行申辩,行政机关又以其态度不好为由,再加重对其处罚的行为.这种罚“态度款”行为是目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一种极为普遍的不良现象,是一些行政机关在诉讼中败诉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危害不可小视.从总体上来说,罚“态度款”属于行政机关滥用职权范畴,它背离了法律、法规规定的宗旨和目的,背离了法律  相似文献   

14.
一 中央提出惩治“官倒”,切中时弊。但“官倒”这一名称是约定俗成的,是政治语言、社会语言,它并非现有的法定罪种,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把“官倒”转换为法律语言,对“官倒”法律概念进行界定。 什么是“官倒”,有人定义为“单位投机倒把”。我们认为这还未体现出“官倒”的本质特征。其实,“官倒”就是“官”与“倒”的结合,这本身就勾勒出其内涵和基  相似文献   

15.
“火车语言”也同其他语种一样内容丰富,“词意”严谨,且大多是“世界语”、“标准语”。 人们写文章描写火车从某站开出,往往用“汽笛一声长鸣”来烘托文章气氛,这“一声长鸣”表示:火车启动。它告诉人们:“我向前开动了,请注意安全!”如果你听到的是两声长鸣,则是宣告“向后退行!”这对于那些习惯于从车尾横过铁路的人来说,尤应警惕。  相似文献   

16.
法律滞后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法律滞后性本体论法律滞后性是什么?它和法律滞后有区别吗?法律滞后严格意义上讲是指立法滞后,即指一国(某方面)的立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状态;而法律滞后性是把滞后性作为法律的一个属性来论述的,它是指法律在固化立法意图而成为其载体后,在其稳定的调控区间内,反映和调控社会关系的效能逐渐削弱的属性.简而言之,法律滞后性就是指“昨日”法律与“今日”现实之间的时空差异性及由此引起的法律功能性损伤.  相似文献   

17.
“ThoseMacedonians” ,saidhe ,“arearudeandclownishpeo ple ,theycallaspadeaspade” .———Plutarch ,ApothegmsofGreatCommanders,Philip一、委婉语 (Euphemism)在所有文化中 ,人们对某些概念或事物总想避免直接提到它 ,尽管在他们的语言里有这些词语。委婉说法就是用一个听起来比较婉约的词语来替代不宜直言的人或事物。H .W .Fowler说 ,委婉语是“amildorvagueorperiphras…  相似文献   

18.
敬畏规则     
罗西 《政府法制》2009,(24):1-1
中国人往往敬畏权威,但是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我常常站在中国的十字路口感到耻辱,因为在红灯前,往往只有我一个人“不敢”闯红灯。有一次,一辆标有某执法单位的小车闯红灯,当它傲慢地与我擦身而过时,我指了指红灯说:“看到红灯了没有?”那司机居然要停车下来揍我,结果把遵守规则的我吓跑了,他们一车人,我可不吃眼前亏。做中国人,有时很悲哀与无奈,只好做阿Q,自我安慰。  相似文献   

19.
单位私设“小金库”是当前经济、法律生活中一个令人困惑、又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它涉及面广、危害性大,而又缺乏有效的对策,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思考。一、单位私设“小金库”的含义及其特征“小金库”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违反财经纪律,不在财会帐上列收列支而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单位私设“小金库”就是指单位将由国家和集体依财经制度所有或经营管理的资金,采取发票抽底、截留部份收入、直接收取现金不入帐等手段,使之脱离  相似文献   

20.
“著作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所享有的各项专有权利。它包括著作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人像摄影作品作为一种特定知识产品也同其它作品一样,享有著作权。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著作权归谁所有 ?被摄影者、肖像权人享有那些权利 ?人像摄影作品之著作权与被摄影者肖像权权益的冲突该如何解决 ?   一、人像摄影作品的著作权归摄影者享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所谓“摄影作品”,指借助器械,在感光材料上记录客观物体形象的艺术作品。“人像摄影作品”它是以特定人物肖像权为客体,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