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的领导思想虽属客观唯心主义范畴,但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无为”、“无为而治”、“无为无不为”这些概念,经常在领导学的应用研究中出现,一些人未能真正了解其准确含义,有的人甚至把“无为”、“无为而治”理解为领导者不做事、无所作为而达到大治。这是对老子领导思想的误解。笔者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睿者的领导智慧,是老子领导思想中最精彩的方面,至今仍充满着智慧的光芒。一、充满朴素辩证思维的“有”、“无”发展观老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中国哲学曾影响到后来的唯物、唯心两派。…  相似文献   

2.
王舒琳  傅长吉 《前沿》2013,(13):50-52
一些人对“无为”二字望文生义,认为“无为”是消极处世的观点,也是一种愚民政策.本文以新视角重新解读老子的“无为”思想,即要求顺其自然与返璞归真.老子“无为”思想中体现为“抱朴守真”“情景寡欲”“无知守愚”以及“以柔克刚”四方面.老子的“无为”思想启示我们,在当今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应运用“无为”心态放下心中烦恼、作有为之事并提升社交技巧.  相似文献   

3.
《老子》哲学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而“自然”乃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故《老子》哲学实为一主体论思想体系本体之“道”下贯于个体生命而为人之德性,道之“自然”遂成为德性的本质内涵,修道成德实即道德主体性的实现与挺立。“道”落实于社会政治领域而为政治之最高原则,而“自然”亦最终指向被统治者民,民“自然”的观点意味着人民乃是政治的主体;作为民“自然”的逻辑归结,“无为”则指向统治者君,为其执政准则。“无为”之治本质上系民意政治,透显着消解统治者政治主体性以凸现民众政治主体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4.
“镇园合一”模式是指产业园区以消除不和谐因素、达到有机融为目的,与镇在空间和功能上耦合的一种行政体制创新模式。“镇园合一”模式的制度逻辑可以从宏观制度环境、中观制度安排和微观制度选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湖北省 H 镇“镇园合一”模式的个案研究表明,“镇园合一”模式的创新实践,在政府组织设计、园镇融合、人员设置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隐含体制回归风险。“镇园合一”的路径选择应围绕园镇关系协调、完善人员配置、优化组织设计及摆脱体制惯性下的路径依赖进行。本文通过分析,对“镇园合一”模式继续发展并寻求突破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孙鹏 《长江论坛》2013,(4):73-77
江苏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是茅山宗的活动中心,是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历代高道把茅山作为养生修道、隐居炼丹的场所有其客观的原因。据《茅山志》记载,神灵仙真的“三宫五府”建立在茅山“仙洞”之内,这体现出道教文化逍遥齐物、道通为一的思想;茅山“仙洞”幽深阴凉的环境与道教贵阴尚柔的思想一致;茅山“仙洞”的神仙传说影射出道教对修道理想和现实社会的态度;历代高道隐居茅山“仙洞”养生修道,反映出他们主张远离世俗、保真养气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为”始初的含义是指个人在做事时的意向、动机,以及因而产生的支配行为的目的。《老子》论证了“无为”与“道”、“自然”的密切关联,从中可知“无为”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无所事事,而是既有所肯定,又有所否定的结合体,主要是指顺自然而为、不妄为,天地万物都依“道”而为,没有多余的人为因素加入。而“有为”则是以“正言若反”的方式出现,是《老子》“无为”思想展开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7.
王成儒 《湖湘论坛》2001,14(6):61-62
儒学的包融精神,在先秦创始之时便深深地蕴藏着,中经汉代董仲舒对儒学的第一次改造,到魏晋时经学家的援道入儒,及隋唐末期的“三教合一”,直至宋明理学时对儒学的第二次改造,无不处处得以展观。先秦儒学的包融精神,表现在儒家思想对其它各家思想的相互蕴涵。儒家对道家思想的蕴涵。仔细梳理儒道两家的典籍,将不难发见,两家之间除具有相为对立的一面外,也还有相互统一的一面。而这统一,也表明了儒学的包融精神。传统的观点认为,“无为政治”的专利属于道家学派。认为是老子感悟自然哲学的心得,并将“无为”纳入社会政治领域。老…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而“道”落到政治层面和人生层面.形成了《淮南子》的无为论。《淮南子》以老学无为论为基本准则,吸纳其他各家的某些理论,将“因”的思想、“人为”的精神和“术”的理论契入其无为论,从而完成了对老学无为论的“三大改造”。  相似文献   

