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83年“严打”以来我国犯罪率的起伏增长,向近年来所提出的犯罪控制目标提出了挑战。面对当前严峻的治安形势,我们需要冷静地反思这些年来的实践,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来考虑今后犯罪控制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需要具备的条件和应当采用的方法,从而制订和改进犯罪控制的战略规划。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阶级观点来分析犯罪现象,并且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在犯罪根源和犯罪规律上的根本区别。但是,马克思主义从不排斥不同性质国家在犯罪控制方面的相互借鉴,并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1997年新刑法的修订,罪刑法定原则随之确立,但是在刑法中犯罪概念中"但书"的规定却没有在新刑法中删去。然而,随着这些年来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化,司法实践的不断升级,犯罪概念中"但书"的规定也越来越不合时宜,其弊端也逐渐的显露出来,因此,犯罪概念中"但书"的规定也应该及时的删除。  相似文献   

3.
在许多学者眼中,"富二代"犯罪还远远没有演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从司法统计数据来看.青少年犯罪中"富二代"所占的比重的确很小,而"穷二代"、"农民工二代"等才是当前日趋严重的青少年犯罪的主要人群."富二代"犯罪的广泛热议,不乏媒体又一次成功炒作的成分.亦不乏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贿赂犯罪多为直接收受他人财物或者直接索取他人财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贿赂犯罪也逐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摆脱了以往直接给予财物的方式,采用其他变相的形式,以各种合法的形式来掩盖贿赂犯罪权钱交易的本质;二是在贿赂的过程中,贿赂犯罪中的"财物"已经逐渐由物质性利益向财产性利益转变,甚至向非物质性利益转变。那么,这种财产性利益,或者非物质性利益是否真能够成为我国刑法上所说的非法收受他人的"财物"。本文认为在现行立法和司法背景下,贿赂犯罪中的"财物"的范围不宜扩大至非物质性利益,但也不应当仅仅限制在钱财和物资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富二代"犯罪是当前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第一,"富二代"犯罪问题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是在当前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问题."富二代"犯罪历来存在,我国历史上和资本主义的财富积累进程中也出现同样问题.  相似文献   

6.
卧底证人是指为预防和控制犯罪,改变身份或隐藏身份资料,渗透到犯罪群体内部,搜集能够证明该群体犯罪事实的证据,从而在法庭上作证、指证犯罪的人。因此对他们的保护也应当高于对一般证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认为,法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包括"犯罪"在内的法学概念是从"绝对观念"这个最高的哲学概念经过层层环节推导出来的."绝对观念"经过精神、客观精神、抽象法三个阶段进入不法环节;不法又分为无犯意的不法、欺诈和犯罪,犯罪是不法的第三个环节,是真正的不法.犯罪具有虚无性,犯罪因为对法的否定成为严重的不法,又被法扬弃而恢复到法律所认可的常态.犯罪的哲学根据在于人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绝对不可能被强制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的是无被害人犯罪的刑事立法政策,探讨无被害人犯罪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问题,也涉及对无被害人犯罪的行政制裁以及社会政策的评析,通过论证,得出处理无被害人犯罪应该采取"轻轻重重"的理性政策,并在该政策的指导下,对我国无被害人犯罪的刑事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秩序"还是"自由"——有关网络实名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在带来前所未有的最大的自由的同时也为各种网络犯罪提供了滋生、成长的土壤,而网络匿名实实在在是网络犯罪爆发的根源,所以为了网络安全畅通、社会稳定,推行网络实名制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刑法中"恐怖活动犯罪"定义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铭暄  张杰 《法学杂志》2006,27(5):24-27
立足于刑法的角度,当前迫切需要对恐怖活动犯罪作出明确的定义.恐怖活动犯罪是恐怖主义在刑法领域的体现.对恐怖活动犯罪可以从目的、对象、手段、主体四个方面进行定义.恐怖活动犯罪应当主观上具有意识形态方面的政治目的,客观上采取足以引起社会恐慌的手段侵害不特定对象或特定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对象,恐怖活动犯罪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又可以是单位,但不能是国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是位检察官,也是位研究犯罪心理的博士。在对强奸犯罪的实证研究中发现,以往我们对这一犯罪类型有诸多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2.
