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29年发生的“中东路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极其复杂的重大事件。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事件的起因、性质及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因此,有对此问题重新加以研究和评价的必要,从历史中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段永富 《世纪桥》2013,(11):66-67
1929年发生的中东路事件是中苏间的区域性事件,美国插手其中,以维护《非战公约》为旗号,广泛联合其他国家,向中苏双方施加外交压力,为中东路事件的最后解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这既是美国长期对东北的利益需求使然,同时也为了避免废除其在中国治外法权,从而有利于美国操纵和利用南京政府,使其为美国在华和在东亚的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3.
"中东路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极其复杂的重大事件,在中共党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史学界对此事件的背景、性质及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异说纷呈.同时,理清"中东路事件"和"中东路战争"及"中东路的问题"的关系,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对"中东路事件"的回顾与反思,从中汲取有益的史鉴确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中东路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极其复杂的重大事件,在中共党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史学界对此事件的背景、性质及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异说纷呈。同时,理清中东路事件和中东路战争及中东路的问题的关系,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对中东路事件的回顾与反思,从中汲取有益的史鉴确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中东路事件中共产国际的策略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慕向斌 《理论学刊》2003,2(3):104-108
由于共产国际建立的特殊性,联共(布)始终执其牛耳.在初期它还能和各国共产党平等地讨论问题,列宁逝世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面对世界革命利益和苏联国家利益的矛盾,共产国际往往维护苏联国家利益,结果给兄弟党的革命造成负面影响.共产国际在中东路事件中采取的策略就是以苏联国家利益为核心的表征,它一方面加速了中共党内持不同政见者同中共中央的分裂,另一方面导致中共中央第二次"左"倾冒险主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应对中东路事件的策略,实际上是以共产国际六大的"第三时期"理论为依据的。陈独秀三次致信中央,对中央处理中东路事件的策略以及大革命以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传统观点对这三封信都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陈独秀丧失革命立场,形成取消主义思想的重要标志。客观地分析,陈独秀的三封信尤其第二封信中虽然包含错误意见,但正确的、有价值的主张占主导地位。然而,当时的党中央认为这是陈独秀已沦为托派分子的标志,最终把它作为开除陈独秀出党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7.
刘少奇与中东路工人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阳 《世纪桥》2009,(5):19-20
刘少奇在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期间,正值中东路事件发生,并由此引发了中东路工人运动。刘少奇根据中共中央的精神,下发了一系列文件,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并两次亲临哈尔滨直接领导工人的斗争,在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对陈独秀来说,1929年是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的政治生涯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转折。他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同中共中央的分歧和争论,在这一年日益发展、公开化,并升级为与中央直接对抗,他因之成为所谓“党内反对派”的代表。最终堕落为托派头面人物,从而真正走上了与党分道扬镶的道路。也正由于此,这一年陈独秀被党  相似文献   

9.
郜合启 《党史文苑》2007,(6):46-48,50
1934年夏,在当时的中国国都南京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日本驻华副领事“失踪”事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10.
风云际会的满洲大地 -- 中东路的由来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翌年与日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同意把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但这一规定遭到对东北早已垂涎三尺的沙俄反对,于是沙俄勾结德国、法国强迫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  相似文献   

11.
日本帝国主义把向境外移民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基于强化其殖民统治,推行所谓“皇民化”,“建立大东亚新秩序”,实行其侵略图谋的一个重要步骤。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侵略,特别是从移民入侵开始到掀起移民狂潮,充分暴露其实行殖民统治的罪恶目的,进一步向世人昭示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进行侵略、扩张的野心蓄谋已久。  相似文献   

12.
2008年6月11日、12日在北京举行的朝日关系正常化工作组会议上,朝方表示愿意就1970年“淀”号客机劫机者——“赤军”成员的引渡问题提供合作。那么,这些“赤军”成员当年为什么要劫机去朝鲜呢?  相似文献   

13.
济南事件发生后,中共力图将反日、反国民党及发动民众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革命高涨论"的影响下,反日、发动民众的落脚点在于反国民党,随着对革命形势认识的深入,争取民众、积蓄力量成为其政策的核心.在争取民众的斗争中,国民党占据了上风,国共两党并没有因济南事件的发生出现根本性的力量转变,不平等间的殊死较量仍在持续.  相似文献   

14.
中东铁路,原称东清铁路或东省铁路,修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沙皇俄国通过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而修筑的,贯通中国东北三省并与俄境内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它既是沙皇俄国政府侵略中国的一个结果,更成为其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桥头堡。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沙俄在华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各种特权。  相似文献   

15.
回顾中国与中东交往的千年历史,有经贸往来、人文交流、人口迁徙等,但进入20世纪更多的是人文交往,2014年中阿双边贸易2512亿美元。中阿贸易占中国外贸的比重较小,而随着2016年习近平主席的出访中阿交流重点转向经济、文化领域,这是一个新的开端。  相似文献   

16.
2011年,以"自由"和"人权"的名义,美国及西方发动了"利比亚战争",在基地组织的帮助下顺利推翻了卡扎菲政权。2013年,美国及西方又以反恐的名义发动了"马里战争"。促使美国决定加大反恐力度的,是2012年9月11日的"班加西事件"。基地组织和美国及西方之间的复杂关系,让人眼花缭乱。不过,美国所有的公开和秘密的活动都指向了一个方向,即全方位驱逐中国在非洲和中东的影响,将整个世界变成了围堵  相似文献   

17.
1929年爆发的中东路事件对东北地区我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影响极大。近年来史学界对此问题已经有所论及,但认识仍不一致。本文试图谈谈个人看法,以就教于读者。要正确评价我党对中东路事件的策略,首先必须搞清楚中东路事件的性质。近年来,史学界有的学者不同意中东路事件是国民党反动派与东北地方当局发动的反苏反共事件的说法,他们认为:“中东路事件,是当时的中国当局为维护国家主权与苏联为维护既得特权的冲突,可以认为,张学良要收回中东路是正当的,无可非议的。”这种说法如果能成立,那么我党对中东路事件的策略就势必被否定。笔…  相似文献   

18.
田文林 《党建》2012,(9):59-61
"9·11事件"后,美国中东战略日趋转向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霸权战略,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发动两场反恐战争和进行"中东民主改造"。美国本想更牢固地掌握中东地区主导权,却使该地区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并导致了美国最大死敌——伊朗作为地区霸权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19.
段永富 《世纪桥》2010,(1):53-54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苏联为了维护其边境安全,单方面与日本、伪满洲国就出售中东铁路"所有权"数度谈判,最终签订了"苏满关于中东铁路转让协定"。该协定的签订,不仅违反了《中俄协定》,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而且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步伐。  相似文献   

20.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军事战略上,蒋介石积极备战,若战争不可避免,可以在战略上不致失利;在政略上,蒋却希望卢沟桥事变为"局部冲突",可以"和平解决",且企图通过展示自己的抗战决心,提醒和震慑日本,达到免战、不战而维持现状的目的。对于蒋介石究竟是战是和,日本、华北当局和社会舆论有着不同的认知与理解,这对华北抗战及整个抗日战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