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宏 《学理论》2014,(32):269-270
魏源国家观对当代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研究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魏源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睁眼看世界",抵御外侮,"师夷长技以制夷"等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观点。他特别重视爱国人士问题,提出应重视爱国人士的发展,从观念上改变爱国人士培养的目标,从理论上更新教育内容,特别是重视爱国人士的道德培养,提出从实践中改革教育制度的主张,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爱国人士体系。虽然这个概念在当时没有被人意识到,但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对我国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史的帷幕是由鸦片战争的惨败揭开的,城下之盟的签订使中国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沦丧。然而爱国的,先进的中国人亦在灾难中奋起,开始寻找挽救危亡、振兴祖国的道路。他们从当时先进而强盛的西方,看到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而踏上向西方学习的艰难曲折之途。回溯这段历史,检讨前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的思想嬗递与选择取舍,将益于我门今天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一战败的空前民族耻辱,首先震醒了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开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他们敏锐地感到西方列强的进?将是中国日后的主要祸患,要抵抗侵略,就要了解敌人。于是,他们利用所能搜集到的资料著书立说,介绍中国以外世界的文史地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觉悟到,必须在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之学中补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而重要的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退出的意义,在于它冲击了自我封闭的禁锢,启迪了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尔后先在中国人  相似文献   

3.
魏源是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最杰出的思想家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驱。他为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经济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把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魏源既是典型中国经济思想的最后一位足值称述的思想家,同时也是号召向西洋文明包括经济制度学习的发韧者。在其经济思想领域中,魏源的商品经济思想是最为突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经济思想产生了直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严农 《民主》2006,(2):38-39
1994年,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经济学家魏源200周年诞辰,在魏源的故乡湖南邵阳举行全球首届魏源国际学术研讨会,我担任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际上一些著名的魏源研究专家由我联系。一天,我接到一封日本著名的魏源研究专家藤间生大先生寄来的信。  相似文献   

5.
汤策程 《民主》2006,(2):35-37
魏源(1794—1857),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湖南邵阳人。他曾长期在江苏或给陶澍、贺长龄等做幕僚,或在兴化、高邮、东台等地为官。因此,魏源有邵阳、南京、扬州三处故居。为了探寻魏源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前不久我沿着魏源的足迹及仕宦行踪,走访了邵阳、南京、镇江、高邮、兴化、东台、扬州等地,琐记如下。  相似文献   

6.
罗毅 《瞭望》1990,(23)
林则徐(1785——1850) 福建省福州人,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大臣中抵抗派的领袖,是主张严禁鸦片的主要代表人物。 道光皇帝登基时,林则徐已升任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他关心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廉洁奉公,为民谋福。他还与龚自珍、魏源等人结为好友,留意经世致用之学。1837年,他被任命为湖广总督。  相似文献   

7.
黄裳 《瞭望》1991,(23)
龚自珍(定庵)逝世的第二年,儿子龚橙抱遗稿来到扬州,请魏源(默深)撰序。魏在序中自称龚的“执友”,对遗文作了审定,“源既论定其中程者。校正其章句违合此”,定庵遗文是曾经魏源改定过的。 魏源自称是定庵的“执友”,但两人关系是否真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一个有层次的整体系统,它包括器物层次、观念层次和二者中介的制度层次,观念层次是该系统的内核.基于这一观点,本文试图从近代以来文化讨论的历史过程,谈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趋势问题,同时论及邓小平同志关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思想的历史意义.近代以来中西文化讨论的三个回合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文化讨论的第一回合.这一回合,以龚自珍、魏源为发端.龚自珍评议时政,揭露黑暗,倡导变法,开一代新风.  相似文献   

9.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这是黄帝的“阴经之法,夜行之道”。(《冠子·武灵王》,夜行,指暗中行事)几千年来,这个主张以谋为本、以智胜敌、和平演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不战而胜”战略思想,一直被我国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所推崇。春秋时齐桓公的名相管仲(公元前685年—前645年)就是一个善于使用和平演变、“不战而胜”战略的高手。他一再主张,高明的将帅看重的应该是“谋攻”,最高明的战略应该是“不战”,其次才是一战而胜。他说:“至善不战,其次一之”(《管子·幼官》)。管子的“不战而胜”战略,主要通过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代的社会契约思想源于对教会统治和“君权神授”观念的批判 ,从格老秀斯、霍布斯主张通过契约的方式将权力转让给君主 ,到斯宾诺莎、洛克主张通过契约的方式使政府保护人民的权利 ,到卢梭的人民主权观点 ,形成了系统的社会契约论 ,这一学说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仓夷”这个名字,不少人感到陌生,因为他人生的旅程太短了,离开我们的时间又太长了。一九八六年八月,是仓夷烈士殉难四十周年。 凡是和他共同工作过的战友或接触过的人,都深深记得这位晋察冀颇有名望的年轻记者。就是他撰写的报告文学《纪念连》,以饱蘸激情的文笔讴歌了在反扫荡中对敌斗争最顽强并荣立战功的连队,大大鼓舞了群众抗日的士气。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历史久远的地域性文化,湖湘文化有着心忧天下、经世致用、百折不挠、兼容并蓄等精神特质。在湖湘文化滋养下,湖南在近代不同历史时期曾产生过以魏源、曾国藩、谭嗣同、黄兴、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人才群体;这些人才群体对中国近代的社会道路、政治格局、军事变迁、思想文化等都产生过极大影响,使得湖湘文化在近代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1917年10月武装起义胜利初期,列宁没有所谓“一党专政”的主张和思想。他论述了苏维埃的特点和优点,指出它是无产阶级的国家,主张区分苏维埃的职能和党的职能。他没有所谓“党专政”或“党治制”的主张和思想,不能片面地理解他的有关论述。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联合和团结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制,使人民群众获得了罢免权和监督权,并且努力使国家公职人员成为社会公仆,这体现了苏维埃政权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4.
前年“三一八”,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陈水扁也成了台湾地区的领导人。迫于岛内、外的压力,当时的陈水扁把“台独”面目进行了精心包装。他当时信誓旦旦地承诺,在他任职期间,不宣布“台独”;不改变“国号”;不使“两国论”入“宪”,不举行“统独公  相似文献   

