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云南禄丰——驰名中外的“恐龙之乡”,一九七五年夏发现八百万年前早上新世的古猿化石后,又被誉为“古猿之乡”。在古猿之乡曾经生活着“禄丰腊玛古猿”,它既保留了猿类的原始性质,同时又表现了人类不少的进步特征。禄丰腊玛古猿形态特征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它在阐明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是由古猿变来的。从古猿进化到人类,其间经历或长或短的过渡时期。过渡期的生物是谁?过渡期的始终界限的标志如何?过渡期有多长? 从三千万年前的渐新世到七、八百万年前的上新世中期,是地球上古猿发展分化的  相似文献   

2.
34年前,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当阿姆斯特朗在月面上落下他那有着绝对伟大意义的脚步时,他说了一句永恒的话: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这句话,让地球上的人类看到了梦想成真的希望。 2003年3月,中国开始启动探月计划,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成为这个计划的首席科学家。  相似文献   

3.
正《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宣称发现了一个快速射电爆发,很多人开始炒作说这是外星人发来的。如果是外星人发送的,这种外星人的能力得有多大?2019年1月,出现了刷爆朋友圈的科学新闻,很多人以为外星人的信号被我们收到了。《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作者是加拿大CHIME研究组,他们宣称自己发现了一个快速射电爆发,快速射电暴简称FRB。很多人开始炒作了,说这是外星人发来的。一个FRB的功率很大很大,几毫秒间辐射的能量相当于太阳在  相似文献   

4.
余那 《中国减灾》2004,(7):59-59
影片《迁徙的鸟》曾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热潮,该片以诗一般的画面为人们实地展现了候鸟迁徙这一壮阔的自然奇迹,让人们的心跟着鸟飞过了整个地球。沉醉于美轮美奂的画面的同时,人们也许没有意识到由于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这些自由的鸟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是从古猿转变而来的,人类社会是从猿群转变而来的,劳动在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起了推动的作用,人类社会与猿群之间的根本区别也在于劳动,从而加深认识劳动的意义,并初步懂得“神创造人”的各种神话、宗教和迷信都是不科学的。教材分析这一课是讲解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起源。这个问题是唯物论和唯心论长期斗争的问题,因此,科学而又通俗地介绍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课有两个框题。  相似文献   

6.
卓然 《今日广西》2010,(20):52-53
近日,自称是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及梦想家的斯蒂芬·霍金给热衷探索外星生命的科学家大泼冷水,还把外星人造访地球,形象地比喻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土著”的地球人将处境不妙。这位继爱因斯坦之后最著名的科学家执著地相信,地球之外几乎可以肯定存在外星人,但人类不要努力去寻找他们.以免沦为当年美洲印第安人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7.
理想坚韧     
今天,理想这个词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不要说理想太老大陈旧太土气, 不要那样的讥诮那样的鄙薄那样的 不屑,只要地球上存在人类,就有理 想。 不要说理想太虚幻太哲理化, 不要装作看破红尘心如死水,只要你的心还在跳动,就有理想。 理想──永远高悬在人类头顶的太阳! 当我们追逐理想的时候,我们精神振奋,有跋山涉水的勇气,有穿越黑暗的胆量,有奔向终极的信心; 当我们放弃理想的时候,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就会消失,变成扶不起的 烂泥化作微不足道的尘埃。 追逐理想,就象跑马拉松一样,.最要紧的是坚韧。虽然战争年代流血牺牲…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五年夏,我省禄丰县上新世褐煤地层中发现古猿化石,科学界对此极为重视。这批古猿化石中有一种人类远古祖先——拉玛古猿的化石,这是从猿到人过渡类型的化石。拉玛古猿化石的发现,在古人类学上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它不仅对研究人类起源的理论、阐明恩格斯关于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学说,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而且雄辩地证明了我省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9.
1.外星人入侵发生概率:1%自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98年出版《世界大战》之后,外星人入侵地球便成为科幻影片和科幻小说的一个惯用情节。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对外星人入侵的担忧会随着其自身焦虑感程度增加或减少而同步变化。不过,确实有一些人相信外星人将入侵地球,并拿出了他们认为的"铁证",如一系列不明飞行物目击事件,其中包括1947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罗斯维尔坠毁的"飞碟"以及层出不穷的所谓外星人绑架事件。  相似文献   

