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莎 《法制与社会》2015,(8):146-147
新时期我们要建设法治国家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基本路径是两个“坚持”,坚实根基是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义更为重大,它既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又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为加强法治国家建设应该把推进党对依法治国伟大事业的领导作为加强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将推进民主科学立法,完善法律体系建设作为加强法治国家建设的突出内容,把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作为加强法治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把用法治思维方式推进反腐作为加强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使得法治国家建设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政治合法性是对价值正义性的一种承认,同时构成了对公共机构及其权力行为正当性的评价标准。中国共产党在西方话语意义上使用合法性概念审视自身执政行为,彰显了高度的自信。对执政党主体地位和自身条件合法性的考察,是党领导法治建设合法性分析的前置性工作;而通过将合法性指数概念和权利-义务分析框架引入并运用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建设行为的合法性评价,则为系统深入地阐释中共执政行为的政治价值指向提供了科学标准和科学模式,为执政党领导中国法治建设注入了反思性向度,这是助力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法治建设事业进一步走向更大成功的重要理论拓展。  相似文献   

3.
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必须要对国民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只有国民具备了这种理念,国家的种种法律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这种理念是我们依法治国的重要的软实力。本文认为对国民的法治理念的教育应该以大学生这个群体为重点,在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一些变化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我们法治理念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经济市场化事实上最先将力作用于执政党。执政党主动地推进经济市场化进程,然后又被动地接受市场化的挑战,进而其只能主动实现自身的转型:执政权威由克里斯玛型向法理型转型、执政体制由全能政府体制向有限政府体制转型、执政方式由集权人治型向分权法治型转型。这些方面的转型从客观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新时期社会法治的特点,认识传统治理模式对社会转型方面存在的不足,试图通过对立法创新、政府严格守法、司法公正和确立违宪审查机制,从源头保障社会正义、实现社会正义、破除权力怪圈及保障宪法的最高权威,只有切实实践法治,才能妥善协调和消解社会矛盾,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6.
李晓辉  周兆娟 《河北法学》2004,22(7):157-160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通过对执政党法律意识的内涵、特征、社会基础等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增强执政党法律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诚信是法治的本质要求,法治是诚信的制度化和普遍化。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法治诚信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始终是党和政府两大理政主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强调"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法治和诚信建设已成为贯穿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主旋律。一、充分认识法治诚信扬州建设的重要意义(一)加强法治诚信建设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8.
周文 《中国司法》2006,(4):74-7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希望。旨在施法于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面对着新的形势,在理念、形式和机制上都需要加以创新。与20年前的普法初期相比较,新时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其宗旨和特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法制宣传教育已不仅仅停留在“普法”、“学法”和“知法”、“懂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总结概括为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就加强对执政党的监督问题,作了许多的探索和努力,形成了丰富而全面的执政党监督思想。邓小平论述了对执政党进行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明了对执政党进行监督的途径和措施。深刻领会邓小平的执政党监督思想,对于新形势下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克服党内腐败现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法治工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本质特征。中国法治进程近代发端的特殊性在于其被动性和外在强制性,中国法治现代化面对的基本难题是其所遭遇的"矛盾的现代性":一方面必须彻底反帝反封建以实现民族独立,另一方面必须学习并移植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和生产方式以实现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中国走向现代法治之路的曲折性。新中国建政之初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仅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还是当代中国法治体系的"基础规范",它内在蕴含着"法治国家"的必然性。新中国法治建设在经历一定时期的挫折之后,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和正确领导,终于走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正途,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全新局面,形成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向着"法治中国"战略目标不断胜利推进。所有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执政党之于中国法治建设所承担的领导者、设计者和推动者的伟大角色,亦归因于法治建设进程中执政党对建构理性和经验理性方法论的兼重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论法治国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卓泽渊 《现代法学》2002,24(5):12-23
