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利用颅骨枪弹创骨折类型推断射击方向和顺序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利用颅骨枪弹创骨折类型推断射击方向和顺序的方法。使用国产五四式7.62mm口径手枪及五六式7.62mm口径半自动步枪,以3m的距离2次射击16具尸体的头颞部及枕部,造成颅脑贯通创,制成颅骨枪弹射入、出口各32例,并根据定位标记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颅骨枪弹创骨折形态可分为带有斜面的孔状骨折,锁孔状骨折,放射状骨折和环状隆起骨折4种类型,其出现多见于低速枪射击,并与射击方向和顺序有直接关系。根据颅骨枪弹创骨折类型可推断射击方向和顺序。  相似文献   

2.
本文17例制式霰弹猎枪射入口和创道的病理形态学,通过结合射击实验获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初步认为,商品霰弹中的塑料弹杯所造成射入口创缘或创周损伤的形态变化与射击距离密切相关,在法医学鉴定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橡胶弹射人口的形态特征,并探讨其法医学意义。方法使用9mm警用转轮手枪发射橡胶弹,在实验动物胸腹部侧面垂直射击,射击距离分别为紧密接触射击(0cm),相对接触射击(1~6cm),近距离射击(6-60cm)和远距离射击(60cm~有效射程25m)。92式手枪采取相同方式射击实验动物作为对照。观察射入口的形态特征,制作组织病理学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橡胶弹接触射击和近距离射击,射入口边缘整齐,有明显的擦拭轮、挫伤轮和火药斑纹;远距离射击,可见射人口边缘撕裂,挫伤轮明显增宽,皮下出血显著;与手枪弹射入口形态特征明显不同。结论9mm警用转轮手枪橡胶弹射入口典型的形态特征,可作为此类损伤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手枪射入口形态特征与射击距离的关系,为射击距离的推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92式手枪,在带皮的猪肉上覆盖白色棉布,设计了0m,0.1m,0.2m,0.5m1.0m,1.5m,3.0m,5.0m,10m,15.0m,20.0m,25.0m共12个射击距离,对白棉布和肉皮上的弹孔进行拍照,对比研究不同射击距离的射入口形态特征,并利用Autocad软件对射入口的面积进行计算。结果白棉布和肉皮上射入口的形态特征与射击距离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根据射入口的形态特征,能够对射击距离进行推断,对涉枪案件中射击距离的判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利用射击残留物的存在和分布形态判断枪口与射入口的距离是现场分析的关键之一。然而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在对头部射击的案件中,弹孔周围的头发有可能对射击残留物起到屏蔽作用,尤其在贴近距离[1](2cm~5cm左右)射击的时候,绝大部分射击残留物会附着在头发而不是头皮上,本文将以实验和真实案例为基础详细说明近距离射击时头发对射击残留物附着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毛发枪弹损伤的环境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毛发枪弹损伤微观形态与射击距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环境扫描电镜/能谱仪对64式手枪在0~200cm范围内射击造成的毛发损伤及附着物进行形态和成分分析。结果0~30cm射击,毛发表面粘附有大量密集分布的球形射击残留物颗粒,鳞片有严重斑纹状损伤和崩裂缺损;30~60cm射击,毛发表面粘附有较多散在分布的球形射击残留物颗粒,鳞片有轻微斑纹状损伤和崩裂缺损;100cm距离射击,毛发表面粘附有少数个别射击残留物颗粒,鳞片无斑纹状损伤;200cm距离射击,毛发表面无射击残留物。毛发枪弹射击断裂形态差异较大,大体分为剪切断裂和牵拉断裂两种类型,与射击距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毛发表面粘附的大量球形射击残留物颗粒及其造成的鳞片斑纹状损伤对于法医学鉴定贴近距离射击((30cm)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发射光谱与计算机联机检验手枪射击残留物中的特征指示元素,利用特征指示元素黑度差与其射击距离的工作曲线判断手枪近距离射击时的射击距离。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摸索出了较佳的实验条件,并通过微机建立了数据处理系统,其方法简单,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8.
陈钢  周海龙 《法制与社会》2012,(29):273+277
枪支发射时,在射击弹头、弹壳上将形成多种射击痕迹,对其进行分析检验可以帮助判明射击距离、射击方向、射击者和被害人所处位置,为侦查提供线索;可以确定犯罪行为人作案时所用枪支、子弹的类型;还可以根据弹头、弹壳上的痕迹,对嫌疑枪支进行同一认定,以认定现场上发现的弹头和弹壳是否嫌疑枪支所发射,为侦查诉讼提供证据.本文将根据射击弹头、弹壳痕迹特征的特定性及稳定性进一步研究其在枪弹痕迹鉴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杨春明 《法制与社会》2013,(22):170+178
射击距离判断是枪击犯罪现场重建关键环节,分析案情、缩小侦查范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射击距离的精准度对于案件的侦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确定射击距离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枪支射击基本原理、枪弹创形成机理分析,结合痕迹学、法医学、微量物证等几方面来测算枪支射击距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2005式9mm警用转轮手枪射击弹壳痕迹,为警用转轮手枪射击弹壳痕迹检验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预实验中选取10把警用转轮手枪以单动、联动方式分别射击收取弹壳样本,观察识别射击弹壳上各个痕迹的位置、形态及相互关系;补充验证实验中选取其中5把警用转轮手枪以单动方式分别进行射击实验,完善、验证预实验中得出的结论.结果警用转轮手枪射击弹壳上的烟垢痕迹、弹底窝痕迹及击针头痕迹的分布位置、形态具有规律性,具备检验鉴定价值.结论 利用弹底窝痕迹、烟垢痕迹结合击针头痕迹,可以实现射击弹壳的准确定位;利用烟垢痕迹、弹底窝痕迹及击针头痕迹具有推定弹壳先后射击顺序的可能性;通过弹底窝痕迹、击针头痕迹的细节特征比对,可以实现射击枪支的同一认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环境控制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X)研究枪弹创射入口周围射击残留物与射击距离的关系,探讨其能否用于射击距离的判断。方法采用""5.4""式手枪分别在5、10、15、20、30、40、50、60、70、80、90、120cm处射击乳猪皮肤,利用SEM/EDX观察创口周围GSR的分布和成分,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射击距离和GSR颗粒数量之间总体表现为直线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当射击距离为10~90cm时,用该方程推断射击距离效果较好。结论检测创口周围GSR可望用于判断“5.4”式手枪的射击距离。  相似文献   

12.
