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通过对鉴定意见司法审查现状的解读,分析了对鉴定意见加强司法审查的必要性;其次就司法审判过于依赖鉴定意见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其根源在于事实发现的客观需要、司法鉴定的技术壁垒、崇拜权威的思维定势以及趋利避害的风险权衡。最后,强调通过重塑法官的鉴定审查意识和加强对鉴定意见的审查规制,为实现鉴定依赖的最终消解寻找路径。  相似文献   

2.
专利申请撰写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若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性作为专利申请审查的核心条款,常将大部分专利申请挡在授权大门之外。尽管从根本而言,专利申请的创造性高低取决于技术内容本身而不在于采用的表现手法,然而,专利申请的撰写状况对专利申请的创造性也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对授权前景产生作用。下面从创造性概念的性质出发,探讨有利于提升专利申请创造性的方法。一、创造性概念的性质根据专利法及审查指南的规定,专利申请的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刑事人身物证鉴定意见具有理论定位的交叉性与诉讼价值的多元性。立法中的"列举式"规则与理论中的"归纳式"规则对其审查判断的特定性、可操作性与指导性存在欠缺。刑事人身物证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需要有特殊规则加以规制。这一特殊规则的主线是同一认定理论。逻辑前提为司法鉴定与司法审查判断认识思维的同质性及相应主体专业分工的异质性。特殊规则包括鉴定对象同一认定标准证明程序以及鉴定意见与其他证据综合判断的同一认定心证程序。这一规则的落实需要学科交叉的进一步尝试与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冯鹏举 《人民检察》2017,(13):37-40
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审查起诉环节以法医鉴定意见为主的、传统的、单一的技术性证据审查模式暴露出种种不足,需要转型升级。改进和完善技术性证据的审查模式,应在完善技术性证据审查机制的基础上,对技术性证据审查的对象、范围和标准等问题进行研究,促进检察技术与司法办案的深度融合,做到对证据的技术性问题有效审查,把证据的技术瑕疵和技术错误解决在起诉之前,切实把好证据的"技术质量关",使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  相似文献   

5.
秦元明 《人民司法》2012,(12):4-5,1
对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而言,需要分别设立合理的创造性判断标准。由于技术领域范围的划分与专利创造性要求的高低密切相关,因此技术比对时所考虑的现有技术领域就很重要。审判实践中,确定技术领域应当是要求保护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属或者应用的具体技术领域,而不是上位的或者相邻的技术领域。  相似文献   

6.
在审查起诉过程中,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应根据鉴定意见的特点,并结合全案证据对鉴定意见进行全面审查。由于当前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对鉴定意见的审查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来进行分析,提出公诉部门在审查鉴定意见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根据《专利法》的相关规定,发明创造性的概念为:发明的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审查指南》中对发明创造性概念中的"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做了进一步细化: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是指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是非显而易见的;发明有显著的进步,是指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产生有益的技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永良 《证据科学》2012,20(3):353-369
本文通过对634例死刑复核案件中法医鉴定结论审查情况的回顾性分析,发现死刑复核案件中法医鉴定结论具有5个特点:(1)死刑复核案件中法医鉴定结论需要移交法医审查的数量较多:(2)死刑复核案件中法官对鉴定结论或其他技术性问题审查的能力普遍不足,且差异很大:(3)死刑复核案件中法医鉴定结论质量差异较大,经过一审、二审审理,死刑复核案件中的法医学鉴定结论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其中结论依据不足,可能需要补充鉴定、重新鉴定或无法继续鉴定的约占8%左右;(4)死刑复核案件中法医鉴定结论是否需要移送法医审查,受鉴定结论本身和法官个人因素的影响:(5)随着死刑复核工作的开展,法官对法医鉴定结论审查的能力有所提高。根据统计的结果,本文对目前死刑复核案件中法医鉴定结论的审查模式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并对审查模式的不足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死刑复核程序中鉴定结论审查内容、审查程序,提高法官鉴定结论的审查能力,建立技术法官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刑诉法第八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上述规定是公诉案件立案条件的法律根据,但在理解上有不同认识。笔者认为,公诉案件的立案条件是"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而不是"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也就是说从对立案材料的审查过程中只能得出一个"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主观结论,而不…  相似文献   