10.
“法轮功”邪教组织头目李洪志胡说什么地球要爆炸 ,并说历史上已爆炸过50多次或80多次 ,这完全属子虚乌有之谈!地球是一个高度稳定的体系 ,地球在历史上有过地壳的缓慢的变动 ,有火山的喷发 ,但它从来没有爆炸过。地球已经稳定地存在了约46亿年。但是的确需要回答一个问题 ,人类将能在地球上生活多长时间。人类将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 ,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的理论 ,太阳将持续而稳定…  相似文献   

11.
无神论者说,人是由猿进化演变而来的。自从地球上有了这种“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后,地球上的一切都开始发生着变化。为了生存,人不得不从树上爬下来;为了生存,人不得不直立起身躯;为了生存,人不得不学会用语言进行交流;为了生存,人不得不学会制造工具,与自然斗争;为了生存,男女结合,人类才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不断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特别是近代产业革命以来,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已成为现实。当人类从自然中获取日益丰厚,生存技能得到提高之后,人类的繁衍也随之加速,导致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出现严重不和谐的音符:气候变暖、臭氧层耗损、沙漠化、森林减少、物种大量灭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与梦想     
李洪嵩 《群众》2013,(11):27-28
现实与梦想从来都是彼此不分的好朋友。现实离不开梦想,正如鸟儿离不开翅膀;梦想离不开现实,也如舰载机离不开航空母舰做平台。在人类历史上,现实是永恒存在而又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梦想也让无时不在的现实闪耀出希望的光芒。  相似文献   

13.
地球作为生命系统,我们拥有了它给予人类的一切美好;作为宇宙中的一个星球存在,我们又要承受地球自身演变加于人类的深重影响,包括悲剧性的影响。承受首先意味着我们无法控制灾害,既不可能阻止极度自然灾难的发生,也无法推迟它们的发生,一些自然灾难我们甚至无法做出科学的预测。这正是人类社会及其文明的根本处境,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人类命运。  相似文献   

14.
1、“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语P5)这句话表明A.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B.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C.真正的人类劳动是生产劳动D.人是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B、D两项表述有错误;尽管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所以正确选项应为A。2.“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恩格斯语P7)这表明A.摩擦生火的发明,对远古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  相似文献   

15.
全球增温是在近半个世纪冒出的一片阴云,然而从这片阴云里却透出了希望的阳光,因为人们发现了,地球不过是宇宙里的一叶方舟,同处这叶方舟上的人类以及自然界面临同一命运。同  相似文献   

16.
谁征服谁     
<正> 人有时常会产生一种十分天真的想法,认为自己才是大自然的主宰。你看有那么多人扛起背包带上工具去征服高山,爬到了顶峰,把手中的小旗往脚下一插,在山顶上踩几脚,他们说已经征服了高山。有句话叫做“人类一思想,上帝就发笑”,但如果高山也有情感,它们肯定会笑得东倒西歪。一只蚂蚁十分困难也十分幸运地登上了大象的背,于是它告诉大家,我已经征服了这只大象。这不是太幽  相似文献   

17.
正冬季的洞庭湖,天气总是变幻无常。然而不论风和日丽,还是雨雾朦胧,西伯利亚的鸟儿,总是会带着刚刚学会飞行的孩子们,长途跋涉来到这片水位随着四季而分明的南国美地,度过漫长的冬天。而在人类的世界里,也有这么一群"候鸟",他们每隔两年,随着鸟儿们纷飞的翅膀来到洞庭,守候鸟儿回  相似文献   

18.
近期,中美科学家在英国权威 科学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科学论文,通过对在中国山西省垣曲县发现的世纪曙猿的脚踝骨、下颌骨化石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人类的远祖起源于中国。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教授予以高度评价:曙猿的发现,其意义可与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现相媲美,这是中国20世纪古生物学上又一极为重要的发现。 199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山西省垣曲县进行科学考察时,在距黄河北岸不足50米的寨里村发现了众多世界上最早的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世纪曙猿化石。他们潜心…  相似文献   

19.
“神造人论”是大骗子李洪志在宣扬“法轮功”歪理邪说时所散布的离奇荒诞的论点之一。他说:“其实(人是)怎么造的都有。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你造出来......人还说,人是猴子转变的,这都是现代科学带来的东西。这不可笑吗?”人类由猿进化而来早已是科学定论,而李洪志  相似文献   

20.
正自然灾害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对人类生存条件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它伴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与人类在地球上共存。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挑战,认识灾害规律,防范灾害风险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人类也正是在认识灾害规律、与灾难抗争中寻求和建设宜居环境,发展科技,创造文明和幸福生活。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由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水文气候组合条件有利于灾害发育,中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且暴发频繁,损失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