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闻涛 《文明大观》2001,(8):23-25
2001年6月1日,在这个全世界儿童欢乐的节日里,记者却走进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不惑之年的张安子夫妇回忆起为救同学丧生水下的儿子,禁不住悲泪长流:“我的儿啊,他拿命救人,换来的却是冤仇呵!”而说起自家的房屋被法院判给了救人者的父母,张来万夫妇亦是泪水涟涟:“纵是张安子的儿子救了我的儿子,法院也不该把我的房屋判给他呀!”  相似文献   

2.
漫画与幽默     
救错对象三个年轻人从水里救起一个美国政客,他很感激他们,问他们需要他帮什么忙,以回报救命之恩。第一个说:“我希望进入西点军校,但是,我的成绩不理想。”政客说:“不要担心,这个问题好办。”第二个说:“我申请进入安那波利大学,但是被拒绝了。”政客说:“没问题,你会进去的。”第三个说:“我希望被埋在阿灵顿国家烈士公墓。”政客说:“公墓?为什么?”他回答:“如果我父亲知道我救了你,他会毫不犹豫地把我杀掉。”谈名气三个美国商人在俱乐部谈论什么是名气?一个说:“名气就是应邀到白宫去和总统会谈。”第二个说:“…  相似文献   

3.
《今日海南》2011,(6):11-11
“盲眼神探”“独眼警官”“当代保尔”……黎定琦的绰号很多,都是百姓送的。他的生活习惯有些怪异:看电视用望远镜、读手机短信似用鼻嗅。他自称命是老百姓所救,愿拿命还老百姓……  相似文献   

4.
姜少勇 《政策》2004,(9):54-54
读书是一种享受。它不仅能给人以知识和力量,而且还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唐代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写道:“寂寂寥寥杨子居,岁岁年年一床书。”道出了读书的乐趣;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马上、厕上、枕上”读书法,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5.
他在一家公同担任办公司的经理,月薪800多元。村民钦佩他善经营、会管理的本事和苦干实干的精神,便一齐给他投了信任票,推选其为村民小组长。他没有辜负村民们的期望,毅然辞去了经理职务,当上了乡村里最小的“官”。他今年38岁,名叫王发青,是甘肃省敦煌市杨家桥乡中渠村四级农民。熟悉他的人无不为他的朴实灵敏所深深折服:种净投.能吃苦等累‘县个好种十:农闲时节.顶风冒雨开着小四轮拖拉机跑运输,仅半年就挣来万儿八千的票子。他家的小日子红得似火,甜得赛蜜,村民们莫不羡慕。1996年底,敦煌市宏福装卸搬运公司老板慧眼识“…  相似文献   

6.
他是蒋介石的“文胆”,本质上却是一个极有新闻天分的人。“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困扰了他一生,重返新闻界的愿望终究只是一场梦。他说:“我搞了大半辈子的政治,我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从政而又不懂政治,投在蒋先生手下,以至无法自拔,于今悔之晚矣!”  相似文献   

7.
劳斌同志:修身使人高尚,使人能成为对人民有益、对社会有用之八,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就我耳闻目睹的情况来说,往往又使人产生别种想法。传统的修身现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其中,“为人谋而不忠乎”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两条列在前面。所强调的意思是:与人共事要讲“忠”,即忠诚、忠实;与人相处要讲“信”,即信用、信誉。这些意思,就是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仍不失为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原则。可是,眼下一部分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变得很复杂。你讲“忠”和“信”,他搞“假”和“骗”,有时弄得吃亏还不知道是怎么吃的。有的…  相似文献   

8.
孔子十分重视德育的作用。首先,他认为,德育决定着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还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孔子极力主张“德治”,强调“为政以德”。其次,孔子认为,德育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圣贤君子的根本途径。在人性的认识上,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的命题。他认为每个人的天性基本上是相近的,人的善恶好坏是后天环境习染的结果。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特别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培养出笃…  相似文献   

9.
冯志飞走了,为了挽救一名轻生女子,他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然而,他的英勇、他的善良、他的不顾一切,却给人们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当那个落水的女子向周围的保安员说到“他凭什么救我”时,许多人开始质疑,保安员冯志飞到底该不该去救,值不值得去救?这不由得让笔者想到了另一个相关的事件,八十年代的时候,一位大学生因为救了一个农民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国家花了这么多钱去培养一名大学生,对于社会的价值,显然应当比一个农民更“珍贵”,因此当时社会上也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到底该救不该救?同样是救人,虽然年代、角色转换了,可道理是一…  相似文献   

10.
《人权》2008,(5):51-53
秋风萧瑟,竹影摇曳,在湖南益阳市的会龙山公园里,青松翠竹静静地守护这一片庄严的墓地。2007年9月28日,一位伟大的人物刚刚魂归故里,安息在这里。“何博士是犹太民族不能忘记的中国人,他冒着生命危险全力援救犹太难民的义举将永为传唱。我们有一句名言:救人一命就像拯救了一个世界。而何博士救了数干人,其义薄云天之举足以让犹太人世代缅怀。”  相似文献   