法与国家关系一元论既可能有利法治 ,也可能导致法治根本就无法建立。法与国家二元论下的国家优先论 ,可能使法成为国家的附庸而否定法本身。它在使法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和对国家的约束力的同时 ,也使法治失去了基本的立足点。在法与国家的产生上 ,二者在互动渐变中发展形成 ,没有先后之分 ;在法与国家的并存中 ,二者有着地位的差异。基于法与国家本身的特性 ,基于保障人民权利的价值期求 ,基于实现法治国家的理想目标 ,法律应当优先于国家。就法治国家来说 ,我们要建设的是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国家 ,而非形式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我们不能将法治国家与法治相等同 ,更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 ,相反 ,我们应当把法治的内容纳入法治国家的含义之中。法治国家与人治国家、专制国家、警察国家等非法治国家相对立 ,与宪政国家相联系。西方法治发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关于法治国家口号的提出也有百年的历史 ,现在重提并郑重确认它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 ,必然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法治将经由法治国家进而向法治社会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执政党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蓉 《法制与社会》2010,(5):161-161
执政党的党风廉政建设一直为我党所重视,它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建设方面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中也具有尤为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各个领域的建设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根据新修订的预算法,10月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从指导思想等宏观方面,到具体制度等微观方面,对改进预算管理,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做了系列规定。这对于新阶段下进一步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提“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个概念在同一时空使用时,法治国家指整个国家公权力的法治化;法治政府主要指国家行政权行使的法治化;法治社会则主要指政党和其他社会共同体行使社会公权力的法治化。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是: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条件;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社会的保障,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17.
论现代法治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法治进程,建设法治国家,弘扬法治精神至关重要;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体对法以及法治的理性认知和价值确信,是法治价值观;它是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法律素质、法律信仰等的集合形态,是法治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源泉.也是尊崇法治和尊重法律权威的一种理性的精神状态。因此,我们应该弘扬以维护法律尊严、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为核心的法治精神。弘扬法治精神,推进法治进程要注重转变法治教育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建立有效的法律监督制约机制和法治良性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从法治中国视阈下审视区域法治研究,区域法治在内涵上包括国际性区域法治、大中华范围内区域法治、中国大陆地区区域法治。其中中国大陆地区区域法治又可分为准区域法治、关联性区域法治和综合性区域法治。区域法治研究应该是区域法治建设的当然随行,并且区域法治又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法治建设丰富法治中国建设内涵,只有在区域法治实践中才能逐渐总结和提炼出法治中国制度形态。区域法治建设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基础和现实载体,是法治中国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而与此同时,法治中国建设又为区域法治建设提供合法性基础和方向性指引,并将区域法治经验和成果整合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框架中来。为此,需要法治中国视阈下推进区域法治建设。在此过程中需要建立和健全区域开发和发展法律体系;应加强各省、市、区之间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协调与合作;必须多方面地营造区域开发和发展良好的法治环境、社会环境、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中国的全方位建设包括法治国家建设、法治政府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法治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四个概念在同一时空使用时,可以认为"法治中国"是后三者的上位概念。后三者是"法治中国"的基本要素。法治国家指整个国家公权力的法治化;法治政府主要指国家行政权行使的法治化;法治社会则主要指相对于国家公权力的政党和其他社会共同体行使社会公权力的法治化。法治中国等四个概念的相互关系是: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条件;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社会的保障,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而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统一,就是建设法治中国。  相似文献   

20.
《政法学刊》2021,(5):60-68
法治建设先导区域指在国家法治发展进程中,某些区域先行取得法治建设的重要进展所形成的具有先导或示范意义的法治区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种崭新探索。不能简单地认为法治建设先导区域是传统的政府推进型法治,法治建设先导区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区域社会经济生活的先行,是法治发展对于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无论从理论上而言,还是从实践中来看,法治建设先导区域概念本身都体现出鲜明的法治社会内涵。并且,法治建设先导区域的型构必须将法治社会作为重要抓手和实践路径,在实现了法治社会的前提条件下理解法治建设先导区域,通过多元社会力量的发挥实现区域法治的先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