10.
现行专利审查指南规定了在新颖性和创造性审查中,审查员可以引用对比文件的附图,但对于如何认定附图公开的内容却没有给出具体操作方式,在具体的审查实践中,对附图公开内容的认定可能存在不同的认定标准,本文对一件由外观设计视图、发明专利附图公开的内容作为现有技术来评价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的新颖性的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并对新颖性和创造性审查中,对比文件公开内容的认定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顺 《法制与社会》2014,(22):241-242
本文对目前我国商业方法专利的客体审查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有审查方式的缺陷以及使用这种审查方式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意见与建议,以期给以后的审查实践和专利代理实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判断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创造性的关键是判断该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相对于现有技术是否具有显而易见性,而显而易见性认定的关键是判断现有技术中是否给出了结合该发明或实用新型相对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区别技术特征的技术启示。因此,现有技术是否存在相关技术启示就构成了创造性审查中最核心、最关键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内容。技术启示具有整体性,对技术启示的认定要注意发挥技术问题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玲 《法制与社会》2010,(34):322-322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研究的核心,其概念分为广义说和狭义说。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很多,本文将从认知因素与情境因素两方面阐述现代研究者在此领域的研究,并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关注情境因素中的社会距离,假设性对创造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管荣齐 《法学论坛》2012,(3):149-154
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是专利授权的三个实质条件,其中尤以创造性最主观、最难以把握。创造性在美国称为"非显而易见性",在欧洲称为"创造性步骤",在日本称为"进步性",其意义基本相同。而在我国,"创造性"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突出的实质性特点",等同于"非显而易见性",其构成要素之一是"现有技术"。为了有效防止垃圾专利泛滥,建议对"现有技术"做出最大范围的认定;二是"显著的进步",体现为"有益的技术效果",形式上看似中国专利创造性条件比其他国家更高,而实际上这是专利实用性条件的主要内涵。为了简化创造性的审查,建议我国在专利创造性条件中取消对"显著的进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林国荣 《法制与社会》2013,(28):194-195
在互联网与计算机之后,物联网是又一次IT领域的技术热潮,是通信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简要分析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深入探讨了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物联网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散并务实着     
本期"业界实务"栏目所选文章有一个特点:散并务实着. 本期"业界实务"栏目的文章不可谓不散:从国际展会知识产权纠纷.到海外并购中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再到专利技术转让收费;从专利申请阶段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对于创造性判断的应有之义、跨国专利申请制度,到专利无效阶段被诉侵权人权益的保护,再到失效三维外观设计专利的可商标性分析;从一些重点技术领域的专利态势,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专利创造性客观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专利创造性的判断标准经历了一个客观化的过程,各国专利法及其审查指南从判断基准、判断步骤、判断方法等方面,保障创造性审查的客观性。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近年来的一些判决,被认为实质上降低了创造性,使一些显而易见的发明获得专利保护。我国专利创造性的演变也是一个客观化的过程,其政策选择符合我国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8.
何家栋 《法制与社会》2014,(12):233-235
在专利审查中,创造性判断比新颖性判断更为困难,因它包含了专利审查员的主观性因素。不少优秀的发明总是具有巨大随机和抽象性质,很多时候是不能用一般的逻辑思维来衡量。在现实当中,也有不少优秀的发明申请,因不具有创造性,而不授予专利权。认知心理学的问题解决便是研究有关于人类如何解决问题的学科。因此,两者很可能是具有相关性的,也许,通过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思维,能有助于提高创造性审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受制于一系列主客观条件,重要证据缺失的案件仍然无法完全避免。在此类案件的审查中,一方面要审慎审查口供,不能仅凭共犯的口供轻易定案;另一方面要避免陷入形式化和机械化的思维误区,简单将重要证据缺失等同于案件缺少必要证据,进而轻易得出案件存疑的结论。首先应当立足于全面、深入地审查在案证据,认真审查共犯口供的相互补强作用,充分发掘间接证据的证据价值,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重要证据缺失对证据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韩冰 《法制与社会》2013,(32):297-298
本文从专利审查程序和诉讼程序对权利要求中功能性限定的技术特征具有不同的解释出发,分析了上述两个程序中存在不一致作法的原因。此外,从一个实际案例出发,提出专利法审查程序中对权利要求中技术特征的解读可以借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三条的规定,对于权利要求技术特征的含义.应当结合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以及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加以理解,并且申请文件的内部解释效能大于外部解释的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