何新刚 《法制与社会》2013,(22):177-178
当前我国的持枪犯罪率越来越高,这类犯罪的犯罪性质恶劣,社会危害大,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安定与稳定,是各级公安机关重点打击的犯罪行为。因此,关于弹道检测等相关原理与应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学者的关注。射击距离的判断对于分析案件的性质,作案过程的推断、确认射击位置和方式具有重要作用,也只有先确定了射击的距离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数据计算。因此,如何推断射击距离,成为检验鉴定枪击案件的首要问题。因此,本文位从检测射击残留物对射击距离的判断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彭燕权 《政法学刊》2001,18(2):95-96
对基层干警进行应用射击培训,是当前治安形势的要求。面向基层,面向实战是当前是公安教育改革的方向。如何提高在职干警的射击水平,更好地防范和打击犯罪,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92式手枪射击距离与射击残留物分布密度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92式手枪射击距离与射击残留物分布密度的相关性,为射击距离的推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92式手枪,在带皮的猪肉上覆盖白色棉布,设计了0m,0.1m,0.2m,0.5m,1.0m,1.5m,3.0m,5.0m,10m,15.0m,20.0m,25.0m共12个距离进行射击,提取白棉布上的弹孔圆周和距弹孔2cm的圆周上的射击残留物,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对不同射击距离遗留在白棉布上的射击残留物进行检验。结果白棉布上射击残留物分布密度与射击距离呈负相关的关系。结论根据棉布上射击残留物的分布密度,能够推断射击距离,对涉枪案件中射击距离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射击技能是公安民警的一门极其重要的警务技能。在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极其复杂和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掌握和提高警务应用射击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公安民警射击技能训练,特别是应用射击训练,提高民警的射击技能显得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常见洗手方式对92式手枪射击残留物检出率的影响,为确定犯罪嫌疑人射击与否的推断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人员使用92式手枪分别射击1枪和3枪,射击后0.5h内,射击人员的手分别用清水、肥皂和洗手液清洗3遍(对照组为未清洗),对实验人员的手部进行射击残留物的提取,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射击残留物进行检验。结果持枪射击后,射击人的手部会附着大量的射击残留物,用常见的洗手方式进行清洗后,仍然能检测到射击残留物,且不同的洗手方式对射击残留物的检出率的影响差异显著。结论常见洗手方式不能完全清除手部的射击残留物,对涉枪案件犯罪嫌疑人的判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92式手枪射击残留物检出率与遗留时间的相关性,为射击时间的推断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人员使用92式手枪分别射击1枪和3枪,射击后分别在0.5h内,24h,48h,72h,120h,168h,对实验人员的手部及衣袖袖口处进行射击残留物的提取,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射击残留物进行检验。结果射击人的手部和衣袖会附着大量的射击残留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手部的残留物数量急剧减少,24h(射击1枪)、72h(射击3枪)后不能检测到枪击残留物。而衣袖处120h(射击1枪)、168h(射击3枪)内均可检测到射击残留物,且射击残留物的检出率与遗留时间呈负相关性。结论随着遗留时间的增加,衣袖处射击残留物检出率递减,对涉枪案件中射击时间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郑晓琴 《政法学刊》2003,20(4):92-93
射击课是公安院校的一门必修专业技能课。结合多年的各种教学改革尝试,对比教学效果,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掌握射击技能再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跳弹创形成的条件,研究跳弹在体内弹道学特点及致伤能力,建立跳弹创的诊断依据。方法选用国产54式手枪及56式半自动步枪,配用51式手枪弹及56式步枪弹以水磨石板为反跳靶体,射击约克夏种猪4头,复制出跳弹创模型12例。观察射入口、创道及着弹点特征。结果 跳弹的形成受靶体性状、弹头形态和速度、入射角与反跳角等条件因素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高初速尖型弹头的反跳角<低初速圆型弹头;创道无明显瞬时空腔效应;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了6项诊断依据。结论 正确诊断跳弹创对射击方向和距离、重建弹道、分析枪击目的、评估损伤程度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制式霰弹是用塑料弹杯盛装错弹丸,弹林底部装火药(多为有机火药),用机械压制而成。其弹林前端似“花瓣”状,多为四个“瓣”,故在创道内或现场提取到塑料弹杯域在射入口创线检见弹杯损伤,可确定该创为制式雷弹枪射击所致。霰弹创鉴定射击距离是法医学检验的一个难题。射入口创缘弹杯损伤的形态特征与射击距离有关,利用弹杯损伤可较准确地推断射击距离c笔者曾遇一例,现报告如下。实例李某,男,3O岁。1996年10月20日被人用制式霰弹杀死,死后15h尸检、死者上衣衣领右侧翻领处见一2.4×1.6cm的缺损;右胸上部有一4.2×2.7cm的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