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琼 《理论视野》2014,(1):79-81
当前经济发展强调经济和生态的综合效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趋势之一将是生态化转型。从树立生态发展理念、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完善生态转型制度建设、提升产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探索我国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路径,以此展开对我国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践思路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31)
时代发展的脚步呼唤生态化科技创新。推动生态化科技创新,必须建设好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促进着生态生产力、推动了绿色与生态科技并进一步发展一次能源和新兴科学技术。对此,必须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的新型策略,即新建生态文明的科技创新价值观、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化政策支撑环境、基于三大产业的生态化科技创新的实施,推动生态化科技创新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试论生态文明的产业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文婷 《学理论》2010,(20):47-48
实现产业结构的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这就是要把生态化的原则和要求(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贯彻于整个产业结构的始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产业。为此,必须从技术支撑、制度保障和文化培育等方面来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4.
产业生态与产业共生是当前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生态学领域提出的两个前沿概念,推动传统产业组织的产业生态化转变,构建具有生态系统特征的产业共生体系是当前世界各国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理念在本质上的一致性、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市场失灵"现象和政府的公权代表性特征,都要求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积极培养生态人,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实现产业生态化,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探索实现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生态消费是一种平衡人类生存环境里各种构成关系的消费方式,它使人类的需求不因向自然界或社会的索取、消耗而破坏生态环境。从根本意义上说,生态消费模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支撑。目前我国的产业类型及产业结构还不能满足生态消费理念的要求,通过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来维护、建设生态化的产业环境势在必行。在生态消费需求的视角下,分析了生态产业发展应有的要素条件和我国产业结构现状,提出通过生态消费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生态消费、以自主创新推动生态发展以及建立生态消费的保障机制等措施,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生态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生态福利是人的基本福利,因此,必须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和谐)作为社会建设的基本方向.目前,重点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实施生态式开发脱贫致富战略,推进生态住区建设,倡导和践行生态化的消费模式.为此,必须充分发挥环境运动和环境团体在生态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要努力提高其组织化和规范化水平.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提供持续的自然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8.
李宁宁 《理论视野》2013,(11):74-76
【提要】在城镇化过程中,如果离开资源利用集约化和城镇功能良性化的发展方向,将会带来生态资源需求的增长以及生态供给的削减,导致生态赤字的进一步增加。因此,对新一轮城镇化,我们的对策思路是:新型城镇化要注重降低生态足迹——走低碳化、生态化城镇化道路,建立和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引导和推广低碳消费方式;新型城镇化要注重提高生态生产力——在产城融合中大力发展还原产业.提高新型城镇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新型城镇的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9.
屈群苹 《学理论》2011,(14):68-69
根据世界经济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与难点,探讨如何借助政策导向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可以构筑以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0.
崔盈 《学理论》2012,(23):221-222
国际法律制度价值取向的人本主义转向,要求运用生态话语来诠释和重新解构高等法学教育系统中各种因素间的生态关系,并为国际商法课程教学体系的进一步革新与完善提供新的视角和动力.国际商法课堂作为具有开放性的多元环境体系,影响教学评价的各类生态因子间呈现多维复合的样态,借助生态哲学理念,深入剖析当前国际商法教学的非生态化状态及成因,并以此为契机寻求构建动态、平衡、和谐、实用的生态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生态政治新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提出的政治生态理论在内含上和外延上均不同于国内学术界传统的生态政治理论。在内含上,把生态政治理论从以自然生态的维护为中心,转变为以政治生态化为中心;在外延上,把生态政治理论的研究领域从政治自然生态层次推进到政治社会生态理论及政治体系“内生态”层次。而这种新的生态政治理论强调的政治生态化,即指政治过程不再局限于政治体系内部的利益纷争,而且包括广阔的社会空间和自然领域。这种生态化的政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治体系“内生态”。文章认为,一个民主的政治体系如要保持其良好的内生态,必须以历史的传统性、目的的人民性、体系的开放性和运行的制衡性为其准则。二是政治体系的“外生态”,即政治体系与社会以及政治体系通过社会这一中介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互为助益的动态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生态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其生态化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也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要求。生态化的发展,要借助于生产力要素的生态化变革来完成。当前,我国的生态生产力系统发生了深刻的要素变革,是生产力生态化转型的核心体现。中国当代生态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变革体现在四个方面:生产主体从"经济人"转向"生态人";劳动对象从"硬资源"向"软资源"拓展;劳动资料优化从关注"水平维度"转向关注"生态维度";生产过程从"单向式"转向"闭环式"。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指出其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并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要实现上述目标,纳入法治化轨道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综合运用私法与公法的调整手段,特别要重视民法调整功能的发挥。民法既可以塑造具有生态意识的生态民事人,为生态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供基本交易规则,又能够促使民事主体保护生态,防止破坏生态的行为发生。我国民法必须实现生态化转型,其重点在于创设民事生态权、为民事主体设定生态义务以及规定生态侵权制度。  相似文献   

14.
刘晓红 《行政论坛》2014,(3):97-100
生态消费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居民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生态消费逐步提高,但还存在生态消费总量较低、生态消费意识薄弱、奢侈消费和攀比消费严重、生态产业滞后等问题。影响我国居民生态消费的因素有生态消费观念、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生态产业、生态产品质量、生态产品价格等。政府作为生态消费的主要推手,要承担生态消费的宣传工作,转变居民生态消费观念,发挥示范作用,创立生态型政府,通过减免税收、技术支持等手段,鼓励发展生态产业、建立生态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和合理的差价体系,并对消费者发放生态消费券。  相似文献   

15.
承认生态的商品属性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发展。发展生态商品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生态城市的必由之路。要制定有关的交易规则,形成生态化产业体系,建立区域生态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王刚  曹静 《学理论》2013,(4):28-29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把生态文明建设及其生态城市的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城市建设是我们实现经济与资源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科学发展观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要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途径,为中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指出了发展方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屹 《学理论》2010,(11):1-2
在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综述与综合性研究过程中,也需要通过马克思的具体理论观点和方法来挖掘和丰富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从马克思的分工与个性理论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发挥分工共同目标性的强大凝聚作用,打破分工壁垒,实现生态化分工体系与个性化劳动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与“四个文明”的关系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不是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的综合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传统四个文明建设反思的产物,生态文明的内容逻辑地包含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之中,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的有机统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就是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建设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普遍化休闲时代的来临和生态文明意识的日益凸显,生态休闲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方式的理想追求与现实选择。作为休闲方式生态化的范式转型,生态休闲是一种立足休闲的生态本性以及生态话语的实践转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理念,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规范人们的休闲行为从而实现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休闲观。它具有深厚的生态存在论、生态认识论和生态价值论哲学基础,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休闲类型及其价值要求,由此彰显生态集体主义的伦理原则、担当绿色生活方式的道德责任和实现生态自由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20.
陈少萍 《学理论》2012,(14):3-4
生态现代化是在20世纪产生的一场绿色变革,是在反省现代化发展基础上提出的对现代工业社会进行的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步入了现代化浪潮之中,在这期间,中国传统发展理念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而生态现代化注重生态价值的凸显,它体现的是一种使现代化走得更远的发展理念,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必须转变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实现生态化的转向,走生态型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