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冷战期间,由于意识形态、关沙结盟等因素,沙特与前苏联长期敌对。冷战后,沙特与俄罗斯关系有所改善,但仍然冷淡有余,热度不足。"9·11"事件后全球地缘政治形势的剧变以及国际能源格局的调整,促使沙、俄接近。沙、俄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将对地区和国际关系、国际能源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海湾地区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沙特阿拉伯是海湾地区大国和世界石油大国,美国政府对发展与沙特的关系极为重视,本文想就冷战后美国与沙特关系发展阶段和美、沙关系发展前景及其对海湾地区局势的影响等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大国关系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国际格局形成了互动效应。本文以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冷战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美俄中三国在南亚问题上政策的异同,展望这一地区大国关系的互动前景以及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印苏双方在冷战时期曾发展了一种亲密的准军事结盟关系。短暂的冷淡之后,1993年开始印俄关系重新升温。冷战时期的合作是一种全球霸权和地区霸权梦想的结合,而冷战后的合作更具有互补性,双方都着眼于成为世界大国。国际体系格局的转换和印俄本身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决定了双方战略利益格局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后冷战时期,俄罗斯地缘政治潜力下降,促使其对外政策中地缘经济战略凸现。地缘经济战略中的能源外交成为俄对外政策的重点。俄地缘经济战略的实施使其经济从解体后的萧条中复苏,但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变数。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俄对外政策中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因素互动着,这成为后冷战时期俄罗斯对外政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形成的中美俄三角关系并非冷战中后期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简单演进,而是在两极格局崩溃后,大国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彼此间的政策初步定位后才逐渐形成的。与原来的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相比,当前的中美俄新三角关系在表现形态、内部结构、作用及地位诸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及独特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伊拉克战争对现有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秩序造成强烈冲击,催生了全球多领域、多层次新的重大变化。伊战刺激美国加紧调整全球战略,美全球战略重心继续东移。中东将长期成为美对外政策重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正酝酿重大变化。伊战还引发了冷战后最为深刻的大国关系变化,美、欧、俄、日、中之间关系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国际安全局势恶化,核不扩散机制面临严峻挑战。国际能源竞争加剧,能源外交在国际关系和大国关系中的地位凸显。  相似文献   

8.
论中美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苏“三角关系”,曾给“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冷战结束后,中美俄关系呈现出新的形态,再用传统的“三角关系”概念审视三国关系已不合时宜。进入新世纪,我们应“与时俱进”,努力推动并行不悖的中美、中俄“双边”关系,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的中美俄关系在力量对比格局、互动基本内涵等方面都完全不同于冷战时期的中美苏关系."9.11"事件虽然使三国关系发生重要变化,但也没有改变冷战后中美俄关系发展变化的大趋势.三边关系中合作-竞争的内涵更为明显,中国在三边关系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0.
中印俄三个国家都是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棋局上的"棋手",出于国家利益的共同追求和国际战略目标的一致,上述三国在各个领域加强了合作.这种合作不仅符合中印俄的国家利益.而且有利于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在中印俄三边关系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能源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11.
在地缘政治视角下,北极地区一直是美俄两个大国进行战略博弈的舞台。纵观20世纪,美俄北极关系经历了从冷战时期的剑拔弩张到冷战结束后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转变。21世纪以来,北极地区的快速变化使其战略价值不断提升,美俄两国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都在北极展开了积极的战略部署。乌克兰危机发生之后,陷入"新冷战"格局的美、俄更加重视对北极地区的争夺,两国的北极关系日趋紧张。美俄北极关系不仅是其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影响北极乃至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应予以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2.
俄格冲突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队第一次在境外作战。学界对此进行了各种分析评论,总体上担心这场冲突会导致"新冷战"开场,怀疑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实际情况看,俄罗斯是在格鲁吉亚突然袭击受维和部队保护的南奥塞梯后被迫采取的军事行动,仅仅是为了阻止北约继续东扩的步伐。这场冲突既没有改变"美强俄弱"的总体国际环境,甚至也没有改变"美攻俄守"的欧亚地区格局。俄格冲突是对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在世界各地推行强权政治的"反动",引发人们对冷战后国际关系准则一再遭到破坏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3.
