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绍舜 《理论参考》2009,(11):38-40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辨识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的什么呢?对此,“结束”一文并没有给予分析。而这个问题却恰恰蕴涵着笔者与“结束”一文的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2.
“中国模式”研究观点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俊举  张西立 《求知》2009,(12):45-46
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受到了海内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格外关注。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学术界围绕“中国模式”的历史背景、其主要内涵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影响等话题进一步发表意见。现将有关观点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中国社会语境密切相关。20世纪初的中国,动荡起伏、,波澜壮阔,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交织汇集成新的学术生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近些年学界关于20世纪初各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的研究进行梳理,能够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原点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黄婷 《党政论坛》2010,(1):61-63
近年来,学术界就中国“奇迹”式发展的势头能否继续保持下去,以及中国将以何种方式实现崛起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此背景下,“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理念在我国相继出台,由此也激起了学者们研究中国和平发展的热潮。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提出了众多见解和主张。本文就国内学者关于和平发展研究的成果进行整理和回顾,以期推进这个关系国家兴衰成败的大战略的研究与实施。  相似文献   

5.
“发展”,这并不只是对存在状态和存在过程的描述,而且是对存在状态和存在过程的评价。“发展”与“发展观”是密不可分的。“发展观”,是基于对“发展”的评价标准而构成的在实践中作出顺序性选择与安排的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基于“以人为本”的标准而对实践作出的选择与安排。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不仅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和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突破,而且对世界历史时代的人类文明形态作出了积极贡献。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相比较,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在所有制、经济运行机制和国家治理体系等基本制度层面,而且在社会信念和社会结构层面,形成了“一体”与“多元”相结合、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包容性的社会主义新模式。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相比较,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继续保持国家政权对经济社会的主导性影响,另一方面则在行政性官僚控制与经济自组织成长的张力中形成了动态的平衡,形成了在经济绩效和发展效率上超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模式。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时代“人类文明形态”的论述为参照系,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在于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现代文明道路;其中所包含的非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政权结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指向一条克服现代化“负效应”、规避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内在对抗性的人类文明新道路。  相似文献   

7.
徐勇  王美娜 《政治学研究》2022,(2):31-37+168
本文从关系叠加的视角,以“族”和“群”为基点分析中国的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特点与变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社会,这就是“族”和“群”。由中国的“族”和“群”可以看出:中国的社会与国家相互渗透、国家组织社会并高于社会、国家治理能力具有特殊价值。这一特点构成了中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底色,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进入世界关系的时代后,一方面,传统的家族共同体解体,个人挣脱家族共同体,形成具有独立意识、利益和权利的个体;另一方面,要通过国家的力量将分散的具有不同利益的人联合为一个整体,并形成强大的国家认同。“族”与“群”这一古老的话语因此获得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新蕊 《理论导刊》2023,(12):72-77
“中国之制”规范“中国之治”,“中国之治”践行“中国之制”,实现了中国式“制”“治”互洽。其内在逻辑集中体现在“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本土内生、“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耦合共进、“中国之制”嵌入“中国之治”现实可行、“中国之制”提效“中国之治”自觉自信四个方面,彰显了“制”“治”生成合洽、关系契洽、运行协洽、转化融洽,为更好探究“制”“治”规避西方式乱象、实现在中国的互融互通给出解答。  相似文献   

9.
于敏  杨永志 《求知》2008,(5):11-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继续解放思想”作为主题之一。并进一步提出了“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的理论命题,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关于解放思想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问题做出的科学论断.对于继续解放思想,特别是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好又快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企业是城市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迫切需要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干部职工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激发自强不息的思想动力,助推中国梦、企业梦、员工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关于“特殊经济区”的定义及其涵括,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2条B节“特殊经济区”中没有明确界定。但是,如果从《议定书》第2条A节l款所指的“特殊经济区”,再联系《工作组报告书》第219段中国代表的说明,还是可以明确其定义为“中国领域内在关税、国内税和法规方面已建立特殊制度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求知》2004,(11):41-42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学者认为,要区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着不断的切磋和互动,产生的结果有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但有的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风格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在克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错误思想后形成的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为新形势下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基本遵循。今天重温《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28),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中国革命28的历史证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支柱,是共产党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转危为安的力量源泉,是夺取全国胜利的根本保证。今天我们仍然要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4.
包志勇 《学理论》2008,(11):58-59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十七大报告关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巨大作用和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彤 《各界》2014,(12):11-13
“文革”的灾难 1966年马思聪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7年1月15日与女儿马瑞雪、夫人王慕理、儿子马如龙乘“002”号电动拖船偷渡香港。1967年4月12日美国国务院公布,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逃出中国大陆,来此避难。马思聪同夫人及两个孩子,一起被批准避难。此后不久,马思聪在纽约公开露面,在寓所接待外国记者,发表了题为《我为什么逃离中国——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可怕真相》的讲话。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成为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话语,反思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现代性精神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命题。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苏联文化及西方文化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多样文化景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现代性建构始终面临着“儒化”“教条化”“苏化”“西化”的价值挑战,形成了中国现代性建构深刻的矛盾语境。我们应在这种矛盾语境中作出正确文化选择:审视传统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儒化与对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省察教条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教条化与马克思主义真精神的实践创新;考量苏联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苏化与对苏联现代性的借鉴超越;反思西方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西化与对西方文明成果的扬弃。  相似文献   

17.
顾玲妹  陈湘舸 《学理论》2009,(31):42-4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社会主义中发展了社会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中更有力地坚持了社会主义,以坚定的信念自觉地传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科学地总结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怎么坚持”社会主义所做探索的成果,对于我们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更好地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小平同志科学地分析当代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和论断。例如:关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关于我国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关于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战略要求;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关于“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和我国的对外工作方针;关于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人,在于把共产党内部搞好,等等。可以看出,小平同志的这…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凝聚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彰显着对民族复兴的希望。但在开放性、共容性的全球化时代,新的“世界结构”生成与重构给予了实现“中国梦”十分丰富的时空场域。因此,重新审视和反思作为历史性条件的“世界结构”体系便成为解构和诠释“中国梦”价值意蕴与逻辑理路的基本前提。从“全球化”视野来看,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前提是坚持“主权性中国”基础上的“主体性中国”建构;核心要件是加强党的自身能力建设;关键条件是推动“三个自信”的大众化;根本途径是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