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邬沈青 《学习论坛》2010,26(8):77-80
现代民主政治要求公共权力的运作必须符合主权在民的要求,反映人民的意愿。但是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公共权力与人民意愿的冲突和背离却一直是难以摆脱的困境,法治的诞生使政治发展和民主政治开拓了新的历史进程。法治开启权力的理念之门,法治是权力监督的基础和核心,法治蕴涵着权力监督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从依法治国的含义、由来,到我国乡村法治权力构建存在的现实问题,看乡村法治权力建设的五个对策.只要我们正视问题,抓住关键,着眼长远,勇于落实,就一定能搞好乡村法治权力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完善问责制,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有效控制,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路径。域外党政官员问责制具有法治化程度较高、问责主体广泛、问责范围广泛,责任归属明确等显著特点。我国问责制存在的主要障碍,在于缺乏统一的问责法,监督问责机制大多虚置,权责不明、责任不清以及问责程序不规范,有必要借鉴域外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问责制实践,完善我国官员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4.
孙力 《探索》2005,2(3):45-50
权力监督对法治的诉求越来越明显和强烈,实际上这源于现代政治文明质的规定性,是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必然要求。权力监督的实施,首先涉及到权力的理念问题。法治的诞生打开了终结绝对化权力的理念之门,意味着权力的运作要符合法律的要求,法律的规则迫使掌权者按既定的行为方式行事。权力监督有不同的实施方式,但对法治的诉求是它的基础和核心。从社会主义权力监督的“人民当家作主”这一价值取向上,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它对法治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权力法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逻辑与底层架构,其根本要义是实现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法治化的过程嵌入在国家治理之中并与国家治理的多重逻辑产生着张力,由此形成了权力法治的实践困境。这些张力体现在四个方面:依法行政与指令式治理之间的张力,纵向制约监督与组织联盟之间的张力,横向制约监督与组织依附之间的张力,制约监督机制的稳定性与政治统合逻辑之间的张力。破解这些张力,需要着眼于国家治理的体制特征和内在逻辑,建立和完善以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为对象的功能性分权体系。  相似文献   

6.
文学平  苏婉儿 《求实》2001,(7):24-27
话语对人们有一种巨大的支配力量。邓小平权力话语可以概括为三个自足的话语命题 ,通过对这三个命题的解读我们发现它蕴涵着深刻的历史语境 ,体现着权力异化、权力归化、权力法治化的思想精髓 ,这些思想将有助于我们法治理念的进一步形成和法治国家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樊清华 《求实》2005,2(4):92-94
法治权力理论的本义,要求权力的产生、运行、终止,都应在法律的框架内实现,做到权力的实质性民主与程序性民主的统一。我国乡村法治权力建设,追求实质性民主较多,完善程序性民主不够。必须在六个具体措施上加强乡村法治权力的构建,以实现我国乡村法治权力实质性民主与程序性民主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权力控制:预防职务犯罪的法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职务犯罪的“社会本位”之假定,我们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视野,认为职务犯罪是“权力——权利”结构性失范情况下的权力“异化”。预防职务犯罪的关键在于权力的控制,这可以通过人治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法治来实现。国家和社会二元化互动关系使法治模式成为最可靠的选择。我们可以通过两条路径达至对权力的控制:一是实现社会自治,以权利制约权力;二是建立法治国家,以法律约束权力。本文最后,基于我国职务犯罪的现状,提出了预防职务犯罪较为具体的法制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廖勇 《学习论坛》2007,23(7):70-72
法治社会中的司法公正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司法体制、法官素质、监督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面临诸多障碍,应针对妨碍司法公正的成因,在实现司法自治、司法自律、强化法官素质等方面探索保障司法公正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作为整体来说是国家权力原所有者。但是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却是人民委托的国家机关及基公职人员。国家权力的先例不当或滥用,是产生腐败和损害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因。正因为如此,现代民主政治在确立“人民主权”原则的同时,也确立了法治原则。法治原则不只是限定公民不得有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求国家权力必须置于法制的规范之下,其整个运行过程(包括权力的配置、获取、行使、监督等环节)都必须严格依法,从而使国家权力既有合法的权威,又不致损害公民的权利。所以,以法来严格规范国家权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求实》2015,(8)
党员干部的权力伦理建设,是社会精神风貌和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少数党政官员权力伦理的宗旨意识迷失、责任向度迷失、自律意识迷失。后现代主义流行、消费主义盛行、行政问责制度缺失是造成少数党员干部权力伦理迷失的主要原因。矫治党员干部权力伦理迷失,必须加强党性教育,培育和强化党政干部的公共节操;重构社会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党政官员的权力行为,建立有效的党政官员权力运行监管机制;理顺分配关系,创建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12.
任中平 《探索》2015,(2):78-84
权力腐败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但最为关键的在于其制度根源,即领导者尤其是"一把手"的权力过分集中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具体来说,主要在于现有的权力结构不科学和选用干部体制不合理这两大弊端。无论是我国历史上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腐败斗争的经验教训,还是学术界关于反腐败斗争的理论研究,都充分表明:只有把民主与法治结合起来,同时推进民主和法治建设,才能驯服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从根本上治理权力腐败。  相似文献   

