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提出"不争论"是在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背景下的一种策略,目的是为了改革开放能顺利推进,特别是家庭承包责任制不因争论而耽误时间,体现了以时间换空间,使思想和行动由不同步到同步的发展思路.但是时代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化建设也已经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整个环境和条件要求全党和全国必须形成统一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其创建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但是其研究对象却一直处于有争论的状态。那么,到底该如何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呢?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中最本质最根本的规律,具有单一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则根据该学科的不同的分支领域、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面而具有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略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及本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界定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问题,正成为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反观学术界的争论,不论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名称问题的争论,还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属性问题以至于范畴问题的争论,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学科属性定位的问题。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争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它应归属于教育学;一种是认为它应归属于教育学和政治学的交叉学科;一种认为它应属于政治学。之所以会出现以上争论,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思想政治与教育的关系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正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讲道: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这个思想被称为邓小平的"不争论"思想。本来,这一思想是强调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对于在改革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制订得是否恰当,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以利我们抓住国际国内发展的机遇,适时推进改革,快速发展壮大自己。但是,有人却片面地理解和宣传邓小平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私营经济的发展,思想理论界发生了5次大争论。这5次大争论每次都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从而促使了党的私营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问题,正成为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反观学术界的争论,不论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名称问题的争论,还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属性问题以至于范畴问题的争论,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学科属性定位的问题。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争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它应归属于教育学;一种是认为它应归属于教育学和政治学的交叉学科;一种认为它应属于政治学。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针对不同的国内国际环境和社会发展现实提出的"争论"与"不争论"思想,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战略的坚定性与战术的灵活性.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内涵和实质,就要实事求是地决策,分清本末主次,把握处理好"争论"与"不争论"问题的度,目的是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性问题,也是始终伴随学科发展的前沿性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的争论旷日持久且共识度偏低。争论的缘起大多都是因学者们以往的学科出身和目前的学术身份错位而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人来展开,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则需要从人不同成长阶段的实际特点出发,立足人生各个发展阶段,从而深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9.
当下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重要的历史时期,高等院校的学生肩负着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究大学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错批1人,误增3亿”成了许多文献对50—60年代(指20世纪的,下同)中国人口政策及其后果的概括,甚至某家刊物还发表文章提出,毛泽东的最大错误并非发动“文革”,而是在人口问题上的失误。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考察5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政策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借以廓清有关历史事件的实际影响。一、毛泽东人口思想辨析:实事求是地看待50年代围绕人口问题进行的争论50年代末,理论界发生了一场对马寅初“新人口论”的错误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当时制定和推行正确的政策。这是不容回避的历史事实。问题是,这场争论和批判与毛泽东到底有多大关联?它是否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中央已经作出的一系列控制人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了许多年,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也遇到过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失误。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现象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产生了不同的认识。社会主义制度是否优越,就是这些不同认识经常争论的重要问题,而近几年来对于“社会主义异化”的宣扬和批评,则是这种争论的一个高潮。它关系到对我国社会根本制度的看法和态度,很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中心主义的再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祥金 《理论学刊》2005,42(4):62-65
坚持还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当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时,学术界和思想文化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之声便不绝于耳。但人类中心主义的存在既是必要的又是合理的,关键是要从人的发展、生成中去把握和理解"人"本身,全面而准确地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本文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演进的分析,探讨了问题争论的思想实质,然后对其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民主化、社会信息化的社会条件下,方法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实质,是其现代性的生成、增加和扩展,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主要应当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规律、发展的具体内容和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14.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思想.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到现在已经过去了50多年,尽管我们党面临的环境、条件、任务等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两个务必",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红学”研究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争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1954年“《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最为独特:领袖人物介入,几乎举国文人参战,批评对象更换,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和领导下,这场学术论战彻底改变了性质,批判的锋芒也随即指向了统治中国学术界30年的“胡适”思想,演变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大规模纳入政治轨道的大批判运动,对国家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因此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事情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这场风波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成因仍值得反思。两个“小…  相似文献   

16.
周采风  谭明 《世纪桥》2003,(4):39-40
无产阶级政党在建立过程中,围绕着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党的问题产生思想分歧与争论,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党的“一大”前后的历史文献表明,我们党在建立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发生过一些思想分歧与争论。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发生的思想分歧与争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环境伦理学的新平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珊  刘限 《求实》2003,(4):27-30
西方环境伦理学针对传统伦理学思想 ,提出了自然价值与权利概念 ,主张把道德视角延伸到人类以外的自然界 ,赋予自然以价值与权利。事实上 ,这就蕴涵了一种环境平等思想 ;人与自然都是价值主体 ,享有平等的道德权利 ,因此自然万物以及人与自然都是平等的 ,这种思想引起了思想界的普遍关注 ,人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18.
自邓小平南方谈话以来,围绕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和实质,中国社会发生了二次大争论。这两次大争论为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奠定了群众基础、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新方法。1992年以来的思想大争论中,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呈现出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思想争论与利益诉求的统一、多种声音表达和并存的统一等特征。坚持以人为本、辩证地"造势"、坚持实践评价是1992年以来的思想大争论中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三十年前那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争论是社会经济发展思想的第一次艰难回归,而三十年后今天的又一次思想大深化则是国家在新时期发展思想的理性回归.三十年前发展思想的艰难回归实现了经济起飞和持续增长,而三十年后,发展思想的理性回归必将带来社会的均衡和永续发展.两次发展思想回归的历史背景、现实基础、侧重方向、目的任务有所不同,但有其共同特点:党领导有组织地进行、解决回答了面临的重大问题.而两次发展思想回归的实质恰恰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自觉及超越与升华.  相似文献   

20.
窦应泰 《党史博览》2006,(12):17-21,26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70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有关中共与西安事变的关系,史学界曾有许多猜测,其无法廓清的争论焦点是:张学良发动事变究竟是一时的冲动之举,还是有过艰难曲折的思想准备过程?中共在事变发生之前是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