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化过程中的乡村文化变迁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胜 《理论探索》2006,1(5):12-14
在中国,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所滋生出来的乡村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有着特定的情态、理念和精神气质。物质经济生活的变化导致乡村文化的变迁当然不是自今日开始的,但自中国加快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后,乡村文化所受到的挤压和冲击却是前所未有的,其没落与危机日甚一日。乡村文化的变迁从规模上看是“颠覆性”的,从过程上看是“冲突”与“和解”的过程,从形式上看则体现了“肢解”与“整合”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李菁怡  周建 《学理论》2013,(19):52-54
现代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内涵,不同的发展内涵对现代化目标的要求不同。西部地区现代化的内涵与西部大开发的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在两个层面上显示出其基本内容。如何加速实现西部地区的现代化,西部地方政府必须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关注人民的信仰选择,同时,帮助人民实现这种选择。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了现代化进程。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全球化相互交织、相互促进、此起彼伏、风起云涌,使得当代中国的现代化时间紧、任务重、转型急。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既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层面,也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有力杠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同样离不开文化方面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形成了三类文化并存,两大矛盾突显的格局.为了推动文化的现代化,中国的文化建设应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以法治文化建设为重点,着眼于创新。  相似文献   

5.
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可以以人民公社制度的创建与解体为典型案例,分析国家塑造社会同时又被社会反塑造的双向过程.人民公社制度是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典型建构性特征的制度,它象征着国家权力在社会范围内的超限度扩张.而它对社会的过度嵌入则导致了社会自主性要求与国家全能要求之间的冲突,并最终导致社会的反抗以及自身的瓦解.因此,制度的立废实际上体现了国家与社会的权力博弈,而国家应该认识到权力的生长过程是国家与社会互为建设性的塑造过程,两者互赖关系的维持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30)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在内的全方位建设。其中,文化建设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没有文化上的进步,就不会有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现代化。因此,深入审视和探讨文化建设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深圳建市后的第一个十年:人口总量超百万、人口结构明显优化、人口总体素质大幅度提升;同时,文化建设由填补空白到文化建设意识逐步增强。第二个十年:深圳市由人口大城市变成人口超大城市、从业人口比重由过去低于全国城镇水平到高于全国城镇水平;同时,文化建设更加注重贴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与城市发展总体目标相衔接。新世纪后:深圳市逐步发展成为人口总量超千万的城市;同时,文化建设更加自觉、更加自信,积极实施文化立市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文化强市。  相似文献   

8.
曲凯音 《学理论》2012,(12):111-112
在现代化快速变迁的背景下,我国的村落文化也在经历着急剧的变迁。面对急剧变迁的村落文化,建立一种和谐、生态的村落文化是变迁中村落文化保存和创新发展的最好选择。束河古镇在文化生态的建设中,创造了保护求发展,发展促保护的束河经验。创造了民族团结发展、文化多元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村落文化生态建设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科学社会主义》2021,(4):119-124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性、方向性、基础性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在认识与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上经历了一个相对曲折的过程。如果说建设时期更加重视精神相对忽视物质,在改革开放以来更加重视物质相对忽视精神,那么新时代则更加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与动态平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物质与精神相互关系的根本遵循,为全面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24)
本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视角,从解读文化、多元文化与文化变迁的意涵入手,深入探讨纳西族由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变迁的历史阶段,对纳西族既往的文化进行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入系统解析,发掘纳西族的基本文化精神及其历史成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追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 ,相对滞后的政治文化是阻碍政治现代化的“瓶颈” ,因此 ,有必要对它发出“再三”追问。追问一是进行政治文化再批判的必要性在哪里 ,如何在再批判中凸显其指导、整合、铸造、调适政治现代化的价值与功用 ;追问二是必然融入全球化的政治文化能否以及怎样闯过“不被淘汰”、“体面融入”、“成为领先的一员”这“三关” ,用以服务于政治现代化 ;追问三是指导并推进政治现代化的政治文化的基础生态要件是什么 ?它们分别是邓小平的民主政治理论、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文化与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着力塑造政治文化精英载体。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进程与政治文化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广  童宁 《理论探索》2006,1(2):28-30
从意识形态的性向性方面和意向性方面划分来看,政治文化属于意识形态性向性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民族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密切相关,所以国家意识形态对政治文化的调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环境不同,意识形态本身的结构性状不同,政治文化的调整方式也会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变迁和文化矛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内含文化变迁,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对我国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而唐继尧就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历史风云人物,这期间也正是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以欧洲为核心向周围扩散之时.这次大浪潮使"西化"或"欧化"成为鲜明的历史发展潮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也开始在唐继尧执政期间促进了云南现代化的进程,唐通过留学日本、护国运动、发展工矿产业以及创办东陆大学为云南早期现代化广开风气、引进技术、积累资本、培养人才等等.  相似文献   

15.
民主共和制度的选择,使中国国家的成长逻辑由以文化权利为轴心向以公共权力为轴心转变,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制度条件。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次制度创新,辛亥革命未能通过有效的社会制度变革建立起一个支撑社会现代化变迁的制度框架,从而从根本上制约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过程离不开精神动力的支持,精神动力为现代化提供导向性、凝聚性和激励性的作用。现代化既是人类从现实社会向理想社会迈进的历史过程。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精神动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战略课题。本文全面阐述了文化建设对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集中分析了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8.
农民现代化与发展本体的时代性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自然——人——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本体论出发,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变迁,分析了农民现代化对中国农村现代化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作用。在社会转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农民作为发展本体的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农民今后的发展前途,同时也将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笔者认为农民作为“自然——人——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本体的其中之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是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从而实现农民全面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法律移植是实现我国法制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文章重点就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法律移植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法律移植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末、 6 0年代中的现代化研究 ,现代化语境下的政治发展理论往往倾向于把政治发展道路界定为朝着西方政治民主的进程 ,而随着 70年代现代化理论的衰落和 8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很快摆脱现代化规范式的理论困境 ,实现了从“现代化”到“制度变迁”的语境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