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语言艺术魅力的运用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认知度、亲和力、说服力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从语言艺术的角度做了简单的陈述,并据此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特征,使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通过由内而外的方式融入民众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2.
唐强奎 《前沿》2011,(3):26-29
从人本化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紧紧扣住大众化的主体——大众,从而揭示出其人本化意蕴:为了大众、依靠大众、服务大众和提高大众。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本化意蕴,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真正实现理论掌握群众和群众掌握理论。  相似文献   

3.
卢万村 《传承》2009,(14):30-31
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在农村实现大众化传播必须综合考虑农民的理论接受水平、理论需求以及自身心理特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坚持科学性与通俗性的统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及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质是无产阶级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民、掌握大众并以此来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内在统一,它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科学理论的重要渠道,而其根本的实践意义又体现于它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提升主体的实践能力,追求社会进步与推动社会和谐以...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实践的、现实的意识,对语言力量产生的源泉和根据进行哲学探讨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会议和讲话中的语言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习式风格",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习式风格"语言体现了人民性和大众性的统一、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学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蕴含着巨大的理论和实践力量,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的重要实践,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和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权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大众化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在农村实现大众化传播必须综合考虑农民的理论接受水平、理论需求以及自身心理特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坚持科学性与通俗性的统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及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60多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实践性与理论性统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和批判性与引领性统一等基本特征,其基本经验主要有: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大众化的整合力;二是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增强大众化的认同力;三是推进理论通俗化,增强大众化的吸引力;四是树立先进典型,增强大众化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审视与思考面对诸多的问题,在服务人民与通俗性、实践性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民性理论要说服大众,就必须满足大众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价值取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恩格斯把人  相似文献   

9.
<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现了两个过程的统一:一个是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即理论具体化的过程;一个是将马克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信息化社会,马克思主义如何走向大众,如何掌握大众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内容维度、表达维度和接受维度。此三个维度分别对应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话语转换和传播方式。三个维度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内在地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