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文化创新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文化要为21世纪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就必须实现文化创新与现代转型,熔铸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此,要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形成清醒的“文化自觉”意识;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分析、利用和改造,对西方文化加以鉴别与借鉴,在实现文化的综合创新中推进文化建设;要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2.
王瑞娟 《理论探讨》2004,(2):123-125
文化,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自从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来,就把文化问题的探讨引向了深入。我们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正确分析文化的本质和先进文化的评判标准,要反对文化观上的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努力建构适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观念体系,大力加强我国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文化管理的理论诉求与实践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中国的管理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理念上已经历了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三个发展阶段。文化管理是人本管理的高级层次。文化管理者要身体力行,要注意“以文化人”,自觉培育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8,(12)
毛泽东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指出文化领导权要由无产阶级掌握,为人民大众服务,通过吸收和改造知识分子、整顿党的作风、建立文化统一战线等路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毛泽东文化领导权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丰富多彩、多元共生的文化图景下,中国文化必须以开阔的视野、健康的心态、创新的精神和超越的意识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既要敞开国门、拥抱世界,又要独立自强、不丢本色;既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又要积极融汇外来文化、使中国文化具有更多的国际品质。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既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本土化提供了条件,也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消极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另一方面要警惕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在扬弃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  相似文献   

7.
毕世佳 《学理论》2012,(27):44-45
现在,西方文化盛行,电影电视剧充斥着各大影院和网络荧屏.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我们应该构筑独特的文化系统,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路线.使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国内外都能占到文化的主流,我们不仅要懂得妥善应对外来文化的入侵,还要学会如何利用自己文化的优势使中国文明更好地走出去.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提高国家的软实力不仅可以彰显民族文化,还可以构建良好的国际形象,提高中国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全球文化生态中,增强中国文化认同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增强文化认同,就是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其它社会思潮、传统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汪振军 《学理论》2008,(9):14-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文化自身来讲,只有文化和谐才能文化繁荣。因为和谐就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的时代,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繁荣人民文化生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创造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做到以下几个和谐。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各国文化在全球视野内交流融汇,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失范、文化冲突的现象也旋即出现,考验着不同民族和国家文明和意识形态存在的根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当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生活遭遇现代性,无可避免地出现:与个人主义相伴相随的享乐主义盛行、物欲追求代替精神需求、文化变得工业化且媚俗化,要解决中国面临的上述文化失范现象与这种现代困境,亟须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韵和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促进国民、社会乃至全民族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文化自信。由此可见,党中央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一个国家不仅要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还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而文化建设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中华民族要想增强文化自信,就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融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具有生命力。只有这样,我国文化软实力才会得到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文化霸权对中国文化建设的警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文化产业在全球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形成了强大的文化霸权,它以柔性的手段,披着合法性的外衣,在对外输出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地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美国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政治及文化利益。中国文化在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反对并高度警惕美国的文化霸权,积极发展中国的文化力量,提高中国的文化力和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13.
展示中国文化中的普世价值《人民日报》2009年1月19日刊登叶朗的文章指出,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要力求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介绍中国文化,当然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要介绍各种文化遗产。但同  相似文献   

14.
朱丹 《理论探讨》2022,(1):109-1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既使马克思主义深耕于中国大地,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展现出持久生命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导与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挥和巩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时代性、大众性和开放性为原则,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深度融合;要提高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走政府主导、公众广泛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对人类文化走向的基本判断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坚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反对单一的强势文化替代多种文化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共识。在文化交流中要理性地对待文化的吸纳和输出问题,倡导各种文化的平等交流与和谐共存。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中国文化的复兴不仅关系中华民族的振兴大业,而且也关系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计。  相似文献   

16.
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仅需要物质方面的提升,也同样需要精神方面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进行研究,有利于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观和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是实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张宏伟  宋瑞恒 《学理论》2012,(19):61-6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始于两周,延续至明清,历经千年,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它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对人性的培养,抑或是公共政治意识的养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我国现代政治体制、政治文化以及宣传导向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传承五千年的传统政治文化,对当前的影响存有两面性,我们要传承传统政治文化的积极一面,摒弃消极方向,促使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使之与我国现代政治文化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18.
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要面向世界文化。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要实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与之对话,我们必须弄清楚这两种文化各自不同的特点,正确认识和对待后现代主义,以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中西方文化冲击对青年官兵的影响是价值观偏移,对传统文化漠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淡化。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研究东西方文化碰撞对青年官兵造成的影响,找到应对之策。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文化理念一是要牢固树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官兵的理念。要探索用生动活泼、贴近实际的理论武装方式,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吸引青年官兵学  相似文献   

20.
《侨园》2012,(1):18-19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文明的东方大国,文化源远流长,走向世界的脚步却刚刚开始:美国是一个历史仅二百三十几年的北美洲新兴大国,主导文化为欧洲文化,却"席卷"了全世界,究其根源是多方面的,中国5000年历史文化要"走出去"的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