13.
正建设法治政府、重塑政府职能一直以来是政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角度,明确将"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列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权力清单制度的产生,旨在以清单公开的形式对政府行政权力进行明确界  相似文献   

14.
董必武的法治思想包涵着丰富而深邃的价值意蕴。从宏观层面的形式结构上看,董必武法治思想是由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等维度构成的价值要素系统;就其微观层面的实际效用而言,它又包括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具体功能目标。对于董必武法治思想价值意蕴的分析,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董必武法治思想内涵和作用的全面把握,而且对董必武法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为依托、全面依法治国为抓手,致力于实现法治中国的战略定位,为实现监督公权力反腐败法治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习近平阐述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关于监察法治论述,并付诸当下中国监察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法治实践。建基于权力监督全覆盖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监察法治论述着力于腐败治理制度化,实现执政党长期执政;推进监察体制改革,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实现监察法治化;主张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进行宪法修正和制定监察基本法,确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宪法定位和监察权运行的基本法治遵循;依据监察改革法治原则,强化外部监督制约与内部专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从制度上实现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有效监督,推进监察权运行机制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人们的利益矛盾和纠纷亦不断增多,并以各种不断发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方式集中爆发,以民生为代表的利益问题日益引人关注。法是人类社会利益矛盾纠纷不可调和的产物,法治能够为民生问题提供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有效解决途径,因此,解决民生问题,要走法治的道路。当前,中国法治还不能有效应对民生发展的需求。只有加强建设,才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有力的法治保证。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历来是我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点。不断加快农村法治化进程,是促进和谐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必要保障。为了适应和谐农村建设的需要,应全面贯彻法治原则,在培育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健全农村法律制度,整顿司法秩序。  相似文献   

18.
公民社会的崛起为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公民社会在权力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发展公民社会完善权力监督体系,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体制,优化政府职能,促进第三部门发展,推进社会自治,构建公民参与文化。  相似文献   

19.
"以权利制约权力"视角下的舆论监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战备  金太军 《探索》2005,6(4):63-68
从权力制约思想的发展史来看,以权力制约权力模式作为权力之间的内部制约机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这种模式的现实局限性也是明显的.相对于以权力制约权力这种权力之间的内部制约机制来说,以权利制约权力可视为社会对权力的外部监督机制.这一机制所要建立的是受治者对于施治者的监督,是体现民主性质、与公民的民主地位相称的制约与监督.舆论监督是以权利制约权力这种社会对权力的外部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民主性质的监督,是政治文明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法治建设与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新目标,法治与社会治理有着内在的契合性,能够有效地回应社会治理的基本诉求,促成社会治理所需的秩序,丰富社会治理的形式。在法治视角下,法治思维是实现社会治理的基本共识,法治方式是实现社会治理的价值选择,社会善治是实现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推进社会治理的法治路径要通过立法、行政、司法等相关环节的完善,以立法为社会主体提供完善的规则体系,行政施行高效能的行为模式相配套,司法处理社会关系坚持公平正义,从而促进社会治理机制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