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赵敏 《淮海论坛》2013,(1):18-22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生态社会,是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全球正在经历的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于我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严峻挑战,也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一、发展低碳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一)发展低碳经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巨大挑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三低”)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而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则集中表现为“四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如何变“高”为“低”。是严峻的挑战。总的来说,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社会会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使我国同时面临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这又使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从制定战略规划、优化能源结构、建设低碳城市、推动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完善法制保障等方面研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和政策创新,推动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对武汉而言,倡导低碳经济、推行绿色发展,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应有之义。本文分析了武汉市低碳转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促进城市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该文在介绍主要国家低碳发展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必须立足于实际,基于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推进低碳经济和低碳发展。必须把目标锁定在“近”保经济增长、“远”调产业结构上,要在保证增长的同时逐步调整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要依托技术支撑提高能源效率,稳步推进产业发展低碳化,健全低碳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5.
法伦理视阈下的低碳经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全宝 《前沿》2010,(11):106-109
低碳经济作为“后危机时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国内关于引导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表明:低碳经济呼唤立法。发展低碳经济,立法是保障,是关键。同时,低碳经济立法有着深厚的伦理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敏  王传远 《中国发展》2012,12(1):7-10
该文从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消费结构和环境污染状况分析了“蓝、黄”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走低碳发展之路的必要性。在对国内外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蓝、黄”经济区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措施,即加强政策引导和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加碳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增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卷首语有学者曾在本刊发表文章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不是法治经济。”到底是“法治”经济还是“法制”经济?这涉及到对“法治”和“法制”的涵义,“法治”与“法制”的关系、“法治”和“法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的理解。令我们非常感动的是,这个问题引...  相似文献   

8.
子凡 《两岸关系》2010,(3):34-35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2010年“两会”期间,低碳经济、新能源、节能减排成为焦点问题。“低碳经济”成为未来中国新的发展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9.
“低碳”成为今年大会的一个重要关键词。从代表的生活细节、会务安排到热议的话题,“低碳清风”吹遍了大会的每一个角落。在历年“两会”热点民意调查中,2010年“低碳经济”关键词首次出现。“低碳”为什么这样火?现实需求和时代潮流正推动着我国走向低碳经济的时代。在政策退出的背景下,各发达国家均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低碳经济因此被寄予厚望,它不仅是传统的环保手段,而且有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0.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节能已然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全国政协委员们也针对我国如何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1.
赖力  张婧欣  曹圆媛 《群众》2022,(4):38-39
<正>绿色低碳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的鲜明特征。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加快建设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提高产业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给江苏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增强产业绿色低碳竞争力,补短板锻长板,推动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董林 《北京观察》2011,(1):14-15
随着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步伐加快和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结构的总体需求,“高端产业兴区、绿色生态立县”纷纷成为京郊各区县发展低碳经济的主打招牌,而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13.
戴钰 《湖湘论坛》2013,(2):57-62
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导致银根紧缩从而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变化给碳基金带来了冲击,需要建立一种规避政策波动的新型资金融通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对碳基金实施的项目固定或增加的二氧化碳量逐年计量和长期监测对碳基金进行监管和评估,可以避免货币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低碳产业的资金来源,解决低碳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低碳产品的开发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加强低碳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应对之策:能力建设与管理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是一次新的技术变革和产业革新,它将带来新一轮的全球竞争,只有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才能避免在这场竞争中错失良机.增强经济竞争力。全球金融危机为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契机,只有行动起来,实施“绿色新政”,进行政府管理的适应性变革,提高政府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翟峰 《中国人大》2009,(22):47-47
最近,我和四川重灾区广元市的几名省人大代表联名向四川省有关方面提出了《关于支持广元低碳重建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其中提出“建议在即将批准的《四川省天然气产业利用规划》中,把广元确定为全省规划发展天然气能源化工的重点地区和今后支持的重点区域”以及“建议对广元推广清洁能源和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现低碳发展的工作予以相关政策支持和大力指导”等与灾区低碳重建有关的内容,引起省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徐华清 《时事报告》2009,(12):33-39
电动的新能源公交车取代喷黑烟的老式公交车行驶在马路上,居室的屋顶跟随太阳“转身”制造电能,重化企业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卖给农户……这一切不是梦想,而是未来中国低碳经济的清晰前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是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全球正在经历的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无论是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国际政治政策压力,  相似文献   

17.
底碳经济视野下的大理休闲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刚 《创造》2010,(7):84-86
当前,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由此带来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领域的大调整。在此背景下,大理应优先发展休闲产业,这既是发挥大理的优势,也完全应合低碳经济的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18.
周昕 《学习与实践》2009,(9):155-159
环境法制创新是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路径。环境法制视野中的“两型社会”强调以最少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通过立法来最大限度地控制环境污染,避免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环境法制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评价作用、保障促进作用和社会整合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制建设,加快立法步伐,提高全社会的环境资源法治观念,建立环境资源监管执法的长效机制,推进“两型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营口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必须观念创新,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的环境;管理创新,制定推进低碳经济的制度和措施;技术创新,完善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明确责任,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制度;加强交流,参与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内外技术合作。  相似文献   

20.
市委九届五次会议通过的2009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培育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创新实践.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