"性贿赂罪"是否立法问题是在刑法学界长期存在的一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二十多年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性贿赂罪"立法问题既包含有法理层面的疑问,也包含有现实层面的疑问。性贿赂因其独有特征,成为贿赂犯罪中一种新犯罪方式,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将性贿赂犯罪纳入刑法调整范围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犯罪治理"作为刑事诉讼目的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明亮 《法律科学》2006,24(4):82-87
学界的主流观点以及现行立法对我国刑事诉讼目的皆持“二元论”的立场,即一方面为惩罚犯罪,一方面为保障人权,并没有把“犯罪治理”作为刑事诉讼的一个目标。从刑事政策的视角来看,这样的程序设计并不妥当。未来的刑事诉讼法修改,应该考虑赋予诉讼程序在治理犯罪方面的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14.
薛静  韩丽莎 《河北法学》2006,24(8):148-151
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已是不争的客观现实.透过犯罪现象的表面,折射的是青少年犯罪防控机制组织形式、运作方式、规范体系以及社会价值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和缺陷.在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今天,认真审视这些弊端和缺陷,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文明稳定发展,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条件的新变化,对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控制青少年犯罪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发展稳定等相关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5.
犯罪化原则与我国的"严打"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游伟  谢锡美 《法律科学》2003,1(1):38-43
由于"严打"政策本身蕴含着强烈的犯罪化观念及其行动,因此,在"严打"政策法治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与犯罪化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原则的关系.尤其要遵循最低限度干预原则、合理组织对犯罪的反应原则和刑法最后手段性原则,以免"严打"活动脱离法治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诱惑侦查已是广泛应用于诉讼实践的侦查手段。相应地,一些面貌和内容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犯罪(本文称之为被“诱惑”犯罪)出现在实体法领域的视野内,而目前对此却鲜见研究。被“诱惑”犯罪的刑事责任确定应当不同于普通的犯罪,既要从刑事法理考虑,也要从政策角度衡量。对于“犯意诱发型”犯罪,应当作为无罪处理;对于事先有犯意的“机会提供型”犯罪可以无罪、免于刑事处分或减轻处理;而对于事先有行为的“机会提供型”犯罪则应从轻处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探究调包手段的特征及其在犯罪实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的分析,对此类侵财犯罪如何定性的问题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假盐"类犯罪较为严重,危及百姓生命健康和市场经营秩序.通过对101起近四年法院判例分析,我国"假盐"类犯罪区域集中,类别多样,私人倒卖严重.为此,在防治此类犯罪中,应明确执法主体,从产、供、销几大流程的关键节点入手,发现规律,及时应对.在该类犯罪追诉中,首先界定工业盐性质,并注意法律适用中不符合安全标准与有毒、有害的区分,以及非法经营与他罪想象竞合问题.从而由打击到追诉,形成完整的"假盐"类犯罪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19.
犯罪化原则与我国的"严打"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社会治安状况恶化,严重刑事犯罪频发的状态下,“严打”政策的实施在所难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惩治犯罪的迫切愿望和对社会安全感的强烈需求。但“严打”毕竟是对刑罚权的一种特殊分配,由于“严打”政策本身蕴含着强烈的犯罪化观念及其行动,因此,在“严打”政策法治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与犯罪化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原则的关系。尤其要遵循最低限度干预原则、合理组织对犯罪的反应原则和刑法最后手段性原则,以免“严打”活动脱离法治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社会,毒品、走私、黑社会性质等有组织的上游犯罪、贿赂犯罪手段成熟、隐蔽。在侦查、指控这些犯罪时获取真实、稳定的证据是刑事侦查工作面临的一大困境,而有效的自首、立功制度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难题。目前,"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作为避免取证困难的有效手段已为许多国家采用,从刑事司法理论角度看,我国有必要引进这一制度,同时应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