15.
一、台湾自草莱以来.历有人居,归属祖国大陆管辖《尚书·禹贡》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地理书,书中写道:“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岛夷”指台湾,“卉服”指纳贡。《前汉书·地理志》称:“会稽海外,有东夷人,分为二十余国。”“东夷”指台湾,“二十余国”指高山族泰雅、赛夏、布农等二十几个族群。上述史实,《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进一步的阐释,该书指出,勾践是夏禹的后代,禹王称帝时,中原王朝极具主权、领土意识,特别对周边“四夷”,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在手中,不断扩大中原王朝的辐射  相似文献   

16.
王风 《侨园》2005,(2):2-3
1935年出生于东北哈尔滨的李敖,1949年随父母迁往台湾。驰骋台湾文坛效十年后,他于2000年代表新党参选“总统”,2004年单打独斗竞选“立法委员”。在“从政”的道路上,李敖主张两岸和谈,疾呼一国两制,自称左派知识分子。当选“立法委员”后,2004年底李敖在接受大陆记者采访时表明了他作为“立法委员”的心态和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如何实现中国化现代化的任务就历史地摆在中国人的面前。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中,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化前进方向的论述,再一次将化建设的问题凸现出来。但如果对近代以来提出的诸多化建设主张作一番考察,会发现有些主张本身脱离了中国化建设的社会背景,是悬空的讨论,缺少对化作用和地位的正确认识;有些主张则仅限于原则性的阐发,缺乏可操作性,因而难免显得空疏。本拟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中国化建设构建一个范式,它涵盖了中国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价值标准、指导精神、实践途径,从而避免上述缺陷。  相似文献   

18.
于丽杰 《学理论》2009,(24):84-86
张君劢是中国近代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宪政主义者,被称为“宪法之父”。他的宪政思想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张君劢关于怎样宪政的思想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试图在权力和自由之间求得平衡,但是在他所设计的制度中却演变成权力主义压倒自由主义;张君劢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确立了近代民主国家的国会制度,中央政体的责任内阁制和省自治的原则;关于宪政国家的政党制度张君劢认为,实行宪政必须建立起一个理想的政党,建立理想政党关键在于教育国民,在一党、多党还是两党制问题上,张君劢主张实行两党制。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作为一位矢志不渝的革命先行者,还是作为一个构造了完整体系的思想家,孙中山先生都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伟人。作为积极的革命活动家,他很少有时间、精力和兴趣去进行专门的思辨;作为思想家,尽管理论深度有所不够,他所提出的思想和政纲。他的三民主义学说,仍然反映和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要求和历史动向,是当时中国最先进最完整的思想体系。虽然他没有完成建造理想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任务,但他留给后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值此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缅怀他的丰功伟绩,本文对他关于国家官员的构思作一粗略介绍,以资纪念,以资借鉴。孙中山关于国家官员的构思起源于他的民权主义,在具体地介绍关于国家官员的主张之前,似乎有必要简述一下他的“平等观”。孙中山对于平等的认识很有自己的特色。他对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天赋平等”观持严肃的批判态度。指出“自人类出生几百万年以前,推到近代民权萌芽时代,  相似文献   

20.
知行关系问题,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在中国认识论史上经历了两千年的发展,但是,在《实践论》诞生之前,却始终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纵观中国认识论发展史,大约在先秦之际,就开始流行着“知之非艰,行之唯艰”的朴素知行观。孔子第一个探讨了知与行的问题,并提出“圣人”“生而知之”和“后人”“学而知之”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荀子反对圣人生而知之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行”高于“知”、重于“知”的观点。他认为:“闻之”、“见之”、“知之”、“行之”之中,“行”最为重要;主张“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两汉之际,董仲舒从神学唯心主义立场出发,主张“知先规而后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