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两岸对峙,厦门和金门的"广播大战"便是两边"心战"和"反心战"的手段之一。1953年3月5日,解放军在厦门角屿设立对金门广播组,半年后,国民党金门守军在马山设立对厦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中国农业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还是取得较大进步。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10,(12):12-13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中国和南斯拉夫都是当时的社会主义大国,但是两国领导人对斯大林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在认识上出现分歧。毛泽东曾四次批判铁托,认为铁托在南斯拉夫复辟了“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21世纪,“以人为本”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一些何责任感的理论工作者开始重新提倡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的价值,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以人为本”再次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强大声音。到了21世纪,“以人为本”的观念终于融入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共产党改革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正式被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宣布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政治发展目标,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出发点,这标志着“以人为本”从知识界的一种理念转变成为党和政府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热词     
《党政论坛》2013,(4):59-59
第三次移民潮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国际人才蓝皮书披露,在当下的中国,“第三次移民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仅2011年,中国对外移民就超过了15万。所谓“第三次”,是相对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的两波移民潮而言的。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09,(12):62-64
1967“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 大翻领衬衫、宽管喇叭裤、扭腰摆臀,这些似乎已成了“阿哥哥舞”的典型标记。这是1960年代席卷全球的流行风潮,不仅是流行,也带着时代革命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张复 《党政论坛》2012,(16):52-5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坛和学术界有三大冤案,即:文艺领域的“胡风案”,历史领域的“邓拓案”和哲学领域的“杨献珍案”。杨献珍一生历经三次牢狱之灾,十八年牢狱之灾中有十一年是因三次哲学大论战的“哲学罪案”而入狱。虽被千百篇文章口诛笔伐,但他直面“批斗”和“提审”,九死而不悔。  相似文献   

8.
薛鑫良 《民主》2008,(2):35-38
近年来,一些报刊发表了关于毛泽东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延安“挨骂”的文章。有些内容并不符合史实。  相似文献   

9.
米广弘 《民主》2010,(5):39-4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进行了三次转型,进入了空前繁荣、“做大做强”的时期。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单纯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出版社的图书总发行由委托新华书店代理改变为由出版社自办。第二次转型是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由单一的数量增长向优质高效转变,把书刊质量提高和效益增长作为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王昌忠 《理论导刊》2007,(6):100-103
上世纪90年代诗歌在读者和社会中的“失魅”与诗歌写作者在诗学立场上的“祛魅”密不可分。“祛魅”本身是有其合理性和建构意义的,只是由于对其极端化和绝对化、甚至扭曲和丑化,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90年代诗歌的“失魅”。  相似文献   

11.
相京 《各界》2010,(3):33-3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无疑是中国社会的黑暗时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有枪就是草头王”,大小军阀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在这些赳赳武夫中,刘珍年(字儒席)可谓一个“异类”。  相似文献   

12.
王丰 《党政论坛》2008,(24):46-46
“梅兰梅兰我爱你……”,“你像兰花着人迷,你像梅花年年绿,看到了梅兰就想到你……”,千万别误以为这是情书里的句子,上世纪80年代,这首叫《梅兰梅兰我爱你》的歌曲在台湾大街小巷流行。这首曲子当中的“梅、兰”两字,在岛内暗喻为钱,所以这首曲子也被笑称有“钞票、钞票我爱你”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吕宇培 《党政论坛》2012,(20):34-34
“利基市场”(Niche Market)于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商学院的学者们引入,指的是有利润而又有针对性的市场,与“大众市场”(Mass Market)相对应。  相似文献   

14.
《党政论坛》2013,(14):29-29
“亚洲世纪”是近年国际舆论的热词。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日本、“四小龙”、中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崛起,及至本世纪亚洲延续了崛起势头,并在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冲击下仍能保持快速发展,这使得本世纪成为“亚洲世纪”的预言有了更多的论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后马克思主义思潮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枝盛 《理论参考》2009,(11):47-51
“后马克思主义”的称谓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些著述之中,是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而出现的概念。后马克思主义所反映的是当今西方一些赞同“后现代主义”的学者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态度;  相似文献   

16.
一、与“走马点火”和“贫雇当家”的错误作斗争在战争年代,陈赓对党内“左”倾错误一直保持高度警惕。1947年8月23日,陈赓率部渡过黄河,挺进豫西。处于流动作战状态的部队急于让群众起来拥护自己,就片面强调“阶级观点”,采取所谓“走马点火”的办法:每到一地,打富济贫,将地主、富农的粮食和浮财分给贫困农民。有时还召开群众大会,  相似文献   

17.
《党政论坛》2010,(10):16-17
“一天一栋楼,三天一条路”是上世纪90年代深圳建筑师的座右铭。今天这已不够了。建筑师赖纳·皮克尔从维也纳的建筑师事务所来参与中国的工程,  相似文献   

18.
范登生 《党政论坛》2008,(24):52-53
20世纪60年代,美、苏之间围绕争夺太空优势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竞赛。面对美苏之间的太空较量,毛泽东以“可上九天揽月”的英勇气概,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开展了“大三线”建设。彭德怀元帅曾任“大三线”建设第三副主任。他深入群众、作风严谨、实事求是,深得“三线建设”职工的爱戴。彭德怀在职工们的印象中,是十分随和、平易近人的,但是有一件事情除外,那一次彭德怀拒绝了和同志们合影的要求。彭德怀是有意和同志们保持距离,还是难以言明的另一种保护呢?至今,很多亲身经历过那件事情的“三线建设”人还不知道其中的内情。  相似文献   

20.
江羽 《党政论坛》2014,(12):17-17
耐用品的消费阶梯 耐用品消费是居民家庭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当居民家庭对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第一波耐用消费品表现出旺盛的消费热情时,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照相机等新兴家用电器正以一种“奢侈品”的姿态悄然进入城镇居民家庭,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领了第二波耐用品消费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