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绿色经济发展内在构成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刚 《求索》2011,(9):49-50,72
绿色经济是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的经济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形式和形象概括,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是它的约束条件,其内在构成要素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等。通过对绿色经济发展要素的分析,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今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成长期,主要有五大特点和趋势:(1)稳定快速增长的态势将持续相当长一个时期;(2)增长方式由以粗放型数量扩张为主向集约型发展为主转变;(3)加快发展的任务将从侧重于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4)原来以"民本经济"为主的"内源式"发展模式与国际经济相衔接,走向内源与外源相结合;(5)从改善基础设施等一般投资环境走向构建良好的企业经营环境特别是制度环境,提高区域竞争力将居于发展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3.
高铁经济已经成为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湖北高铁经济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1)高铁加强了湖北省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2)城市间资源、信息和人才等要素流动不断加快,武汉市对其他城市整体呈现辐射带动状态;(3)湖北高铁经过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存在不对称和不均衡的现象,但武汉市的中心地位并没有显著下降,其引领带动作用逐年加强;(4)由湖北高铁经过城市划分得到的3个子群内城市成员基本稳定,但子群之间的联系强度正在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4.
《湖北政报》2009,(16):5-8
<正>(2009年7月17日)鄂发[2009]17号当前,我省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素支撑条件和环境承载力约束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蔓延,对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全省要牢牢把握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  相似文献   

5.
周京奎  宋健 《长白学刊》2021,(3):97-108,F0002
城市产业承载力提升对于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2007-2016年280个地级市数据,利用面板模型和Shapley分解方法量化分析城市产业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对重要程度,结果表明: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环境质量和就业状况均对城市产业承载力具有促进作用,而科技创新是城市产业承载力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基础设施、环境质量和就业状况对城市产业承载力的现状和潜力指数均具有促进作用,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则对提升城市产业承载力禀赋有较高的解释度。此外,各因素对城市产业承载力的影响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与中国制度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制度环境的约束,就从制度变迁层面提供了一个考察区域经济理论体系的视角。当前区域政策理论忽略了对制度变迁中区域经济利益主体行为影响的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研究还不完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引入,对区域经济学在区位理论、研究方法、主体定位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区域经济研究也将对新制度经济学在国家理论的研究方面产生启示。  相似文献   

7.
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而资源环境又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托,因此,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与特定区域的资源环境的具体状况相适应,否则,资源环境问题的困境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明晰资源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及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协调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区域经济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矛盾,这将对解决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对协调度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度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解析,指出“3E”协调度是定量描述特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能源生产、消费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以及环境承载力、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耦合关系,反映的是区域经济社会运行的质量指标,其大小、状态、分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稳态表征”,是能否实现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决定性因素。文章应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对我国不同区域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度进行了评价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城市矿产"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显重要,但因区域地理、政策、经济、技术创新及资源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区域内各省份"城市矿产"发展参差不齐。为进行区域发展路径的有效创新,通过对2008—2014年经济数据进行全局主因素分析及对我国区域"城市矿产"发展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可以将国内"城市矿产"划分为成熟领先区、跟进挑战区、持续追赶区、后进贫瘠区,并依据区域发展层次,因地制宜,采取制度突破、政府引导、技术创新等差异化路径,协同推进国内区域"城市矿产"产业的健康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博弈模型,分析教育国际同盟(IHEU)的两个关键问题——进入决策和资源供给。IHEU的博弈环境与经济和社会等其他领域的差异,使得经济或公共领域的博弈模型不再适用。通过新建模型的分析,得到关于IHEU中的进入博弈和资源博弈的主要结论为:(1)进入博弈的纳什均衡是所有相关组织都以"加入某些类型的IHEU"为其策略选择,而且这一均衡解同时也是该问题的帕累托最优解;(2)资源博弈的纳什均衡是所有联盟成员都以纯策略"总是提供对联盟所承诺的资源"作为该重复博弈的"混合策略"。文中用数据例子解释了这些结论,还用大学国外研究同盟(USAC)的成功案例证实了这些结论;关于高等教育相关群体(教师、教育组织和政府)的利益分析也与这些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城市矿产"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显重要,但因区域地理、政策、经济、技术创新及资源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区域内各省份"城市矿产"发展参差不齐。为进行区域发展路径的有效创新,通过对2008—2014年经济数据进行全局主因素分析及对我国区域"城市矿产"发展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可以将国内"城市矿产"划分为成熟领先区、跟进挑战区、持续追赶区、后进贫瘠区,并依据区域发展层次,因地制宜,采取制度突破、政府引导、技术创新等差异化路径,协同推进国内区域"城市矿产"产业的健康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曹相东 《前沿》2015,(3):119-122
承载力研究是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首先建立指标体系探析呼包鄂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然后分别研究了呼包鄂城市群在交通、土地、水资源、环境四个方面的承载力。结果表明,呼包鄂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不高,特别是水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呼包鄂城市群发展的因素。城市群应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提高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促进城市群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绿色GDP"与中国环境会计制度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文阐述了"绿色GDP"理论的国际研究背景,回顾了中国"绿色GDP"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总结了资源环境核算的基本模式,分析了中国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总体影响.  相似文献   

14.
提升各城市间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关联程度,对于实现该区域的协同创新和经济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选取湖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4—2016年湖北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关联特征明显,网络密度呈现下降的趋势,网络等级、网络效率呈现上升的趋势;(2)湖北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网络结构由"一核(武汉)多次(襄阳、宜昌、荆州、鄂州)"逐渐向"一主(武汉)两副(襄阳、宜昌)"的特征发展,武汉、宜昌、襄阳、鄂州、荆州的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值处于上游水平;(3)板块一(仙桃、神农架、潜江、荆门、襄阳、十堰)属于"净溢出"板块,板块二(天门、宜昌、荆州、恩施)属于"经纪人"板块,板块三(咸宁、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板块四(孝感、随州)属于"净受益"板块。应从多途径构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空间关联"通道"、增强"一主两副"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和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合作平台的构建等三个方面进行政策引导,提升湖北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空间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15.
在资源流动日益加速的环境下,区域经济体在吸引稀缺资源时正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者,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具有非常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从系统论的视角入手,首先梳理了区域竞争力提升的理论基础;然后建立了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三角形模型;最后根据该模型进一步探讨核心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基础竞争力等子系统及其内部次级子系统各要素对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和谐机理。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显现,区域差距依然存在。中心城市作为一定区域社会经济活动集聚的主要空间载体,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是区域空间发展的增长极。它通过与周边区域的互动发展,实现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辐射带动城市—区域共同体建设。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难免会产生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人口过度集聚、交通拥堵、生态承载力不足等"城市病"难题。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的“忧郁”和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的"忧郁"是指以李嘉图、马尔萨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的一种早期的"忧患"意识.经济学的"忧郁"敲响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警钟,唤醒了人们的忧患意识和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反思,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专家发言     
白银市经济转型的哲学思考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教授曹凤中:从环境的角度冒昧提出以下问题,仅供参考:一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究竟白银市的资源和环境能承载多少人口(环境承载力)?能承  相似文献   

19.
发挥税收推手作用 发展浙商总部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理论与实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城市群资源环境矛盾和碳排放问题,结合区域碳平衡理论和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理论,分析了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低碳制度建设滞后、发展目标等。探讨了城市群非均衡低碳发展的模式,提出了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对策措施,包括培育区域"低碳极核"新引擎、构建城市群网络化合作机制、建立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基本制度以及塑造城市群低碳生态文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