冷战以来苏联(俄罗斯)与委内瑞拉关系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5年苏联与委内瑞拉建立外交关系,但这种关系未能维持多久。随着冷战铁幕在拉美地区的落下和美国与委内瑞拉关系的密切,苏联与委内瑞拉中断了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委内瑞拉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它与苏联的关系得到逐步恢复,并在政治领域加强合作。冷战结束后,随着俄罗斯对拉美政策的调整,俄委关系迅速升温。1999年查韦斯在委内瑞拉执政、2000年普京在俄罗斯执政后,两国于2006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冷战结束后俄委关系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双边政治互信增强,在国际政治领域彼此关照;二是两国军事技术合作和军火贸易凸显,联合举行军事演习;三是能源合作的规模和水平逐步提高,双边经贸往来频繁;四是俄罗斯学术界加大对委内瑞拉的关注力度。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沙特与美国的关系可归结为“石油换武器”或“能源换安全”。但“9·11”事件使沙美关系出现逆转。目前,美国在中东大力推行“民主化”战略,沙特国内政治反对派要求全面改革的呼声高涨。为化解冲击,纾缓压力,沙特在加大反恐力度的同时,调整内外政策,采取渐进式改革的“中间道路”,其外交多元化势头和“东向”趋势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大国,中国的核安全战略也必然要随着国际核安全形势的变化完成后冷战时代的转型。不了解俄美间的核安全互动,就无法了解后冷战时代的国际核安全态势,也无法看清中国所面临的核安全环境。因此,研究冷战结束后俄美核安全关系的发展历程,揭示两国在核安全领域既合作又防范的关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学术意义。苏联解体所导致的俄美关系的制度根基的变化,为两国的核安全关系和核裁军谈判注入了全新的内容,从而也为当代的核安全研究与核裁军问题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多年来尚未见到我国学术界对冷战结束后俄美核安全关…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美俄两国既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争,也不存在对世界霸权的争夺。美俄关系已不再是冷战时期那种非敌即友的关系,在更多的情况下,表现为非敌非友的关系。布什政府执政初期对俄实行强硬政策,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方面,对俄奉行单边主义政策。“9·11”事件后,美俄关系有所改善,但双方“既斗争又合作”的关系将会继续下去,美国奉行对俄削弱和遏制的总体战略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7.
《现代国际关系》1994,(12):2-25
美俄关系研讨会纪要美苏关系曾是国际政治中的主导因素,苏联解体后已被美俄关系所取代。美俄关系与美苏关系有何不同,其性质和表现有何变化,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及影响怎样,发展趋势如何,国际问题研究人员和广大读者对此都十分关注。11月15日本刊编辑部邀请...  相似文献   

18.
国际社会的竞争、经济利益的互补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是形成中、俄、日三国关系框架的综合因素 ;而中、俄、日经贸合作与政治协作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又为三国构建利益关系框架的进程带来了现实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中、俄、日必须克服“冷战”思维 ,注意解决热点问题 ,在实现市场对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方面做出共同的务实性努力 ,才能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同时 ,强化亚太经济圈的主体部位与核心作用 ,牵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格局的危险图谋 ,为国际政治与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近来“新冷战”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热点。新冷战是一种围绕利益、势力和权力的国际性遏制、对峙和对抗。尽管俄美之间的关系出现紧张状态,目前的冲突具有某些冷战的特征,但新冷战并没有发生,也并不表示世界已经进入新冷战时代,或新冷战必然发生。同时,新冷战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从总体上看,近期内中美俄关系发生剧变或陷入新冷战的可能性不大。金融危机的发生进一步削弱了这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美俄关系研讨会纪要美苏关系曾是国际政治中的主导因素,苏联解体后已被美俄关系所取代。美俄关系与美苏关系有何不同,其性质和表现有何变化,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及影响怎样,发展趋势如何,国际问题研究人员和广大读者对此都十分关注。11月15日本刊编辑部邀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