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你留下房子,我为你养老”。老人将自有产权的房子抵押给银行等机构,机构每个月付给老人“养老金”或者提供养老服务——“以房养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在中国能推广吗?横亘在其中的障碍有多少?  相似文献   

2.
谁来“养老”——我国实行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述评盖伟每个人都要老,这是自然规律。到了一定的年龄,丧失了工作能力,能不能安度晚年?最近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告诉我们:老有所养将成为现实。计划经济下的养老制度...  相似文献   

3.
关于乌鲁木齐市养老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鲁木齐市于2003年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初步形成了机构养老、家庭养老等养老模式。由于家庭规模趋向于小型化、核心化,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乌鲁木齐需要探索与发展一些新型的养老模式,如居家养老、互动式异地养老、异地集中养老、住房养老等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4.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1999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的占比超过10%,标志着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伴随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发展,通过建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了养老制度的全覆盖。但与此同时,由于养老保险多种制度并行的现状,也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如何加快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热切期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回应百姓关切,吹响了新一轮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号角--努力完善养老保障安全网,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让每个劳动者都免除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5.
关于“异地养老”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异地养老模式在国内外得到迅速发展。本文分析了异地养老的含义、方式、效果和政策含义。认为,在我国,异地养老的实质是非出生地、非户籍所在地的养老方式,包括长期性迁居养老和季节性休闲养老。异地养老是新兴的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的重要补充但不是替代。异地养老既满足了部分老年人的养生-休闲-观光-治病等的需求,也促进了老龄产业的深入发展,前景看好。最后,本文就构建异地养老“全国一盘棋”政策和制度环境、规避异地养老风险和制定合适的异地养老价格问题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张杰 《学习导报》2013,(12):54-55
衰老,是我们每个人害怕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截至2011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亿,占总人口的13.7%,并在以每年3%的速度不断增长。去年,中国老龄委预测,我国老年人口将在今年突破2亿。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一全球性难题,如何养老、何处养老、如何让百姓过上幸福晚年,也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我国传统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子女赡养父母,晚辈侍奉长辈。然而,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市老人的空巢率达49.7%,农村老人达38.3%。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着家庭保障功能弱化、土地无法保障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水平低、养老保障覆盖面小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推动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必须确定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对策,更好地发挥家庭养老保障的功能,继续发挥土地养老保障的作用,明确政府职责、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家庭养老模式的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独木难支;机构养老也受制于多种因素,无法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如何使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安享晚年,让更多的老年人及其家庭从养老难题中解脱出来,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创新养老模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互助养老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型养老模式,但是实践中农村互助养老面临多重困境。从优势视角出发,基于农村老人在互助养老中的主体性以及农村的资源性优势,探讨了社会工作嵌入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路径。社会工作有嵌入农村养老的专业视角和需求为本的专业理念、方法。通过社会工作嵌入下的资源整合、增权模式下的农村老人主体性重塑、社会工作介入下互助组织的形成,可以有效提升农村互助养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跨入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的现实情境下呈现出新特征、新问题。选择社区养老是目前满足城市老人养老意愿和解决老人养老难题的理想选择。因此,本文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社区养老保障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研究,在剖析社区养老保障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的基础上,提出创建社区养老保障体系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剧,尤其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农民养老问题日益显著。解决好我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利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而且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要影响。就当前农村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家庭对农村养老功能弱化,农村孝德观念淡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法律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养老支持力度,加强年轻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家庭养老,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健全法律体系等对策,由此来改善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周志文 《世纪桥》2012,(11):153-154
中国社会目前的老年养老已呈现出性别差异特征,农村老年女性晚年生活艰难,她们既是家庭经济劳动和情感的支持者,同时也是需在晚年生活中得到家庭成员和社会在经济、物质、情感方面支持的受照顾者。本文对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在个人、家庭、社会等三个方面的养老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虽然国家和社会在农村养老问题上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是家庭养老依然占据老人养老的主要地位,只有国家和社会继续加大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坚持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国家、社会、家庭、个人间的能动性,才能提高和改善朔州农村老年女性的养老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随着乌鲁木齐市人口老龄化及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特点的出现,老龄人口的养老服务及养老模式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试图就乌鲁木齐市今后可推行的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家庭养老、清真寺照料、互动式异地养老、异地集中养老及住房养老等模式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社区层面养老服务工作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调研,探讨了当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社区参与,强化对养老问题的关注程度,并将养老工作纳入社区组织的服务规划,由家庭、社区与专业社会工作者共同承担起养老工作,以解除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困扰,提升整个社区以至全社会的养老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5.
截至2011年底,长春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14万人,老龄化率已达14.8%,其中空巢老人19.4万人。空巢老人无论在经济保障、身体状况、精神与心理需求以及受照料情况上,都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探索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的养老道路,构建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强化政府在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中的主导责任。二是打造社会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三是构建养老与支持服务网络。四是促进养老机构健康发展。五是建设高素质养老服务专业化队伍。  相似文献   

16.
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主要结合了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的优点,即在老人不需离开家庭的情况下,既可享受到来自家庭的照顾,又可以从社区获得诸如医疗保健、义工服务、精神抚慰等方面的服务。  相似文献   

17.
钟建华 《探索》2011,(4):157-159
我国养老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选择适当的养老方式是解决我国农民养老难题的一个关键所在。实行“政府、家庭、个人、社会”四位一体养老方式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为此,举国上下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制度创新,使“四位一体”的养老方式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效应不断显现,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开始逐渐步入老年,这给我国的养老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本文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对独生子女父母的现状、需求及养老意愿进行分析。并认为围绕居家养老形成更侧重公共投入,更侧重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互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将是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民生保障史。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养老保障历经萌芽、试点、探索到特色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等六个阶段。历史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是我国养老保障政策的显著特点,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和国家决策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百年养老保障体系实现了保障内容从单一救助到多层次保障、责任主体从一元到多元、保障对象从少数到全覆盖、政策设计从碎片到整合的历史跨越。展望未来,在坚持党的领导下,我国养老保障需要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两架马车”并驾齐驱,通过优化、规范,奋战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新阶段,实现提质、增效,开创养老服务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银色浪潮”在席卷发达国家之后,世纪之初迅速向我国袭来,对我国居家基本养老模式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对居家养老主导地位和所面临的挑战的分析,提出了巩固和完善居家养老,创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助老服务网络为依托、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养老制度为保障的社区支持体系的战略举措和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