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多诺认为技术理性统治下的整个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丧失了艺术对社会本应具有的批判性,自律性消解、真理性内容缺失、虚假审美娱乐感以及对艺术操纵等已成为现代文化工业的基本特征。作为一种"反"艺术,文化工业蜕变为审美乌托邦,不具有任何审美价值。阿多诺关于文化与工业、文化工业与艺术审美等关系论述,对于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实践具有积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艺术中的审美愉悦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主要原因,但审美愉悦仅仅是艺术提供的精神愉悦的一部分,不能用审美愉悦覆盖艺术所提供的精神愉悦整体。本文试图分析审美愉悦覆盖艺术整体愉悦的原因:一是在艺术与美学学科的关系上,艺术的审美理论成为艺术理论的替代;二是在艺术实践上,用审美经验覆盖艺术经验。本文认为,艺术鉴赏本身具有理解的性质,在艺术理解过程中也具有精神的满足感,这也是艺术的精神愉悦的来源之一。在艺术理解中,解释的愉悦和审美的愉悦是融合的。  相似文献   

3.
音乐素养的培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文杰 《前沿》2009,(3):189-191
音乐对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音乐作品表达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大大开阔人们的文化视野,提高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人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和审美价值。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张利群 《桂海论丛》2007,23(2):31-34
和谐社会的审美精神,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的需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文化中积淀着和谐意识与和谐美精神,建构起和谐精神的根基。现代和谐社会在继承发展中,以其现代意识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生活的品质,弥合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和矛盾,从而以审美精神建构和谐社会,使和谐社会呈现出审美化、理想化与现实性、功用性结合的特征,体现出和谐社会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艺术经济学的角度看,艺术欣赏(鉴赏)就是艺术消费.艺术消费是人类特有的以满足精神审美需要为目的,以艺术产品为对象的审美活动.而艺术消费过程可以具体化为感受知觉过程、理解领悟过程、情感体验过程、想象超越过程和内化升华过程,各个过程对艺术消费主体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它们共同带给消费主体深浅不同的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程度不同地满足着人们的精神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6.
艺术美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星 《理论月刊》2001,(7):21-22
针对关于艺术美过于表象化的界定,提出艺术美概念的内核:从艺术的存在论和发生学角度看,艺术美是以艺术作品为载体的意识形态价值;从艺术美与艺术审美能力的关系来看,艺术美是与审美能力同步生成和完善于人类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整个社会实践之中,因此它也会在现代和后现代有不同形态。  相似文献   

7.
王德胜 《思想战线》2005,31(2):80-86
当代艺术的大众化努力,标榜并正在不断实现着艺术与当代大众的广泛对话,其基本核心是艺术活动、艺术家、艺术作品与当代大众日常生活状态之间的相互趋近和认同,艺术、艺术家和大众由此获得了共同体验和表达对于当代生活/世界的情感与文化价值态度的新的可能性.这种艺术的大众化努力,在与大众对话进程中将成功地架设艺术自身与大众日常生活的文化通道,日渐改变艺术的传统职责,并在当代审美文化中实现现实生活方式向艺术活动、日常生活经验向艺术经验的"跨越".  相似文献   

8.
一 应当承认,当代审美文化的最大变化,就是伴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政治的日益开明和娱乐行业的逐渐兴盛,以平民视角体现和反映大众情怀的行为与艺术,正在成为我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景观.  相似文献   

9.
论消费时代视觉文化的困境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斌 《求索》2010,(10):69-71
消费时代下,现代化大工业体系高度发达、人口高速城市化、电视等媒体文化产业高速发展、以电脑为代表的最新视觉技术飞速发展等等,这都使得图像以更高的效率生产和传播。传统的审美方式得以改变,社会的道德危机和信仰缺失等问题将人们带入了当代视觉文化困境。于是,回归传统的审美方式并倡导多元化的艺术作品,走向自然的真实视觉,并鼓励人与人的直接交流,从根本上摆脱商品拜物所带来的虚假幸福,以最终超越视觉文化便成了回应消费时代视觉文化勃兴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解读了图像的发展以及当今图像化时代的形成原因.认为在图像化的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面临着艰难的境遇——图像化的视觉霸权导致大学生艺术感受力下降、大学生的想象力下降、大学生审美娱乐化和通俗化.基于这样的境遇,艺术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权威角色,拓宽艺术视野,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教学形式,注重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和参与性,从流行图像中挖掘优秀艺术.  相似文献   

