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常宝红 《前沿》2011,(10):191-194
高校作为人才高地和思想创新源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主阵地的作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历了一个反思探索、改革创新与全面推进的过程,回顾30多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历程,总结基本经验,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蒋盛云 《理论月刊》2010,(10):18-20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紧紧围绕和实现三大基本任务展开,即由认知到共同思想基础,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方向、凝聚人心;由共同思想基础到价值追求,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由价值追求到实践运用,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三大基本任务是一个由低到高的理论层次和心理发展过程。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中,这三大基本任务在时空上是相互交叉、在内容上却是互相影响的。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整体推进和分科深入相结合的过程。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宣传实践,是以高度组织化的政党力量,进行整体推进的努力;而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艺学等学科,从自身特点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分途宣传和普及,则是一个分科深入的过程。大众政治学家不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而且在知识结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方式和出版发行体例等方面进行创新,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得以广泛传播,为当前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4.
<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群众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各种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  相似文献   

5.
从哲学的层面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识的客观需要,也是加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现实要求.从哲学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理论回归实践、向实践飞跃的过程,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有机统一的过程,是个体意识向群体意识、社会公众意识转化的过程.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必须坚持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抽象与具体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群众路线等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张悦 《传承》2011,(26):38-39,41
目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虽然已取得不少成就,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的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种类的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7.
黎林烽 《传承》2012,(13):38-39,5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是一个紧迫而又值得研究的重大任务和时代命题。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遭遇来自内外等方面的困境,深入分析其困境存在的原因,才能找到应对方法与策略来化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阻力,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了多个环节.只有把握好其中关键,才能提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从过程角度看,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包括五个方面:坚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推进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旨归.  相似文献   

9.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在全党倡导和推行调查研究,并在中央苏区作了大量的调查,把调查研究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方法,这对于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环节;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作出正确决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在调查研究中贯彻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法宝;通过调查研究改进党风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之选。  相似文献   

10.
张悦 《传承》2011,(10):38-39,41
目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虽然已取得不少成就,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的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种类的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面临两方面的紧迫问题:一方面是进一步有效地大众化问题,目的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改善这门课在大学教育中的教学效果问题,目的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过程中的引导功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需要从各方面发掘有效的方法,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正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所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显得尤为紧迫。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境遇及路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理论有效传播的过程。正视网络化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挑战,全面透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形成理论大众化的整合力;改进理论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理论大众化的吸引力;优化整合传播媒介资源,提升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力;培育大批理论传播专门人才,奠定理论大众化的支撑力;建立全覆盖、立体式的理论传播体系,强化理论大众化的辐射力等五方面对大众化的实现路径进行构建,是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性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传播学的视域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个单向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的文化选择与互动的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从本土文化的视域看,它既是一个中国文化如何选择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内化过程;从外来文化的视域看,它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如何适应中国文化而融合创新的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的任务,我们必须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客体和文化主体的双重角色和地位,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才能有效超越两种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文化阻滞力,真正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  相似文献   

14.
赵洪涛 《传承》2011,(26):40-41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始,就十分重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期以来,党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我们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探索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已成为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和提升大众化理论研究层次的迫切要求。文化自觉是人的主体自觉性在文化发展上的体现。探索规律,就是对关系的研究,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规律的内在要求;依赖于高度的文化自觉揭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其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其对象的关系,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规律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梁小军 《前沿》2013,(17):21-23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在全党倡导和推行,使调查研究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方法。调查研究是了解社情民意的根本途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调查研究是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调查研究是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法宝;调查研究是改进党风的基本环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之选。当前,借鉴吸收中央苏区调查研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推进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向阳 《传承》2011,(10):40-41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始,就十分重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期以来,党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我们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途径,必然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系统。它具体由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扫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理论性与艺术性、实践需要与主体觉醒等四个方面的双向互动组成。这些途径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向了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张瑞  赵君 《前沿》2013,(15):30-32
理工类高校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但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存在信仰教育与现实不相适应,课堂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不相适应,大众化教育与主体不相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与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等问题,做到坚持一个体系、强化两个结合、构建三组向度、协同四支队伍是理工类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命运.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走过了30年的历程,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认真回顾和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于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