11.
《创造》2008,(5):40-41
“我找不到母亲,就拼命来救北川的老乡。救他们就是救我母亲,我想母亲能理解他的儿子。”  相似文献   

12.
年方17岁的施伟飞是江苏启东市职工学校94级职工高中班的学生。他一天深夜独救5人,被人什传为佳话。今年2月11日夜10时,一辆轿车在与其他车会车时失去平衡,一头栽入路边近两米深的河中,很快被激起的波浪吞没。这一幕惨剧刚好被骑行在它后面的施伟飞目睹。“救人要紧”,他来不及多想,将自行车~甩,飞身跃入水中,他不顾河水冰冷,潜水游到倒扣水中的汽车旁。首先想到的是救驾驶员,他用力拉开驾驶室的门,拉出驾驶员黄德辉。紧接着,施伟飞又打开驾驶室后边的门,拉出车后座的两个人。此刻,施伟飞浑身泥水,手脚已经麻木。当他得知车…  相似文献   

13.
魏征是唐朝初期的封建主义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出现,他功不可没。《旧唐书》说他与李世民“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万言”。  魏征少年时代孤贫落泊,后出家当了道士。隋朝末年,他参加了农民起义,再投窦建德,出任起居舍人。窦失败后,他投太子李建成。公元626年7月2日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其兄李建成及其弟李元吉并代李渊为帝后,擢魏为谏议大夫。此官的责任就是“掌论议”,可对皇帝“规谏”。  其实,魏征原来是支持李建成的。因为李建成既是长子,又是太子。只待高祖李渊死后,他就是皇帝。但此人却是酒色之徒,…  相似文献   

14.
秦亡后,楚、汉争雄。起初,军事实力楚强汉弱(楚军40万人,汉军10万人),而楚终为汉所灭,其胜败之机何在呢?各有各的说法。项羽自恃“力拔山兮气盖世”,宣扬他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因此,他对最后的覆亡只能归因于天意:“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说明他输得糊里糊涂,至死不悟。汉高祖刘邦于胜利后置酒南  相似文献   

15.
实施义务教育:“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华东师大教科所所长唐安国效率是产出与投人的比值,原本是一个经济学名词,引人教育领域后,教育效率是指:以一定的投人(资金、设备、师资等),通过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增量,或提高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等措施,使教育获得...  相似文献   

16.
囿于见危不救内涵不清,理论界对见危不救入刑问题形成“肯定说”与“否定说”的分歧。见危不救是指能够提供救助且救助对自身或第三人无现实危险却不提供救助、造成死亡结果的举手不劳。见危不救入刑是刑法积极应对见危不救现象的应然之举,是完善见危不救法律规制体系、纠正刑事司法长期偏误的内在要求,是刑事立法兼顾罪刑法定与罪刑相适应两大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理应得到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17.
论快乐主义     
古希腊哲人伊壁鸠鲁是快乐主义哲学的开创者,他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是最高的和天生的善。”其实,比他还早,中国古籍《管子·内业》就说过:“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把快乐作为人生的基本目标绝非错误,而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的标志。动物是消极地适应自然,其生存本身仅仅属于必然王国;只有人才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进入自由王国,享受理想生活实现所带来的美好和快乐。这恰恰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顶多只能采集,而人则能生产。  相似文献   

18.
你有病啊!     
忽然听到湖里有人喊:“救命!救命啊……” 唐汉急忙奔过去,一眼就看到了落在水里的女孩。唐汉来不及脱衣服就要往湖里跳,却被一位年轻人制止了:“你不能下去救!”唐汉急着说:“我不下去救,那你快下去救啊!”年轻人回答:“我也不能下去救。”唐汉火了:“我不能下去救,你也不能下去救。这女孩,你让谁去救?”年轻人就说:“领导去救。”  相似文献   

19.
王文江 《协商论坛》2008,(12):28-29
他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是一个低调的人,谦逊而温和,务实而忠诚。翻开他的履历:省政协九、十届常委,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副主席、焦作市“三自”爱国会主席,博爱县政协常委、博爱县“三自”爱国会主席。“民族宗教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政协委员”等众多荣誉和光环,为他的人生增添了独特光亮。在省“两会”召开前夕,记者走进了他——贾九宝。  相似文献   

20.
日前偶然读到胡适的一则轶事,说他晚年与老友梅贻琦诀别时,看到梅的家属唱歌祈祷,勃然大怒,大声说:“这是愚蠢!”论者认为,“这与他少年时代铸塑成的无神论思想是前后一贯的,颠沛造次,不肯须臾忘却,老而弥坚,确实难能可贵。”这使我想起鲁迅对死的态度,他在去世前四十五天写过一篇以《死》为题的文章,明言“我是到底相信人死无鬼的”,自称是对于死的“随便党”,而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始终把死看成“自然的法则”,所谓“花开花落两由之”。鲁迅和胡适两人后来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甚至颇为对立,但是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这两位大师在漫长的岁月中,却始终坚持他们早年所倡导的科学精神,至死靡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