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溯源中国的法人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可以用“一部法律、三个司法解释、两种观点”加以概括。本文以法人存在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依据、法律依据、实践需要三个方面,论证了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存在的原因,同时对确定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姜威 《长江论坛》2016,(4):13-17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揭示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代价,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自然、社会和精神,具体表现在对自然的破坏、人与人关系的恶性发展以及个体主体性与个性的压抑。在批判与超越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向我们展示了它的三重维度:自然维度、社会维度和精神维度,分别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三种关系,而这三种关系内部的和相互间的矛盾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真正地化解。  相似文献   

3.
徐慧珍 《理论月刊》2001,(12):25-26
二十世纪汉语文学发展同中国近现代的现代化艰难历程紧密交融在一起。许多优秀作家通过文学去展示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展示中国人民寻求精神家园、渴望生命超越的精神历程。九十年代在后现代语境中却呈现的是世纪末人生的狂欢化本质,文学缺乏一种内在精神的支撑。二十一世纪文学应坚持文学的批判性品格,彰见人文价值精神,为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和人的审美超越提供一种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4.
中国精神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一种主流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直接反映.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力量,中国精神属于思想上层建筑范畴.建构中国精神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于积极寻求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解析中国精神,须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为架构,从社会意识的结构、特征和功能这三个维度出发,对中国精神涉及的内容进行深度耕犁.  相似文献   

5.
张艳 《淮海论坛》2011,(4):17-18,6
人类文明史,从本质上看,是人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自然、社会的主人的发展史。西方哲学中人文主义思想是一种积极的文化因素,现代意义上的人文主义精神,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在本质上,人文主义精神体现的是对人如何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注。其基本内涵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当代中国人文主义精神继承与借鉴了西方人文主义的积极因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近来,功利主义已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它推崇科学主义,而科学主义以其巨大的张力使工业生产急剧增长,物质极大丰富,工业生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危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危机和人与自我之间的精神危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笔者从精神的内涵、体现、培养三个方面论述了当代图书馆人应具备的图书馆精神.  相似文献   

7.
人是推进社会运动与发展的实践主体。发挥人的主体性,对推进社会和谐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和谐机制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和谐机制的关键所在。从人的主体性角度看,构建社会和谐机制,需要激发人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当前,形成社会和谐发展的机制,需要以增强人的主体性为基础,促进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为此,需要实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相结合,不断健全社会和谐机制;促进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相协调,不断强化社会和谐机制。  相似文献   

8.
龙兴海 《求索》2007,(11):37-40
现代化作为蕴含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内涵的历史演变进程,其中包含着人的精神扬弃传统性、获得现代性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在其直接现实性上表现为人的精神生活矛盾;处于当前中国现代化境遇中的人的精神生活矛盾,突出体现为信仰冲突、理想冲突、价值冲突和文化消费冲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与化解这些精神生活矛盾,是推进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现代中华文明的必然要求;旨在引导人们解决其精神生活矛盾的社会导向,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一是必须把握好导向的目的性维度;二是必须把握好导向的统摄度与整个点;三是必须把握好导向解释系统的科学性要求;四是必须把握好导向的层次性与梯度性。  相似文献   

9.
张艺  刘静 《传承》2010,(6):40-42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社会不能离开人而存在。从精神层面看,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个人精神的和谐,是一切外部和谐的基础和发轫。人与人之间精神的和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思想基础及精神力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对社会成员精神和谐的塑造。精神和谐与和谐社会二者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和理想架构,是人类精神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精神和谐的本质体现;另一方面,精神和谐特别是人们的和谐发展价值观念的确立,必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并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10.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社会不能离开人而存在.从精神层面看,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个人精神的和谐,是一切外部和谐的基础和发轫.人与人之间精神的和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思想基础及精神力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对社会成员精神和谐的塑造.精神和谐与和谐社会二者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和理想架构,是人类精神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精神和谐的本质体现;另一方面,精神和谐特别是人们的和谐发展价值观念的确立.必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并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11.
杨芳 《群众》2013,(6):35-3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内涵的中国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白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是几代张家港人只争朝夕、敢拼敢抢、勇创大业的精神写照,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历史时期,张家港人在“两个率先”征程中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正凝聚着一股实现壮丽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杨丹 《人民论坛》2023,(7):86-89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在百年奋斗中锤炼出的政治品格,不仅形塑着中国道路,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其伟大意义蕴含于党和人民共同奋斗、共同创造的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对于国际社会而言,其伟大意义在于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中国道路提供精神源泉,以伟大奋斗改变世界格局。借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全球传播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进一步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将为中国共产党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效能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3.
周玲 《前沿》2015,(3):3-5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万古常新的观念,它同中华民族开拓创新、奋发自强的发展历程同步前进,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华民族精神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在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的变化、不断发生的"革命"和"改革"以及中国人民的"三个历史选择"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和概括“五四”精神?见仁见智,歧义颇多。笔者以为,就时代特质而言,“五四”精神应是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爱国精神三者的统一体。科学精神实质上就是“五四”先驱们大力倡导的现代性思维方式——引导国人破除封建迷信和蒙昧主义,用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民主精神即是理性地认识社会和认识人自身的体现,号召国人反对专制政体,  相似文献   

15.
廖小琴 《前沿》2005,4(6):157-160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调。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推动力量。在当代中国,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符合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与目的。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需要在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实现。关键是要从根本上确立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平衡发展的价值取向,重要路径是承认和高扬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每个健康的自然人都蕴藏着三种能源,即体能、智能和精神能。体能是人的肉体能与生命能,是智能和精神能的物质基础,是成就事业之根本;智能是人的智力和才能,是人的创造能和发展能,是人才成功的关键;精神能是人的心理能和情绪能,是体能和智能的支撑能和动力能,因而是人的体能与智能能否充分开发利用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人性是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三个维度的综合。作为“类”存在 ,人只有由自然性、社会性向精神性发展、提升时 ,才能成为完善的人。“类”精神是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本质的关系 ,关心人及其赖以生存的一切 ,追求人性发展与完善的超越精神。在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危机和迷失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之时 ,发展人的“类”精神 ,是历史和社会赋予当代教育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8.
价值自信通常被理解为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或认同,是一种战无不胜的不竭精神动力和强大灵魂支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愿望,它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生命以及对世界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沉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对人的发展精神领域的深刻反思,诠释了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表达了自己追求梦想的价值自信,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强大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的幸福观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健康与精神生活,它既能促进个体人的精神健康,又可以对整个社会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时代,人类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不同.中国人的幸福观有"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即色即空"、"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不同类型.在扬弃前人幸福观的基础上,当代中国人正在追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在和谐""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一致"的幸福.  相似文献   

20.
早期共产主义者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进程中,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追求,对改造中国社会的构想,对建党的指导思想及组织形式的探讨,直至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都充分体现出首创、奋斗和奉献的红船精神。此后,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开始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红船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得到有力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