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人生价值的自命与他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桂榛 《探索》2001,(1):59-61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在哪?人生的自我追求和人生的社会预求之间有怎样的一种矛盾关系?传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之说已不足以解释有关困惑.本文跳过传统的解释理路,在认定人生观与人生事实是不同概念的前提下,从人生价值的自命和他命之分出发,论述了他命人生价值的单性、合性、复性三种类型和自命人生价值的物利、名利、义利三个层次,从而以新的概念进入对人生价值追求自身矛盾性的理论透视.  相似文献   

2.
《党课》2007,(3):47-48
一是少数党员思想困惑,理想信念动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深层次矛盾加剧,使有些党员难以适应,对前途、命运感到迷茫、困惑;有些党员由于看到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对党产生了信任危机;有的党员在改制中下岗、失业,对组织产生了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的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负着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如何使德育教学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摆在我们德育工作者面前的突出问题。笔者根据这几年来的德育教学经验,以及与大学生的普遍接触和深入了解,发现大学德育教学与学生发展存在着“反差”;开放的社会环境与学校德育相对封闭性存在着“反差”;学校的正面教育与社会的负面影响存在着“反差”;改革的社会现实与学校传统的德育内容及方法存在着“反差”;学校全面发展的目标与家长的单一要求也存在着“反差”等。针对这些困惑和反差,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两个问题上存在着困惑:其一,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与政府机构迅速膨胀和政府支出高速增长同时并存。按常理讲,政府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拿的份额下降  相似文献   

5.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历十几年改革开放,公有制企业的运作特征虽已大为改观,然而,由传统体制遗留的历史包袱(特别是“企业办社会”、“数量众多的富余人员”以及“相当程度的软预算约束”这三大历史包袱)依然严峻地存在,成为当前改革的沉重拖累。对这种现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以便从公有制企业基本性质出发找出合理对策。 一、历史包袱拖累下的现状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世纪桥》2017,(10)
本文旨在从兰德曼人存在的四重维度出发,深入分析人的"完整形象",即人是文化的存在、人是社会的存在、人是历史的存在、人是传统的存在。兰德曼认为,人是创造文化的人和为文化所塑造的人,他在研究社会的各种属性尤其是人的存在状态时候,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即文化、社会、历史、传统中进行研究,并在此范围内描述出来一个完满的人的形象,进而阐释人的存在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兰德曼的理论成果是对西方哲学家对人问题研究的继承与发扬,对于我们充分理解哲学人类学中研究的人的存在状态与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如何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庸之道出发,从道德建设的角度来阐述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党建文汇》2009,(10):2-3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推向了现代工业社会的轨道,因而赶上了世界前进的步伐。站起来的亿万人民从这里出发,60年间演绎了亘古未有、波澜壮阔的历史性变迁,谱写出追求富裕、走向强盛的壮丽诗篇。  相似文献   

9.
代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必然生存方式,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笔者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亚文化,从代际理论的视角出发,指出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以期形成一种代际思维,维持文化生态平衡,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基 《探索》2000,(2):95-98
改革开放是在传统文化巨大影响下进行的,传统文化对改革开放既有正效应,又有负效应,是两者兼而有之的复合体,但现在讲对改革开放有正效应者居多,讲对改革开放有负效应者甚少。实践证明,改革开放遇到的许多阻力都来自传统文化的排拒性,因此,我们不能只讲正效应,而不讲负效应。从这个基点出发,本文就传统文化中的重农抑商、中庸、文化中心论、泛道德论、官本位、崇古主义对改革开放的排拒性,作了较深入地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11.
王明科 《理论学刊》2005,(1):116-118
现代性的困惑在于其具有内在的悖论性。中国现代性的复杂其根本就在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复杂 ,中国现代性从发生期就是一种悖论性存在 :在现代性内部有对话力量 ,在现代性外部有反抗声音。悖论的根源还在于文学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不同 ,文学现代性不仅仅从理性、科学等维度考察现代性 ,更要注重从个体、主体、审美、语言、结构、叙述等方面的研究。中国现代性已经是后现代意义上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构建适度"普惠制"社会福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建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国家通过企事业单位为就业者提供住房,教育、医疗、劳动保险、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和福利补贴等社会福利;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福利仅仅作为经济改革的辅助手段为经济建设服务,而没有从维护社会公平的视角出发.未来中国社会福利应从国情出发,建构适度的"普惠制"社会福利模式,在社会福利的目标体系上逐步向全体社会成员扩展;在福利的提供手段上实现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在具体的路径上要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和以社区为载体,加强社区福利服务;在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建设上要加强社会福利法制建设、拓展投融资渠道和加强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与中国公民社会的划时代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和公民社会的兴起,是人类社会政治形态从传统的卿即国家的君主专制社会发展、转型到现代主权在民的民主政治社会的划时代标志之一。中国在近、现代及以前的漫长小农经济及半殖民经济和专制社会中,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产生公民及公民社会。囿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新中国的前三十年仍未具备产生实质性公民和公民社会的条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造就了公民和公民社会在当代中国前所未有的兴起。它既是改革开放尤其是向市场经济形态和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又是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发生广泛而深刻变迁与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高度重视,从我国国情出发,正确抉择了市场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和快速发展经济,高瞻远瞩地构建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了中国经济可持续稳定地快速增长;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由封闭型社会结构向开放型法治社会、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战略转型,是传统发展观的变革者和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女汉子"从一个网络热词到一种社会现象,彰显了新一代女性对传统性别主义、性别刻板印象的颠覆。"女汉子"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性别符号,更具有深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它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价值隐喻。本文从"社会作用力-自我建构力"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剖析"女汉子"产生、发展的原因,探寻现象背后存在的社会心态与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女性角色形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结合"社会性别"理论,探讨中国女性在社会转型时期角色形象的变化:从"向男人看齐"到张扬"个性"、从"舍小家"到"顾小家"、从"他者叙述"到"自我叙述";剖析当前女性角色形象存在的问题:传统角色形象的回归、美女形象的大势操作和职业女性的种种困惑;寻求创建健康和谐的社会性别之路,推进我国女性角色形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个人价值观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促进了真正意义上、具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个人的形成 ,但是在对个人价值问题的理解上还存在着许多片面认识。回眸历史 ,西方文化传统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价值问题的论述为今天的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借鉴。只有从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出发才能把握当代的个人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命题不是从理论出发提出来的,而是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出来的。因为有矛盾才要求和谐,没有矛盾怎么会要求和谐?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今天,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又出现并遇到一系列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社会动员理论入手对网络动员及网络动员策略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存在的问题与局限,进而提出一种新的分析理论视角——网络动员策略理论。从政府、高校、学生三个层面出发,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动员模式进行了深刻分析,总结现行网络动员策略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最为引人瞩目的变化是“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大量涌现,由此而引发了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阶级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并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加强“两新”组织党建,成了新时期加强党建工作的一个新领域。“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石家庄市各级党组织对“两新”组织党建这一新生事物十分关注和支持,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需要进一步探索与思考。一、创新机制,上下联动抓管理石家庄市委从以往“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