9.
治班九辩证     
班级管理工作艰巨繁杂而意义重大。苦乐其中,班主任尤应注意以下九种辩证关系。一、亦无亦有。“无”即“无为”。班主任要摆正自己和学生的位置,要懂得“无为”治班之妙。“无为”治班,不能机械照搬运用老子的“无为”思想,应该广泛借鉴其他管理经验,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灵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中晚期 ,各种社会学术思潮涌动 ,“三教合一”论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潮 ,尊重人的感性生命及个性的王阳明心学和李贽的“童心说”先后兴起。出生在这个时期的汤显祖博采各家之长 ,汲取驳杂的学术营养 ,建构起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大厦。学术界往往把汤显祖狂狷叛逆的个性、“为情作使”的创作理念和激情 ,与王阳明心学尤其是王学左派的泰州学派以“自然为宗”和李贽的“童心说”等中国早期启蒙文化精神联系起来 ,而把“临川四梦”中的《南柯记》和《邯郸记》作为其出世思想的代表作 ,受到佛教寂灭遁世和道教无为虚无思想的消极影响。本文旨…  相似文献   

11.
过去许多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人,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厌世的、消极的,不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实不然,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我认为通过《道德经》中“无为”和“有为”、“不争”关系的分析,对澄清上面的误解是颇有帮助的。要搞清无为,须先弄懂“自然”的含义.从《道德经》里五处提到“自然”的情况来看,自然即是自己如此。它告诫人们要尊重和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办事,不  相似文献   

12.
卢璐 《青年论坛》2014,(2):145-148
唐代以来,在统治者扶持下,崇老崇道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在唐玄宗时期,把道家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唐玄宗也成为第一个亲自注疏《老子》的皇帝,在《御注道德真经》和《御注道德真经疏》中,玄宗以“妙本”思想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研究《老子》中的政治理论,也就是“帝王理身”与“无为理国”思想。  相似文献   

13.
罗昌智 《理论月刊》2006,10(9):115-117
京派作家的小说创作在主题思想以及美学追求上同荆楚文化有着流与源的隐性关系。它的崇尚自然、沉醉田园、返朴归真、性灵自由、耽于幻想、浪漫奇诡、精致和谐、冲淡悠远等等情感旨趣及艺术品性与荆楚文化的“道法自然”、“物我合一”、“逍遥”、“心游”、想象宏富、神奇诡谲、自性成佛、宁静淡远、虚静和谐形成了一种审美追求上的趋同。从文化本源上,京派小说良好地承继与蕃衍了荆楚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4.
作为对上古时期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状态中君主理想治道的描述,“无为”思想本应涉及君主所应具备的、超出一般的、大有作为的智勇能力和表率作用等实现“无为而治”的人格力量,而鉴于后世君主对统治权力的滥用使得思想家们对“无为”思想的鼓吹实质是更大程度上用来制约君主的恣意妄为以减轻对民众生活的不利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无为”思想的文献描述、历史探源和实质上的分析,重新揭示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表率作用等君主个人人格力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发展民营经济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处理好“有为”和“无为”的关系,做到“适当无为”和“有效有为”。地方政府在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具体体现在观念引导、平台构筑、软硬环境建设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16.
"自性"是《坛经》的核心语词,它作为人的本性的规定就是佛性.在《坛经》文本中,慧能对自性的特点从"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五个方面进行了规定.但除此之外,自性还有其根本性的特点.自性在"体"的层面上,它是空的、无自性性的.在"相"的层面上,它是"假有的"、有生有灭的.在"用"的层面上,它是"心不染境"、不落二边的.在究竟意义上,它是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空有不二的."无念"作为"见性"的法门,其核心在于"无".通过对"无"的分析可以发现,"无"的根本特性在于否定.这一否定包含了三层含义:否定之无、悖论之无和绝对之无.  相似文献   

17.
皮华英  ;甘利婷 《求索》2008,(8):116-118
荣格人格理论中的人格结构象老子的“道”一样,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人格是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体;人格结构中各组成部分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体现了“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人格个性化过程实际上就是“道”之复归的过程;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性实现”或“自性圆满之境”。它体现了老子天人合一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徐龙 《传承》2013,(3):146-147
“无为而治”思想中,老子的“清净不仁”是良性发展和公平不偏的指导理念,庄子的“在宥天下”是生命自在与精神豁达的思想解放,韩非的“刑名虚实”是劝利戒害、疏水防川的制度保障,这些对当今的社会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魏晋玄学在儒道会通的背景下兴起,“以无为本”逐渐成为时代共识。王弼从道的运动入手,将“无”视为“道”之“隐”,将“有”视为“道”之“显”在于世,推进了对“无”的认识,建立起“以无为本”“崇本息末”,“以无为用”“崇本举末”的完整思想体系。王弼这一“举本统末”的思想体系,是整个魏晋玄学的理论最强音,不仅是为了探求对本体之“道”的观照,更是为了关注“道”之在世,关注处身其中的现实人生,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系统地阐述其经济思想。它实际上就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所阐述的某些经济思想,仍然很有价值,值得现代人借鉴。如“无为”的经济哲学思想、商品交换和商业经营的思想、人的经济行为为利益所趋动的思想,以及利润、利息作为能否从事经营的标准的思想等等。下面就这些思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经济哲学思想:承“无为”、去“无欲”在《史记·货殖列传》开篇,司马迁就引了《老子》的一段话:“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接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