11.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现象。它之所以被从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成为人们的需要,就是因为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不可缺少的意义。艺术教育就是培养人们的思想感情、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观及艺术创造能力。艺术教育具有什么目的和作用,如何开展艺术教育,弄清这些问题,对在校园开展艺术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谢奕  门小勇  李鹏 《前沿》2007,1(5):204-205
本文通过对于艺术和审美的理解分析了艺术与审美的关系,提出了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创作者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信息和设计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艺术和审美代表着人类的不断探索精神,它最终要展现的是人类全新的精神境界;艺术和审美智慧是一种有情感介入的、整体性的思维模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消费者的体验成为了首要的需求元素,尤其是审美体验与审美消费,而审美哲学中的享用价值与实用价值的两种属性主导着人们在消费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过程中的选择倾向。本文从韩剧现象入手,同时对审美的起源与艺术的产生进行分析,探讨了审美哲学的两种属性,并以博物馆审美经济为例分析了审美哲学两种属性兼顾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路径。  相似文献   

14.
审美活动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审美娱乐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创新功能.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新的文学种类,与20世纪兴起的电影文学、电视文学一样,具有迥异于传统文学样式、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品位.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形式,其审美特性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网络文学通过对直接感觉欲望的表现,审美价值趋向娱乐化;通过通俗、简单的语言表达,实现了审美取向的大众化;读者开始参与网络文学的创作,其审美趣味渗透到文本内部.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文化正在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视觉符号构成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并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视觉文化通过意象与幻觉制造,引导人的欲望,诱导人们认同其传达的意识形态理念,实现了对人无意识层面的直接控制,成为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新的控制形式。当代中国要实现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传播,需充分发挥视觉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视觉消费文化"中的转化及实践,提升视觉文化传播主体的素养和审美能力,规范视觉文化传播的法律和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12,(8):102-103
中方代表范迪安:博物馆的功能,总是要在为人们提供审美的愉悦之外,实现一些文化认知的目的。甚至可以说,审美的愉悦有一些共同点,是比较永久性的。但是文化的认知却跟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博物馆的功能,一方面保持提供恒定性的审美愉悦,一方面要不断去建构新的文化认知。主题、形态、风格、媒介等等博物馆原有的作品都完全不同的当代艺术品,进入到博物馆空间之后,会产生强烈的反差,这不仅仅是属于视觉体验的,更是古代与今天、个体与历史、新与旧等等这些观念  相似文献   

17.
民族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寄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需求,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探讨民族建筑入手,阐释了贵州侗族建筑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8.
悲剧艺术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以其哀伤的叙事情节和悲愤的情感震撼人心。而中国悲剧艺术独特的文化视角,向人们展示了悲剧艺术的鲜明特征,它唤起人们对正义、崇高、良善的心理认同,激发人们对审美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19.
黄长安 《求索》2012,(1):124-126
孔子在一个"礼崩乐坏,文质分裂"时代中,想要重构礼乐的制度,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周公制礼乐降低了礼乐文化的传统巫术色彩,孔子对礼乐文化的重构,则是是从自己对社会,对人的理想追求出发,强调音乐的娱乐审美功用和社会政治功用。本文分析了孔子的音乐精神娱乐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的一些内容,孔子的"三月不知肉味",对音乐极为痴迷,但是,孔子强调音乐的娱乐功能的同时,也否认音乐并不是享乐的,而是有着个人教化作用和治理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海力波 《思想战线》2011,37(5):6-10
当前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在侧重发掘"艺术的社会性"的同时,却相对忽略了对艺术这一审美本体的言说,导致未能对艺术创作与审美批评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直接有力的回应。在具体的研究路径上,艺术人类学可以将对不同文化中审美认知体系的发掘与建构、尤其以对不同审美认知体系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作为重点,从而为深化艺术人类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视野,凸显出艺术人类学的学科特色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